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读后心得体会
上周细读一本名曰《群书治要》的书,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久久不能入眠。
这本书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的。
李世民在627年登基之后,用贞观为年号。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贞观时代的中国,繁荣昌盛,是当世的强国。
李世民在16岁就跟随父亲左征右伐,平定动乱。
27岁登基的他自觉读书不多,治国经验不足,遂设立谏官职,鼓励群臣进谏,评评他的决策过失。
同时,他命令谏官魏征和虞世南等人,整理历代帝王治国史料,撷取四史六经,诸子百家论说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编辑成书。
从五帝至晋代,共1万零400多部,8万多卷古籍中,取出50余万言,编成《群书治要》,成为治国宝典。
太宗自己天天阅读,学习修身进德,利世济民之道。
可惜此书在宋初已经失传,《宋史》也没记载。
幸亏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手写的《群书治要》全帙。
在清乾隆六十年,由日本人送回中国。
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
这本书记录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的智慧、方法、经验和效果,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我们的官员们应该人手一册,作为参考和借鉴。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对这两位贤君忠臣应该不会陌生;
但许多没念过中国史的新生代,连中国历朝名称都说不出,更不会知道魏征是何许人也。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他的胆识超群,胸怀大志,唐太宗委任他为谏议大夫,以后又提拔他当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
魏征能够勇于直谏,即使龙颜大怒,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
他说:“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他,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
他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任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包括“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等;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魏征死后,太宗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唐太宗认为君王要靠大臣监督,才知道自己的得失。
他也曾以玉为譬喻,说玉在石间,未经良工琢磨,与瓦砾无别。
良工琢磨后才成宝玉。
他请求大臣做良工,协助君王使石成玉。
他倡导谏诤,遂使朝廷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气,大臣形成对君主监督的风气,而大臣也必须受别人的监督。
以现代的情况来说,人民要监督他们选出来的人大代表,人大代表监督执政的官员,以至最高层的领导。
《孔子家语》说:“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古圣人已告
诫我们,商汤和周武王因为广纳直言而国运昌盛。
夏桀和商纣因为听信唯唯诺诺的媚言而国破身亡。
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古人认为一个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多方面的意见。
君主所以昏庸是因为偏听偏信。
作为老百姓,我们希望今后的人代会、党代会将发出多种不同的为民请愿的声音,共产党不必高度警戒和防备,而以坦荡荡的胸襟去接纳异议,广听兼纳,包容异己。
有过则改,无则加勉。
希望见到多种声音并发出更璀璨的智慧火花,把国家带上更民主公正和平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