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
——古琴音乐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主体阶层是一个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由早期的贵族文化推进到后来的文人文化,直至一直延续至今的大众文化。
同理,中国传统音乐也是这样一个演进过程。
文人这个阶层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绵延了数千年,在社会文化平均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自然而然由他们领导和完成,这时他们占据了社会文化生活的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为代表的文人团体站上了历史的舞台,儒家思想开始影响当时社会上的文人阶层。
孔子曾云:“乐者通伦理者也”,其中深意已经对文人下了定义、也对文人的身份提出了要求,文人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良好的素养与品行,在这种背景下,文人音乐成为了最能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标准,音乐的熏陶在这个时代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与素养乃至于影响整个国家天下。
一、古琴音乐的发展与《胡笳十八拍》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据文献记载,古琴除用于祭祀、朝会外,还盛行于民间,深受民众的喜爱。
关于古琴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宴席之间,杯盏交错,宾客宴饮辅以琴乐,可见古琴至少在周朝时期就已盛行于民间。
古琴音乐发展至两汉时期繁盛起来,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著名的古琴曲目《胡笳十八拍》即在这一时期诞生,相传为蔡邕之女蔡琰所作。
《胡笳十八拍》所描述的主题为“文姬归汉”,蔡文姬即蔡琰,汉末战乱,匈奴入侵时被俘,与匈奴左贤王育有两子,困于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
相传《胡笳十八拍》即是其在归汉后所做,其中描述了对自我命运坎坷的悲叹、对故国家乡的思念以及归汉后又与子女的分别之苦。
也许痛苦就是文人们的创作源泉,就像悲剧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更加深刻影像一样,正是这些旁人没有过的经历致使蔡琰做出了这传世名作。
二、文人音乐与古琴审美基础
古琴音乐在中国古代代表着文人阶层的音乐,文人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意识。
正如《乐记》中所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
其声哗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散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人因外物有所感而产生的情绪都付诸于音乐当中,文人不仅仅对事物有情,他们在生活中还非常的多情,丰富的知识储备使他们更善于传情,在感情丰富且细腻的境况下就会发出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感叹。
中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与古琴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文人音乐,与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音乐的总体,虽然文人音乐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却是精华所在。
古琴音乐作为其中代表更是不逊色于其他任何音乐,古琴乐声悠远崆岭,常能使人陷入沉思、忘我状态。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琴声的音调与音韵,这种内心的平静与深思冥想状态就是历来文人墨客进行创作时所追求的状态。
深思天地、山水、人自身,不就是探知自然反省人自身的精神活动吗?从古琴的外形也可以体现这点,琴身上圆下方,体现的就是古人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古琴音乐的表现内容以及歌词意境中也都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三、文人音乐的审美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是绵长且深远的,且体现在方方面面。
儒家将“中正”、“平和”视为人生目标,这一目标会体现在文人的内在精神以及创作中,“礼乐”乐制则是强调社会道德的秩序化。
儒家的圣人们在“说话”能够影响人的认知中进一步推演出乐音对人的影响更大,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奏琴退千军万马。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代表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的“六艺”更是影响着后世文人注重自我修养以入世作为人生最高理想追求。
古琴音乐在悠久历史的演进中,除了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还很大部分的受到中国“土生土长”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从中可得出道家圣人心中的乐是清新自然之乐,即反对“为作乐而乐”。
老子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在老子心中,真正的音乐是无声的,这就是乐的最高境界。
道家强调音乐的自然朴实之美,反对人受礼教的束缚,更加注重人本身的价值,所倡导的是“出世观”。
这点与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入世观”相矛盾,两者却又实实在在的处于这一体之中。
四、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
个人以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可用三个字来概括“音”、“情”与“韵”。
音在这里特指音调、音色、音律,古琴音乐的特殊演奏手法使音色更加悠远流长、余音不绝,音调常给人一种似虚若实、似有若无的感觉,这都体现出古琴音乐的音律特色与气质。
古琴音乐的创作多取材于“山水自然”和“社会生活”,不论是“借景抒情”的《潇湘水云》还是“寄情于物”的《高山流水》都是文人饱含感情的表现方法,寄情于山水诗歌总是要比直抒胸臆要更浓厚,给予观赏者广阔的思想空间。
古琴的“韵”被更多人解释为“余音”,人们常常感到古琴的韵味十足、回味无穷主要是因为古琴弹奏时的余音长,古琴经典曲目《胡笳十八拍》便是代表,余音绕梁、韵味十足,即拨弦时,琴弦振动发声,但琴弦不会立马静止下来,而是振动的幅度随着时间慢慢衰减,所以余音长,给人以无穷想象。
但仅仅用余音来解释“韵”又会显得较为空乏不够丰富,古琴的“韵”之所在还存在于各种弹奏技法中,如:“自然音”、“走手音”、“腔化音”和“震吟音”。
这些的总和构成了古琴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