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医学名词解释阴阳四时变化论阴阳四时变化论是利用天时地利,自然之力,如温度,湿度,光线,风水等等来服务于人的养生,四时也就是春夏秋冬,利用四季循环来维持人的本源,阴阳的平衡。

何谓阴阳,我们人体看也一样,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那就说阴阳之中又分阴阳,万世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尤其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阴阳的运动。

也就是阴阳转化,太极为一,太极化两仪,两仪化四象。

如在中医学上来说,由于冻疮患者大多体质阳虚,故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络,久而久之肌肤便会失去养分,导致阴寒久伏于脉络,因此,冻疮会反复发生。

而在夏季治疗冻疮,正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曾提出“春夏养阳”治疗法则。

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变化论,人体阳气春夏多生发而旺盛,秋冬多收敛而衰弱,这是人与自然相应的结果。

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如冻疮得以恢复。

阳虚者,可受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使人体阳气在夏季处于节律变化的高峰,体内凝寒之气,因此有易除易解可能,加之夏季皮肤毛孔容易扩张,如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反之,在冬季人体处于阳气年节律变化的低谷值,即使补之,疗效亦难尽如人意。

李斌医师表示,由此可见,冬病夏治法基本思想是: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之势,体内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乘其势而治之,以求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治疗目的。

另一方面可使温阳之气内存,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九窍通俗的讲:“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而言。

十二节十二节,人体部位名。

指左右各有肩、肘、腕、髋、膝、踝六大关节。

出《灵枢·邪客》。

《类经》:“四肢各三节,是为十二节。

五脏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外。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杂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2主藏神: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主汗液: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

4其华在面: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表面的色泽反映出来。

5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

(二)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气、司呼吸: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主宣发肃降:主宣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围的布散;肃降指肺气向下是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3主通调水道:指肺是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起着疏通和协调的作用。

4其华在皮毛:指肺有布散水谷精微和宣发卫气于皮毛等生理功能。

5开窍于鼻:因为鼻是呼吸的通道。

(三)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是生理功能。

2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起逸出脉外的作用。

3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于心、肺、头目、通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

以营养全身。

4主肌肉、四肢:人体肌肉、四肢所需的营养,靠脾化水谷精微以供给。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

(四)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散而不郁的作用。

2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3主筋,其华在爪:指血液充足表现于手脚灵活、有力;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4开窍于耳(五)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藏精:指将精气肾,并促使起不断充盈,防止精气无故丢失,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起生理效应创造条件。

2主水液代谢: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

3主纳气:指肾有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

4主骨、髓、脑,其华在发5开窍于二阴五脏与五行的关系: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

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

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

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与六腑】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

中医中脏腑表里的联系如下: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肾的气化促进膀胱的贮尿排尿。

【五脏、六腑的特点与区别】1.五脏(同“藏”):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藏而不泻;藏神;多为实质性器官;病多虚证。

2.六腑(同“府”):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泻而不藏,以通为用;多为中空性器官;病多实证。

五行相对应分别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官:目舌口鼻耳六俯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

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

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

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

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

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

《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②推拿部位名。

出《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

《小儿按摩经》谓位于前臂屈侧尺侧边,自肘至腕一线;《幼科铁镜》则谓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

常用推法。

旧法强调:男儿在左臂自肘推至腕,称退下六腑、性凉,主泻。

女孩则在右臂自腕推至肘,称推上六腑。

现不分男女,皆推左手,取退下六腑之法。

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神志昏沉,热泻等症。

泄泻(dirrhea)亦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

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

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可概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两类。

泄泻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

西医学认为腹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当摄人大量不吸收的高渗溶质,使体液被动进入肠腔时,可导致渗透性腹泻;由于胃肠道水与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而引起分泌性腹泻;当肠粘膜完整性因炎症、溃疡等病变而受到损伤时,造成大量渗出而形成渗出性腹泻(炎症性腹泻);当胃肠运动关系到腔内水电解质与肠上皮接触的时间缩短时,直接影响到水的吸收,形成胃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疔疮是常见的外科急症,好发于面部和指端。

因其初起形小根深,底脚坚硬如钉,故名疔疮。

多因肌肤不洁,铁木刺伤而妄施针挑挤压,以致火毒乘隙侵袭,邪热蕴结肌肤;或因恣食膏梁厚味以及酗酒等因素,引起脏腑积热,毒自内发所致。

若毒邪盛的流窜经络,内攻脏腑则属危候。

本病初起伏如粟粒,色或黄或紫,或起脓水疮、脓疮,根结呈硬如钉,自觉麻痹而疼痛轻微,继则红肿灼热,疼痛增剧,多有寒热。

如见壮热烦躁,眩晕呕吐,神识愦者,为疔疮内攻之象,称为“疔疮走黄”;如发生于四肢,患处有红丝上窜的,各为“红丝疔”。

取督脉经穴,用泻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