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详细的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最详细的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最详细的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初高中化学学科知识区别初中化学相对高中化学来说知识内容简单,但联系生产、生活紧密;所涉知识面广而缺乏深度,对概念、原理的要求不高;一切是围绕学生感兴趣、易学的知识而展开学习。

因此教师对概念、原理的内涵挖掘、外涵拓展不够、缺乏教材重难点的分析。

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粗浅,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从本质上理解概念、原理,常常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结论。

在知识的理解、掌握、迁移等环节中,不可避免地停留在死记硬背、代公式、机械仿效的水平上。

高中化学知识由“形象”到“抽象”。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化学在研究CuO与H2反应时,通过演示实验,很形象地感知CuO失氧为Cu,H2得氧为H2O,从而以得氧失氧说建构了氧化还原概念。

但高中化学却抽象到电子得失角度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是学生无法形象感知的。

高中化学知识由“现象”到“本质”。

例如初中在讲授金属活泼顺序时,提出Na、K很活泼,高中化学在碱金属性质这一知识时,通过“Na与水反应剧烈”,这一现象入手,分析其本质原因,即Na最外层1个电子原子半径较大,故易失去电子,从而为元素周期律一章形成“位─构─性”的化学思维作好了本质的铺垫。

初高中化学学科学习特点初中化学的学习具有“感性”的特征。

正是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简单易学,化学变化奇妙无穷。

因此学生常因兴致所至而学,因有趣而学,并且只需抓住课堂这一环节,就可很好地获得知识,取得较好成绩。

但这种学习方法一旦用于高中学习,就显得极不适应。

高中化学的学习具有“理性”的特征。

高中化学知识相对来说“博而深”,知识由“形象”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浅显”到“深入”,一切知识更加系统而全面、富有深度。

因此高中化学学习必须变“感性学习”为“理性学习”,从而全面深入学习系统的化学知识。

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

初中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是将各物质逐一学习,如H2、CO2、O2、Fe的学习,是从它们与单质、化合物(酸碱盐)反应来串联知识的;高中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是根据物质的探究程序来进行学习的,即:探究物质的组成→分析物质的结构→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验证物质的性质。

其核心的学习方法为:结构决定性质。

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包含以下内涵:①“原子结构决定化学性质”。

具体做法是以元素周期律为指导,抓“位——构——性”的学习线索。

②“晶体结构决定物理性质”。

即晶体内部质点间的作用力强弱决定晶体熔沸点的高低、硬度、水溶性等。

③“胶体结构决定胶体的特性”。

即分散质直径在1nm-100nm结构特点的物质具备胶体的三大特性。

④“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决定有机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即亲水基团、憎水基团对水溶性的影响,官能团的断键、成键机理和官能团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以各种线索建构知识网络。

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目的,更多的是要解决化学问题。

面对众多的题目,如何提取出相关知识去应对、解决,是学习化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建构知识体系,便于思考问题时,大脑能及时搜索出有意义的信息解决问题。

而知识体系的建构应遵循“知识点→知识网→知识体系”。

在理解知识点之后,把知识点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点的网络,在这以后,每学会一个新的知识点,就把它归入这个知识点网络中去。

知识点的联系就会越来越多,每个知识点的含义及所概括的内容也就越丰富,知识点的网络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就形成了知识体系。

按照不同的线索,根据不同的角度,形成知识体系,将基础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以元素周期律为中心形成元素化合物(包括有机物)网络,以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等形成化学基本理论体系,以摩尔(物质的量)为中心形成化学定量计算网络,以药品选用和仪器装配形成实验技术体系。

以元素化合价为线索,形成物质衍变知识体系。

前后联想,巩固记忆“化学是一门记忆加实验的科学”,这也许不太符合一些同学的思维习惯。

特别是我们很多同学在初中化学学得还算可以的情况下,是觉着没有花多少时间去记忆的。

其实不然,说句武断一点的话:化学学得好的同学主要是因为掌握了化学的记忆方法,高效而又轻松地记忆化学知识。

作为高一化学,特别是高一的第一、三、五章,属于理论基础知识,这需要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记忆。

但是记忆不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有些同学可能不理解了,什么叫理解记忆,这里我跟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这个概念,“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叫离子反应”,那么我们就要具体的来理解这个概念中的每个字词句的具体含义。

