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感知与品格塑造: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体验(初中篇)

文化感知与品格塑造: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体验(初中篇)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初中英语教师明确初中阶段文化意识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应遵循的原则,从理论的角度回答了“为什么教语言的同时必须教文化”以及“初中生英语教与学当中是否应该进行文化意识渗透”两个问题。

二、教师简介李晨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讲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英语教学专业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学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和英语网络教育。

三、专家来拆招四、英语教师与文化教学1. 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调查调查1 :教师、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看法对比1. 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调查调查 1 :教师、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看法对比教师、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看法对比背景:调查对象为上海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的41 名学生(《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束定芳,2004:297 )。

调查 2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 Survey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Practices and Needs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Consortium ,1999 )背景:此调查是美国教育部为了贯彻实施新的《全国外语教育标准》(1996 )而资助的一项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的研究项目。

通过对12 ,000 位高中外语教师和 6 , 000 位高中世界历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191 位教师进行电话采访,这项历时两年多的研究项目终于完成,得出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为文化教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调查3 :Culture: How do Teachers Teach It? (1996 )背景:此调查由美国的Zena Moore 发起,对210 名外语教师进行了关于教师如何进行文化教学的调研。

Moore 在调查报告中分析了妨碍文化教学的因素,强调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调查4 :Chinese Teachers' Views of Culture in Their EFL Learning and Teaching (1996 )背景:是由Michael Lessard-Clouston 发起的对16 位中国外语教师对于文化教学的态度的调研。

结果显示中国外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的理解和课堂文化教学实践上与其他国家的情况差距很大,举例来说,其中69% 的被调查教师很少或者从未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文化教学,而其他国家的比例一般都在10% 以下。

调查5 :Language Teachers' Identity and the Proces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1995 )背景:此调查由Risager 进行,以英国和丹麦的外语教师为对象,调查外语教师如何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担当文化中介者的角色。

调查6 :初中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2011 )背景:调查人为陈姿颖,以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的160 名九年级学生、33 名曾经或正在教授九年级英语的教师和1 名该区的英语教研员为调查对象,分别设计了学生问卷(主要内容是调查学生对英语文化意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教材中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际交际水平)和教师问卷(主要调查教师对自身文化教学实施情况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有72% 的学生认为影响他们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和锻炼英语交际能力的前三大原因分别是:缺乏实践的机会、作业考试压力过大和学校与老师的不重视。

此外,调查还指出,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是比较感兴趣的,对文化冲突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但学生实际在课堂上能学习到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量不足,在课堂内化进行英语交际能力时间的机会不够。

值得注意的是,在考察“打招呼”这一文化知识点时,参与调查学生的正确率只有37%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在课堂的文化教学中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在对教师的调查问卷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对自身的文化教学实际效果并不了解,对自身文化教学实际情况的评价不够准确,缺乏必要的文化教学反思,从而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对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2. 英语跨文化教学共性问题及分析虽然上述调查研究采样的地域不同,样本的数目也有差异,但是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多共同特点,概括起来有5 个方面:1)教师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2)教师对文化教学的意义和目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缺乏对课标文化意识要求的深入学习;3)文化教学依附于语言教学,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外国文化的掌握来处理对待文化内容,缺乏系统大纲的指导,实际教学时没有系统性,想到了就进行渗透,所以造成了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不全面;4)文化教学内容以外显的文化行为和零碎的文化信息为主,深层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的动态特征被忽略;5)教师缺少文化教学培训,缺乏教学策略和方法,且在处理课本中相对较小的文化信息量时处于被动局面,停留在“教教材”,而未能“用教材教”。

大量相关调查都体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外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与他们实际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对文化教学表示强烈的支持,而且也认识到文化教学有很多好处,愿意采用各种手段和材料进行文化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他们却似乎完全抛弃了这些认识和理解,仍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语言教学。

究其根源,发现如下妨碍教师进行文化教学的因素:1)课时不够;2)缺乏足够的、令人满意的文化教学材料;3)教师缺乏培训,对文化教学的意义、教学内容和方法认识不足;4)没有文化测试和评价手段来对文化教学进行评价和督促。

然而,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以课时有无或教材满意与否来决定是否安排文化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拓展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五、初中阶段文化意识教学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 必要性1.1 《课标》中对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外国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逐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为开展跨文化交际做准备。

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初中生的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级别目标描述五级1. 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2. 恰当使用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3. 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4. 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5. 对别人的赞扬、请求、致歉等做出恰当的反应;6. 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7. 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8. 了解英语国家的人际交往习俗;9. 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10. 了解世界上主要的节假日及庆祝方式;11. 关注中外文化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12. 能初步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主要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

1.2 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老师们容易想得过于简单片面的一个问题是“学英语和学文化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

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老师们常常会说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互为前提。

但是,具体到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将这一因素和语言与文化统筹起来考虑。

胡文仲(2009 )指出,从能力角度看,语言教学有三个层次:1)语言能力(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及能力);2)交际能力(语用能力,即一定情景中使用语言的能力,细化起来,有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和应对能力这三种能力);3)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上述两种能力,同时还包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和跨文化技能)。

我们从一开始学英语就接触到英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又称为语言的“三要素”)。

在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三要素以后,我们就具备了基本的语言能力。

我们可以说很多话,也可以听懂别人说的话,看懂一些文章,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交际能力。

除了语言能力以外,交际能力还包括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和应对能力。

这三种能力也可以概括为语用能力,也就是在一定情景中使用语言的能力。

1)所谓社会语言能力是指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指的是语言的恰当性。

比如,我们会说“What's your name? ”这句话,但是我们还需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这么问。

比如,在过海关时,报关员询问姓名可以这么问,但是在一个社交聚会上这么说,就会显得很唐突。

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例如,可以说“How should I address you? ”或者“May I know your name? ”,这样就客气一些了。

汉语也是一样,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是有一定规矩的。

我们不能不问对象就说:“你叫什么名字?”有的时候我们说:“您怎么称呼?”有的时候说:“您贵姓?”道理是一样的。

过去我们通过句型教育法,常常产生脱离语境,为练而练的毛病。

例如,学生学会问“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这一连串问题,但实际上,很少有机会这么问。

这就是只讲语言能力、不讲交际能力造成的后果。

2)篇章能力是指你将说的话要和前面的话对得上、衔接得合适,不是不管别人说什么自己随意讲。

3)应对能力是指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何绕过去,或者用一个变通的办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别人问你一个问题,你一时想不起来如何回答,怎么办呢?可以说“Well, well…”,也可以说“Let me se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