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知识采撷
《古诗十九首》 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 从传世的无名氏古诗中选录了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 格,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注释
【迢迢】遥远。
【皎皎】明亮。
【河汉女】织女星。河汉,银河。 【擢】伸出。
【素】白皙。
【札扎】织机发出的响声。
【涕】眼泪。
【零】落下。
译文
翻译: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 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 布声。一整天也没织成一匹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滴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隔一条清 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无法用言语交谈。
作者简介
王 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
出生寒微,一生潦倒。其诗题材广泛,多反映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 思想深刻。代表作有《田家行》《古从军》《望夫石》等。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3 古诗三首
六年级下册
课前导入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诗人的创 作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那些有关传统节日的诗篇,或寄托 乡愁,或叹时伤春,或关心时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 描写节日的诗篇,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独特感受。
我会写
hóu
zhānɡ
qì
yínɡ
侯章泣盈
mò
qī
yā
脉栖鸦
多音字
赐点蜡烛。
【五侯家】泛指唐朝的王侯贵族。
译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译文:暮春的长安城里处处柳絮飞舞、落花飘散,寒 食节的春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杨柳。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傍晚,皇宫里忙着传送朝廷赏赐的蜡烛,燃烛 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春城无处不飞花,
这些叠词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 动传神,既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又自然贴切地传达 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主旨归纳
《迢迢牵牛星》巧借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相见的民 间故事,表现了思妇与游子的相思之情,抒发了人间别离之 愁,同时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
课前导入
古往今来,中秋佳节都是全家团聚的日子,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有 许多人在这天仍漂泊在外,不能归家,于是, 中秋之月便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建在中秋之夜所 作的咏月诗——《十五夜望月》。
朗读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意停顿
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都城长安。 【寒食】寒食节,古代的一个节日,通常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过去 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御:封建社会与皇帝有关的东西都称“御”。 【汉宫】汉朝皇宫,这里借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寒食节禁止生火,但权贵宠臣可以得到皇帝恩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这两句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以迢迢言牵 牛,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以皎皎状 织女,光彩照人,容易让人联想女性的娇美的容 颜。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两句写织女的活动,是诗人的想象。 织女无心织布,内心悲伤不已。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比喻、夸张,织女虽整日织布,却织 不成匹,其内心悲苦的形象跃然纸上。
思考:诗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他的秋思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 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却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 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 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主旨归纳
《十五夜望月》通过描写中秋节望月冷清、寂寥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一二句写仲春景色,描绘了一幅白天清丽 的飞花图,三四句则描绘了一幅傍晚祥瑞的轻烟图,且暗寓讽刺 之意。诗人没有直接讽刺,而是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 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寒食节那天,诗人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融融春意迷 住了,一直到暮色降临。傍晚,皇宫里闪现出一团团烛光,明 媚艳丽,而宫外却是漆黑一片,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感慨 万千,想到杨贵妃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 写下《寒食》,讽刺皇帝的偏宠。全诗以小见大,含蓄巧妙。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这两句是诗人的慨叹,抒发了对天下 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同情。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银河虽浅,但织女与牛郎只能脉脉相 望而不能言语,多么无奈。
诗人直抒胸臆,银河既清且浅,相去不远,又 不得语,更突出离别之苦!美好的情、景与残酷的现 实形成巨大的矛盾反差,从而使诗意更加哀怨动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天的情思,这 “谁家”就是“谁” 里指怀人的思绪。 的意思。“家”是语
尾助词,无实义。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 思落在谁那边?
“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 吗?谈谈你的理解。
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 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 的,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织女因思念一河之隔而不能相见的牛郎而无心织布, 哀怨流泪。作者借写牛郎织女的不能相会,揭示出现实 和愿望的矛盾。
《迢迢牵牛星》多用叠词,这些叠词有什么作用?
全篇有六句以叠词起头: 迢迢:写出了牛郎星与织女星距离之远; 皎皎:突出织女星清亮的光辉,使人联想到织女娇美的容颜; 纤纤:写出了织女细长的双手,使人联想到她温柔的体态和气 质; 札札:织布声,使人联想到织女娴熟的织技; 盈盈:写出了银河的清澈; 脉脉:写出了织女与牛郎相视时的情态。
地 点 双重否定,强调长 安城春意浓郁。
“飞”写出了长安城柳絮飞舞、 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时间
“斜”写出了柳 枝的摇曳之姿。
前两句描写的范围 由大到小,由全城
入宫苑。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两句写宫廷生活。在这“不准百姓点灯”的寒食节, 皇帝却给宠臣赐蜡烛,那蜡烛燃起的袅袅轻烟,飘入了王侯 贵族的家中,真是烟虽轻,皇恩却重。对这个细节的描述, 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在理解诗意的 基础上领悟作者想表达的深厚情感。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 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庭中,庭院中。
歇,休息
冷露无声湿桂花
秋天的露水
打湿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的桂花。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两句写景,点明了望月的深情长的意境,为后两句抒情做了很 好的铺垫作用。
再读一遍:朗读时,要深刻体会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前两句语 气悠扬,语调轻快,后两句语气幽怨,语调低沉,读出作者对现实的 不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主旨归纳
《寒食》描写了寒食节这天长安城由白天到夜晚的景象, 诗人借“暮传蜡烛”,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腐败, 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赏析
在内容上,本诗起首两句描写牵牛、织女两星相对的清冷环 境,于景中寄寓离愁;中间四句以织女的动作、神态写出她内心 的哀怨;最后四句直接抒发诗人的慨叹,暗示离别的根源。诗中 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了起来。
织女整天忙碌地织布,为什么还是“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呢? 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
妙解课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 3.查阅资料,弄清楚诗中涉及到的相关历史知识、 民间故事,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内容。 4.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作者简介
韩翃(hónɡ)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君
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 一。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诗而被唐德宗所 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 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主要诗作有 《宿石邑山中》《章台柳》等,著有《韩君平诗 集》。
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 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 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 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述异记》
这段文字写的是_牛__郎__织___女__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