首先是离子,中学化学中的离子指的是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进而联想到什么情况下才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呢?通过前面对电解质电离知识的学习知道,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子化合物(包括盐和碱)在熔融状态下,一种是在水溶液中,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两种状态下才有可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对下面这个反应:2NH4Cl Ca(OH)2=2NH3↑CaCl2(s)2H2O↑,虽然反应物中均含有离子,但是不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生成物中也是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中学阶段对这样的反应不研究,也写不出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来,只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其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很明显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而没有要求生成物中一定要有离子生成,同样,生成物中有离子生成时也不一定非要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比如以下两个反应:(1)Ca(OH)2 Ca(HCO3)2=2CaCO3↓2H2O,(2)2Na 2H2O=2NaOH H2↑;在离子反应的概念中,其中一个“有”字,说明并非一定要所有的反应物都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来参加反应,至少有一种即可,当然也就并非生成物中也一定要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生成。

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用这样一句好理解的话来总结离子反应的概念,即“只要化学反应中包含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该反应就是离子反应”,而这句话是要大家在分析和理解后才得出的结论,这样记忆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浅谈。

例如我们通常对氧化还原反应有这样简单的记忆“凡是有单质参加或者生成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殊不知,如“石墨→金刚石”,“O2→O3”,这些单质之间的转化由于没有化合价的升降,因而该类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由这个事实说明,我们要抓住判断一个事物的本质依据。

除了以上的记忆方法以外,其实学习当中听课也是一个重要的中心环节,怎样上好课,这本事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谈不上什么方法问题,但是就是这个简单的环节,也并非尽人尽知。

其实听课也要有一种好的习惯,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边我讲一讲听课的一些注意事项:课前预习不可少。

所谓预习,就是了解教材的大体内容和难易程度。

预习时注意把握教材的总体思想:这节书主要讲些什么物质?各物质之间有何联系(如物理性质,化学反应)?重点物质是什么?这些都是预习之有要有一定印象的。

预习时遇到疑难点,而自己又一时解决不了,应把它们集中起来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另外,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参考学习书,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同时为预习了解更多的知识。

巧妙听课,主动思考。

课堂上以听老师讲授为主,基本循着老师的思路去听。

同时要动脑子主动思考,力争得到“接受—思考—理解”的最佳综合效益。

抓住基本概念,领会主要精神。

老师讲课有不同的“松紧度”,学生听讲也应有不同的“响应度”。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浅谈】在预习中以懂的东西就不必多话力气。

而对疑难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

“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树木”联想到“森林”譬如,在听到AgI可用于人工降雨时,自然联想到初中是学过的干冰(CO2)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这虽然举的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只要广泛联想,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大有裨益的。

但却不能脱离课堂而无目的想入菲菲。

所谓“停留”,是指听到课堂重要之处,可以稍微停下来思考,细味这个问题。

也可以为听课带来一定兴趣。

不过不要忘了还要留一点精神听老师后面的课,争取把课听活。

还有,课堂笔记也很重要。

有人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

我们也应做到“不动笔墨不听课”。

记笔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一些概念,思路,疑难点等。

那种课上抄笔记,课下读笔记,考前背笔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浅谈】总之,只要你掌握了听课,也就拥有了学习的大部分。

剩下的工作,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开拓,去完善。

同学们要树立信心,只要你花时间去学化学,我肯定你会提高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即兴趣。

有些同学也许会说,“我知道学化学一定会提高,但是我就不感兴趣,不想去学。

”那么我要劝你,同学,兴趣也是培养出来的,爱因斯坦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对物理感兴趣的。

同学,高考需要你学化学,所以你一定要学,你不得不学。

但是,当你学了一段时间后,你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你会认识到化学的内部规律,那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同学,你一定会对化学感兴趣的。

看看网友们都有什么想法网友1我愿来初中的化学十分的差,但是到了高中就可以了!1.自己的信心,你要有学好这门学科的信心!2.多做提,多看书!其实化学是理科和文科的中和学科,既要多做题,也要记东西!你要是高3的学生的话,那就只有听老师复习了,你要是以前没有听得话,从现在开始学也可以!网友2观即观察。

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那么怎样去观察实验呢?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例如,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观察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观察内容和方法是(1)反应前: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2)反应中:条件是加热,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壁逐渐有水雾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3)反应后:试管里的绿色粉末全部变黑,试管壁有水滴生成,澄清石灰水全部浑浊。

经分析得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生成了新物质黑色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最后与前面三个实验现象比较、概括出“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