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
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内蒙古义务教育阶段于2003年实施新课改,高中于2009年实施新的课程,全面进入课程改革至此已有六年。
在大家倾力关注课改、学习课改精神、体会课改理念、思考应对策略的过程中,存
在片面理解课改精神、对新课程课堂内涵认识不深入等问题。
如何才能让新课改走出迷雾,回归教育本真,真正实现课改目的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课改中的迷雾
(一)把课改“形式化”
新课标的施行给所有的教师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终身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课改的最终目的。
但是现在有些学校,在课改过程中存在形式大于内容、为了“课改”而“课改”的现象,他们的课改已经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追随课改的潮流。
新课改体现了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特点,如果将课程改革变成一种形式,不但会让一线教师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影响课改的有效推进,也不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了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意义。
(二)把课改“模式化”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一些学校借助新课改推行先进的教学模式,这是必须遵循的教育规律。
但一味地模仿已经成型的教学模式、甚至学校强行规定教学模式是不科
学的,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很多教师为了更快地进入新课程,套用已经成功的课改模
式。
但是这样简单“拿来”的做法,不可能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甚至会压抑教师的智慧、创造意识,就连老师自己都
忘了,“我是可以探究的、我是可以创造的、我是能够思考的”。
课程改革地区经验告诉我们,教学本身没有成熟的模式和策略可
以“搬运”,如果我们忽视了教学是由具体的人在具体的情境中
进行的活动,丢掉了特定的学校、师生的具体特性,拿一个“模式”来套,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三)把课改“绝对化”
思想理念的变革必然引起教育教学行为方式的巨大转变,但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变革,是对传统教育中传统教育重“应试”
的改革、是对传统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改革、是对传统教育中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问题的改革。
新课改,不是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机械地从传统教学模式“转到”
新模式、不是非此即彼,更不能将“过去”和“现在”对立起来。
当课改“绝对化”或“教条化”,逢讲必问、逢知识必探究、
逢思考必讨论,最后可能会导致教学方式的泛化。
如“探究分子、
原子”“讨论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许多教学设
计都要冠以“探究”“讨论”。
好像没有探究、没有讨论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
失去了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意义,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也会被丢失干净。
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有优势的,
我们不能把课改“绝对化”,而是要将新课改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让新课改焕发生机
(一)把课改“目标化”
想要课改成功,必须理解课改的真谛,明白课改的根本目标,从教学目标上理解课改、从行为上实行课改。
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那么,只要我们的教学以此
为目标,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学中
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参与,那么,我们就是在进行新
课改,具体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反而是不重要的。
(二)把课改“个性化”
真正的高效的教育只能是“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生搬硬套地运用别人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因学科而异,甚至同一学
科的不同课型、不同年段,都有其自身教学结构和特点,建立教
学模式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
其次,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因学生而异。
一些教师看到别人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