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文化与消费社会

大众文化与消费社会


关于“消费社会”肇始于何时仍有分 歧

大卫里斯曼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社会正在 发生着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在过去的 四百年里荡涤了统治人类大部分历史的以家 庭或家庭为核心的传统生活方式……当然, 这次革命仍然在进行中,但在世界上最发达 国家,尤其是美国,这次革命正让位于另一 种形式的革命——即随着由生产时代转向消 费时代而产生的全面的社会演变。”

丹尼尔贝尔认为“大众消费”始于20世纪20 年代,它的出现归功于技术革命以及三项重要 的社会发明:“一、采用装配线流水作业进行 大批量生产,这使得汽车的廉价出售成为可能; 二、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鉴别购买集团和刺激 消费欲望的科学化手段;三、比以上发明更为 有效的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 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广告术、一次 性丢弃商品和信用佘买才是社会学上的创新。” 广告“它是货物的标记,新生活方式展示新价 值观的预告。正如流行的做法那样,广告术突 出了商品的迷人魅力。小汽车被说成是‘美满 生活’的象征,它的诱惑力无处不在。可以说, 消费经济借助于表面事物而得以存在。”

法国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 会》一书开篇感叹:“今天,在我们的周围, 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 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 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 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 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消费社会”与“生产社会”的关系


“炫耀性消费”
美国社会学家托斯丹凡勃伦在其1899年 出版的《有闲阶级理论》一书中提出了 “炫耀性消费”一词。所谓炫耀性消费, 指的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 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 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 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 耀、声望和名誉。炫耀性消费是一种重要 的社会、经济现象,但该现象长期以来被 以“生产主义”为主导范式的社会学家们 所忽视。
话题讨论

请结合一些具体实例解析广告消 费的意识形态幻象

“‘消费者社会’和‘生产者社会’分别 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或发展水平, 由生产者社会进入消费者社会,意味着社会 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当然,这并不 是说生产者社会中的人们就不要消费了,而 是说,在这个发展阶段,生产能力不足,经 济处于短缺阶段,绝大部分人口的消费仅仅 处于维持基本生存的水平;人们往往是以 ‘生产者角色’而不是‘消费者角色’来展 现自身的身份认同的。同样道理,消费者社 会并不意味着不要生产或生产变得”不重要 了,而是说,由于生产能

“在充斥着媒介奇观的时代,名人也成为被 制造和掌控的对象,他们成为媒体文化的偶 像式符码和日常生活中的众神。——毫无疑 问,媒体奇观是名人文化,它为受众提供了 时尚、外形和人格的角色模型。” “我们曾把过去的传记主人公叫做‘生产的 偶像’,今天杂志上的主人公则应叫做‘消 费的偶像’。确实,几乎他们中的每个人都 直接或间接地与休闲领域有关:要么他不属 于提供社会的基本需求的行业(如娱乐界和 运动界的主人公),要么他或多或少只算是 社会生产机构的漫画式的人物……”
化产品面前逐渐淡化,在时尚消费中, 消费品主要作为一种表征一定社会意义 的符号而存在,符号价值的凸显使得大 众文化产品与消费者自身的个性、特征、 身份、地位、声望、权力等联结起来。
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还体现在它与
仪式之间的紧密关联。
约翰费斯克等人指出仪式是“组织
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用以界 定和表现特殊的时刻、事件或变化 中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齐美尔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将时尚的流行 视为从较高阶层向较低阶层的扩散过程,上 层永远处于表达风格的时尚制造者的位置, 而下层出于对上层社会向往的需要而总是在 模仿。不过时尚并不是总是从上层流向下层。 布卢姆伯格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

“上流社会或中产阶级所设置的时尚标准, 并不比那些失去地位的、反阶级的年轻人和 反主流文化者设置的多。长头发,头饰圈、 珠子项链,染色的衣服,背心,混杂的皮革 制品和小山羊皮制品,精心制作的褪色的粗 棉布工作服,以及其他所有的反主流文化装 束的随身用具,不但嘲弄了既有阶级的物质 地位符号,而且成功的散布到了敌对的阵 营——在纽约第五大街和主要街道流行并被 模仿……认为时尚风格是在上层社会建立以 后才逐渐向下渗透散布的理论,显然出了毛 病。”大众传媒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詹姆逊:“我们现在已经没有 旧式的意识形态,只有商品消 费,而商品消费同时就是自身 的意识形态。现在出现的是一 系列行为、实践,而不是一套 信仰,也许旧式的意识 形态正 是信仰。”

