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材课件ppt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材课件ppt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结:
1. 小序:交代写作时间和写作缘由。 2.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
3. 主题:表达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 的思念。
我的思念是圆的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 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 内心感情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应该 由不圆而圆。
渴望祖国统一、亲朋团聚之情。
“月”的别称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月宫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此时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人间 现实,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2.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体 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
3.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 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共婵娟。
学习永远 不晚。 JinTai College
感谢您的阅读! 为 了 便于学习和使用, 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 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联想与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
甲事物 想 到 乙事物
存在
存在
想像: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甲事物 创造出 丙事物
存在
不存在
水调歌头
艾青(1910——1996),现代 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 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 年在上海出版。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 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 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 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 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 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 的感触。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 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 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注音与字词: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结构特点:
第一节: 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第二节:
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 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 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1.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 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感 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虚 景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实 景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境 久,千里共婵娟。
二、品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把 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意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 品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味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真 挚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的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曾在朝为官,后因 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 写作此词时,他正在山东 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与 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没有见 面。
注音与字词: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宫阙( què):宫殿。 不胜(shèng):承受不了。 绮户: (qǐ)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 里指月亮。 琼(qióng)楼玉宇

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我欲乘风归去,
方 用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到 影,何似在人间。
了 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想 和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想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象 ?
久,千里共婵娟。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 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 起舞之后,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 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1 、“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2 、“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 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指月光满地。《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
答:请看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 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一、观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反 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读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 体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会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美 妙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的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思考: 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 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 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 “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曰怀远的情思表现 的蕴藉深沉。
水调歌头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豪放派词人。与苏 洵、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