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中的伦理问题〈摘要〉器官移植是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这种技术能成功地调换身体中失去功能的器官,从而拯救和改善人的生命和生存质量,使人们对生命渴望日益强烈,对医学技术的依赖空前高涨,本文将全面综述这一技术和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关键词〉器官移植生命伦理伦理问题器官移植是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是人类改变传统药物治疗方式,改变外科只切不建的习惯定势,使衰竭器官恢复功能的一种新型医疗模式,它为医学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
器官移植是现代医疗技术的重大进步,这种技术能成功地调换身体中失去功能的器官,从而拯救和改善人的生命和生存质量。
1990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创造人类器官移植技术的约瑟夫·默里和人类骨髓移植的成功开拓者唐尔·托马斯就是对临床器官移植的肯定。
在器官移植技术理性力量几乎无所不能的历史境遇中,人们对生命渴望日益强烈,对医学技术的依赖空前高涨。
1.器官移植概念的界定器官移植概念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这些:1、器官移植指用手术的方法,将整个保持活力的器官移植到自己或通常是另一个个体体内的某一部位,临床上用来治疗一些己不能用其他治疗方法治愈的器官致命性疾病⑴。
2、器官移植指用手术的方法将一个有活力的器官摘除并将其置于同一个体(自体移植)、或同种另一个体(同种异体移植)、或不同个体(异种移植)的相同部位(原位)或不同部位(异位)的医疗手段。
被摘除器官的身体称为供体,接受器官的身体叫做受体,被移植的器官称为移植物⑵。
3、器官移植也称脏器移植,即用手术的方法将整个保持活力的器官移植到自己或通常是另一个个体体内的某一部位⑶。
4、器官移植是通过手术等方法,替换某一个体体内已损伤的、病态或衰竭的器官,也指将体内的器官移位⑷。
5、器官移植指通过摘除一个身体的器官并把它置入另一个身体中来替代,此器官由于机体疾病、损伤等原因导致的损坏且无法医治的脏器,以达到抢救、治愈目的的一种现代治疗方法⑸。
6、器官移植是用正常、健康器官置换损坏而无法医治的同类器官,以治疗疾病、延续生命。
也是指摘除一个个体的器官,并将其置于同一个体(自体移植)、或同种另一个体〔同种异体移植)、或不同个体(异种移植)的相同部位(原位)或不同部位(异位)⑹。
7、器官移植就是指摘取身体某一器官或利用人造器官,并把器官移植入同一个体(自体移植)或同种另一个体(同种异体器官)或不同种个体(异种个体移植)的相同或不同部位,以便达到某种目的的医学技术手段⑺。
8、器官移植就是指摘取身体某一器官或利用人造器官,并把器官移植入同一个体(自体移植)或同种另一个体(同种异体器官)或不同种个体(异种个体移植)的相同或不同部位⑻。
理论界对器官移植的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本质上都体现了该概念的基本内容。
综合起来说,器官移植就是指在医学领域,以拯救和改善人类生命和生存质量为目的、以手术为实现方式,将整个保持活力的供体器官移植到受体的医疗手段。
2.器官移植的种类2.1同种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种类很多,除肾、骨髓、心脏、肝脏、胰脏等重要器官的移植外,广泛的器官移植还包括组织移植和细胞移植。
现在,医生也可以移植甲状腺、胸腺、角膜、皋丸、小肠、肾上腺、皮肤、脂肪、筋膜肌触、硬膜血管、淋巴管、骨、软骨、肝细胞、神经细胞、脾细胞等等⑼。
人工器官作为某些人体器官的替代品也在解决器官来源的短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不同的区分标准,上述同种器官移植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移植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根据移植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常位移植和异位移植:根据供体和受体的遗传素质的而不同,可以分为通同质植和异质移植;根据器官移植数量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单器官移植、联合器官移植和多器官移植。
多个腹部器官的同时移植被称为群体器官移植。
此外,如果移植器官已经坏死,还可以切除以后再移植,甚至可以多次移植。
2.2异种器官移植异种移植是将器官、组织或细胞从一个物种的机体内取出,植入另一物种的机体内的技术。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对这种传统的定义开始出现异议。
美国公共卫生局将异种移植从两方面定义为:1、将非人的动物的活细胞、组织或器官移植,植入或灌注进人类受体;2、或者人的体液、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体外与活的、非人的动物细胞、组织或器官进行接触。
此定义包含了在异种移植的所有操作中使用的活质。
“异种移植物”指的是异种移植中使用的(人的或非人的)活细胞、组织或器官。
1905年,法国医生Princeteau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临床异种移植的手术。
如果说,过去对异种移植只是一种纯粹的幻想,而现在发展异种移植则是应付日益紧张的供需失衡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
3器官移植供体来源的种类器官移植除技术难度之外,另一大难题就是器官移植的供体来源问题,器官供不应求已经是开展器官移植各国的一个普遍现象。
器官移植的供体来源一般包括活体供体、尸体供体和其他供体等来源。
活体供体:按供受者的血缘关系,可以将活体供者分为亲属活体供者和非亲属活体供者两大类。
亲属活体供者指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间的供者,这种移植组织配合好,成活率高。
非亲属活体供者指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活体供者。
尸体供体:尸体器官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器官移植供体的主要来源,尸体供者占器官移植总数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构成器官移植供体来源的主体。
4.器官移植的实现方式根据生命伦理学领域对器官移植实现方式的现有理论,它可以分为自愿捐赠、推定同意、器官商品化三种方式。
自愿捐赠:器官捐赠行为是人体器官移植目前最主要的实现方式,有效规范器官捐赠行为,切实保护器官捐赠者的自主权利,倡导与鼓励器官供者的自愿捐赠对于解决器官紧缺问题非常迫切。