广告消费的意识形态幻象的三 个层面:消费意识形态、风险 社会、阶层区隔。
消费意识形态

广告正是凭借着富有诱惑力的各种符号, “召唤”着每一个消费者内心欲望,并在这 种意识形态的“召唤”机制中,使消费者实 现自我消费身份的确认。而实际上,个体与 广告提供的意识形态主体定位之间的辨认是 一种曲解的想象的认知。正如马克波斯特所 指出的:“广告的意识形态影响在于再造条 件,通过再造,个体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 体,一个法律上自由的、自主的工人和消费 者。当然这个主体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 系是想象的,主体相信自己是主动地执行者, 而实际上他(或她)被组构成承受者,在此 意义上,这种关系就是被曲解的关系。”
大卫李普曼的“社会性格”类型 说

“传统导向型”


“内在导向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他人导向型”
国内关于消费文化论述的不同观点

“消费文化是消费领域中,人们创造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消费方面创 造性的表现,是人们各种合理消费实践活动 的升华和结晶。消费活动包括了优美的自然 环境、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务生活 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 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活动。”

大众文化与消费社会

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 的转变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 形式的转变,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性 的文化转变。这种转变也在大众文 化中进行。可以说,消费社会造就 了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而大众文 化对消费文化渗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国学者苏特杰哈利划分的社会发展的 三阶段: 1、“前工业传统社会” 2、“工业社会” 3、“消费社会”
广告消费的意识形态幻象
文化研究学者理查德奥曼在研究广告 的双重言说和意识形态时指出:“意 识形态是一群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的观 点——如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 社会或者经济阶层、一个职业群体、 一个产业等等。最常见的意识形态策 略,就是说明这个群体的利益怎样 ‘真的’大体上等同于整个社会的利 益或者整个人类的利益。”
阶层区隔
“在作为使用价值的物品面前人人平等,
但在作为符号和差异的那些深刻等级化 了的物品面前没有丝毫平等可 言。”“消费文化中人们对商品的满足 程度,取决于他们获取商品的社会性结 构途径。其中的核心便是,人们为了建 立社会联系或社会区别,会以不同的方 式去消费商品。”

另一方面,广告传播也是不同阶层群体消费选择和 品位追求的指向标,其差异化原则造成了不同阶层 之间的区隔。
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詹姆逊:当代资本 主义社会“已经没有旧有意识形态,只 有商品消费,而商品消费同时就是其自 身的意识形态。”

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

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首先表现 为它本身具有的“双重结合” 特性:大众文化产品本身被人 消费,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消费。
以电视为例,电视可以被方便的看作为 “广告的第四维度”。“电视机本身就是 消费主义的胜利纪念品……也是耐用消费 品在电视的知识竞赛节目或者广告节目里 欢闹嬉戏的剧场。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们是 双重消费者,即既是媒体的消费者(作为 观众),又是媒体正在展示的商品的消费 者(作为潜在的顾客)。电视屏幕就是商 店橱窗,电视机就是仓库。” ——大卫莫利《媒体研究中的消费理论》

力的过剩,经济进入了买方市场,消费在 经济系统乃至社会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变得 举足轻重了;伴随着产品的极大丰富和人 们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能 力和消费选择自由大大增加了,消费也因 此成为人们建构身份认同和获取享乐体验 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消费者社会,‘生产 者角色’依然重要,但除此之外,‘消费 者角色’在界定和建构身份认同上的作用 越来越重要。”


“一旦一种时尚被广泛接受,我们就不再把 它叫做时尚了……时尚的发展壮大导致的是 它自己的死亡,因为它的发展壮大即它的广 泛流行抵消了它的独特性。” 时尚的发展过程被比作循环往复的周期性过 程。

从消费社会的语境看,大众文化消费功
能日益凸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意义的产 生和流通。
使用价值的有效性在不断变换的大众文

在广告传播中,广告将商品或服务置于特定的情境 之中从而塑造出不同品位范型,成为不同群体消费 选择和品位追求的指向标。
广告的消费者类型定位、市场区隔与市场细分起到 了社会分层的作用,市场交换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的 交易和流通,而且也反映了与社会地位相关的价值 体系和生活方式。

话题讨论

谈谈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

这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家庭购物俱乐部》这 一类节目中达到了顶峰。简德斯蒙德描述了其观 看感受: 我第一次收看《家庭购物俱乐部》的时候,连续 三个小时都无法离开自己的座位。我坐在那里, 目瞪口呆。项链、耳环、瓷鸟、微波炉……目不 暇接,把握深深地迷住了。我动用了全部的意志 力,才没有拿起电话来拨号……我对自己说,简, 别忘了你的银行账号目前可怜的状况。然而—— 两个柚木托盘10美元,还可以减去5美元的首次购 物折扣!我并不真地需要柚木托盘……但是…… 那可是便宜货啊。……最后,我想,公共广播公 司的广告词在我脑海里萦绕:“电视值得一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