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管理制度作业题

区域经济管理制度作业题

区域经济管理作业题————————————————————————————————作者:————————————————————————————————日期:党校《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简答题1. 简述区域经济管理的特征。

答:(1)管理方式的独立性;(2)管理方法的灵活性;(3)管理手段的综合性;(4)管理过程的系统性。

2. 区域经济管理要处理好哪几个方面的关系?答:(1)区域经济系统与宏观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2)区域经济系统与微观经济单元之间的关系;(3)区际之间的关系。

3. 简述区域生产力的特点。

答:中间性、相对性、差异性。

4. 经济区有哪两种类型。

答: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

5. 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涵义。

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

6. 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对管理带来哪些新变化?答:(1)是对过去纵向管理的一个变更(2)依靠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手段(3)管理的多层次、多形式(4)物质利益结构发生变化。

7. 简述区域投资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区域投资是:(1)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推动力量;(2)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3)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手段;(4)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创造物质条件。

8.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有哪些?答:(1)能否充分发挥本区域的优势。

(2)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结构的先进性。

9. 简述我国区域经济高级化过程中高科技人员的群体特征。

答:(1)年轻化;(2)高学历化;(3)市场开发型人才比重增长;(4)高流失;(5)群体精神与群体效应成为成功的主导因素。

10. 区域中心城市的主要经济特点。

答:(1)经济的相对独立性。

(2)产业结构的区位化。

(3)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

11. 简述我国特区的功能。

答:集聚辐射、结构转换、增长带动、体制示范。

12. 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的途径有哪些?答:(1)建立和完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2)重视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3)创建大型企业集团;(4)调整区域建设规模。

13. 简述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

答:(1)经济手段。

(2)行政手段。

(3)法律手段。

14. 简述法制建设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答:(1)区域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

(2)区域经济运行需要法制来构筑维系。

(3)区域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法制来保障。

(4)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需要法制来保证。

党校《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论述题1. 试论区域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答:区域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具有以下作用:(1)创新和突破作用。

加强区域经济管理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突破,多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本区域和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

(2)稳定和协调作用。

一是通过区域经济管理可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经济并通过区域优势互补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二是区域经济管理的弹性和灵活性能够增强整个经济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3)协助和补充作用。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管理,区域经济管理在合理布局区域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不仅会促进本区域而且会促进全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2. 试论划分经济区的原则。

答:划分经济区的原则是经济区划客观规律性的反映。

经济区划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1)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条件相结合国民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国家宏观统一领导下,根据各区域的条件和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合理的地域分工。

经济区划必须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从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出发,服从国家生产力的总体布局,同时又要考虑各区域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其他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水平和特点的不同。

(2)地区经济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根据经济的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来确定经济区的范围和界限是社会主义经济区划的重要原则。

区域经济专门化是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的主体和基础,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中又包含了能促使区域经济专门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诸种因素。

(3)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从空间上看,经济区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经济中心及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所组成。

每个经济中心都具有相应的经济区域,每个经济区域也都有自己的经济中心。

经济中心及其吸引的周围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彼此互为条件、相互依存。

(4)经济区的界限与行政区的界限相协调行政区的存在对经济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经济区划应尽可能与行政区划协调一致。

(5)经济的历史特点及现状与远景发展相结合经济区划要认识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历史特点和把握现状,更要为区域的远景发展服务,因此必须把这几个方面相结合。

(6)国内区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经济区划要很好地将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结合起来,根据沿海、沿边地带和其他地区的实际条件和历史传统,有步骤地部署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把国内建设与对外贸易相结合。

(7)经济原则与民族原则、国防原则相结合。

经济区划必须全面权衡包括民族、国防、外交等在内的各种因素。

3. 试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

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在于:(1)关系到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沿海地区充分利用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国际环境,在全国包括西部地区的支持下,率先发展、富裕起来,但又要看到,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时机正在成熟起来。

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大部署。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西部大开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必须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

(3)是扩大内需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西部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投资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将会有效地扩大内需,增强整个国民经济的需求拉动,从而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4)是保持全国社会稳定的根本要求。

我国西部地区与10多个国家接壤,有50多个民族居住,占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起来,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来,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是影响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治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人口无序过度流动、治安状况恶化,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所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需要。

4. 试述在区域经济管理中选择主导产业要遵循的原则。

答:在区域经济管理中选择主导产业要遵循以下原则:(1)最有利于实现区域发展目标区域优势可以有多种利用方式,每一种利用方式都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主导产业部门,但在多个可供选择作为主导产业的部门中,必然会有一些部门最有利于实现区域发展目标,应当把这些部门选定为主导产业。

(2)最有利于实现全局发展目标当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要选择最有利于全局发展目标的部门作为主导产业。

(3)尽可能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第三产业、信息产业、知识型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初级产业地位日益下降,选择主导产业要尽可能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4)尽可能使区域的限制因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选择主导产业部门时,必须重视地域分工,尽可能使区域的限制因素得到最有效利用。

5、试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针。

6. 试论区域经济管理中要重视增长点的发展。

答:增长点实际上是主导部门、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重视发展增长点是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的关键问题。

一个区域一旦形成一个或几个增长点,便可通过技术、生产要素、信息、组织等渠道带动本区域或邻近区域经济的增长,并形成经济联系特别紧密的地区,共同组成具有自身经济特点的经济区。

选择增长点必须做到:(1)增长点必须是能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2)要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服务;(3)为区域提供一个与其他区域甚至同世界接触的窗口。

7. 试述在区域经济管理中讲求经济效益的意义。

答:讲求区域经济效益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速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实现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这主要通过我国内部积累来提供。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要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又决定了积累率不能太高。

我国客观上存在着的现代化建设对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2)节约资源、增加财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

讲求和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用同样数量的积累基金更快地提高生产的增长速度,大大增加国民收入的实物量。

而这些都是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经济效益是政治、技术和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

通过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各种途径,将会推动经济工作、科学技术和区域经济管理的改善,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 试述对区域经济实行宏观管理的主要任务。

答:区域经济实行宏观管理的任务主要是:(1)使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防止区域生产结构比例失调生产结构平衡的实质是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需求结构相适应。

区域需求结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其变化趋势是高技术产品和新型耐用消费品的比重不断增加。

一般来说,总是需求结构决定生产结构,而不是相反。

因此,主要的矛盾方面是生产结构,要不断地加以调整。

(2)使区域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相一致在区域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有可能相互脱离。

如果是区域消费能力小于区域生产能力,就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如果区域对新创造的价值分配不当,又有可能出现过度消费。

无论是生产相对过剩还是过度消费,都会阻碍区域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因此,调节区域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的相互关系,是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3)兼顾区域经济稳定增长和均衡发展,防止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应该相对均衡,在条件具备时,各区域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力争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但是应该避免忽冷忽热,大起大落。

宏观管理应力求防止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大波动,以免经济受到重大损失。

(4)协调区域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防止社会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稳定的要求。

要借助于宏观管理通过再分配功能加以调节,以弥补初次分配的某些缺陷和不足。

9、在区域经济管理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需要做哪些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