器官移植中的自愿捐赠问题实质上就是捐赠者的知情同意权问题。
推定同意:推定同意原则,是指如果生前没有登记不捐献器官,则被认为死后愿意捐献尸体器官。
从理论上讲,只要当事人没有登记不捐献,其近亲属就不得反对。
但是在大多数实行推定同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还是要征得亲属的同意。
因为没有他们的配合,器官摘取的成本就很高。
器官商品化:由于活体器官供体的短缺,器官商品化就成了实现器官捐赠无可奈何的补充方式。
这种补偿形式虽然对于受体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它却带来了更多的伦理争议。
对于活体捐赠的合理补偿导致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器官的商品化,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它的确是伴随器官移植的潜流和与器官移植初衷相悖的社会现象。
器官供求关系不平衡成为刺激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5.同种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5.1拯救受者能否以牺牲供者的健康为前提活体器官移植虽然也有40余年的历史,也被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及大多数人们所接受。
通过上述的分析,在伦理学上也有其合理性。
因此,在当今可供移植的器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一技术必将继续发展。
活体器官移植虽然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但我们必须看到,无论是供体还是受体都存在着移植的风险,即移植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
“据1985年的一项统计,美国有大约20位肾脏捐献者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⑽这说明,捐赠者器官的摘除、组织的提取可能对身体健康带来一定损害或者对健康有一定威胁;为了救治一个病人,医生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损害另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如果救人的前提必须以牺牲另一个人的健康为前提,这本身与救人的原初意义是不相容的。
5.2一种疾病的治愈能否以另一种疾病的传播为代价从理论上说,器官移植医生在进行移植手术前都会对供体进行系统的病毒检测、组织相容等相关数据的检测,但由于供体来源的缺乏的原因,移植前的检测环节缺少也存在很大的可能性。
因此,受体将承担着很大的感染疾病的风险。
以艾滋病为例来予以说明。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组织及器官之内,若应用艾滋病感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作为供体,通过器官移植可传播艾滋病。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Bowen已报告器官移植可导致艾滋病传播。
国内黄淑贞报告2例肾移植术后的艾滋病⑾叶桂荣对200例肾移植供者进行艾滋病病毒的调查,有1例供者为HIV携带者⑿。
5.3家庭主义是否合理以家庭主义来论证亲属间活体器官移植的合理性,可能造成对家人的压力,使他们被迫作出捐献器官的决定。
家庭主义原则的基本辩护点就是,家庭成员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愿意帮助彼此,甚至为其他成员而牺牲自己,如母亲甘愿为子女捐献活体器官等。
然而,在一个传统的家庭中,各个家庭成员的价值不可能完全一致,即使他们的价值趋向都是一致的,但彼此间还会存在着不同的愿望。
比如,他们对于未来的期望可能不一致,对自身利益的认识也可能有差别。
何况,随着传统家庭的瓦解,成员的价值趋向越来越不可能一致。
因此,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为亲人捐献器官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愿望,而不是为了迎合家庭的利益,被迫作出牺牲,就不得而知了。
主张家庭主义的原则,可能会使家庭成员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无法使他们作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和决定。
如果在一个传统的重男轻女的家族,以家庭主义为原则,那么,妇女有可能在家庭的压力下而成为器官的提供者。
在这种情况下,提倡家庭主义就会遗害无穷。
亲人间的活体器官移植是一种利他主义行为。
如果人们真正出于自愿,并能自主而自由地作出是否捐献的决定,那么这种行为是值得赞美和提倡的,因为它体现了为他人奉献和牺牲的美德,做出了超出义务以外的善事,然而超出义务以外的善事不能成为义务。
但是,当这种出于自愿的利他主义美德,由风险收益比来辩护,并以家庭主义来证明其合理性,就变成了一种亲人间的义务。
这时,器官捐献就演变成对他人的压力甚至是胁迫。
同样地,由于活体器官捐赠的利他主义行为对供者的伤害可能是决定性的,因此它本身不能作为增加器官来源的理由。
亲人间的捐赠,它们更不会以家庭主义作为一个准绳,也没有外在的压力,捐献的决定就完全是基于爱的、独立个体的自愿的行动。
这样的决定是理智、自主而自由的。
同时,这种亲属间的活体器官捐赠也是有限的。
而我们当前在媒体的鼓励和家庭至上原则的压力下,可能使捐献的自主度和自主性大打折扣。
5.4胎儿供体有利于保障妇女的权利吗人们担心的是医学上利用胎儿的器官会不会成为妇女流产的理由。
如美国曾出现妇女在怀孕5个多月后流产,利用其胎儿的肾脏为其丈夫作肾移植。
一个患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女儿用其父亲的精液怀孕,想为父亲提供用于移植治疗的胎儿神经组织。
⒀利用胎儿器官作为供体主要涉及的是道德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这种对胎儿器官供体的利用情况也十分复杂。
如果胎儿是脑死亡的无脑儿,利用这种胎儿的器官不会存在道德冲突,也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
但大量利用流产胎儿就涉及到“胎儿是不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在国外,对妊娠流产态度是普遍禁止的。
如果我们对胎儿器官来源不加以规范,那么就可能出现某些妇女为了卖器官而流产,或者本身对流产不确定,而流产又会带来经济上的好处时,这些妇女就会选择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