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整理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个性

2019年整理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个性

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个性写作教学如何来培养学生写作个性?写作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个性是培养他们审养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下面结合学生考场作文,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

人的艺术视角历来都是多样的,高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观,而且因人而异。

这种审美观可以把它看成是写作思维,它与数理思维不一样,具有多样性,教师应该注重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念。

99年高考作文,很多学生都谈记忆移植带来的好处和问题,但是多数表达平平,有一位位考生通过一个没赶上记忆移植却生活在“拥有着霍金、盖茨之类的大脑”的时代的失业者的醉眼,观察“记亿移植”谈了“酒后真言”;请看一看下面这段:“既来之,则安之……别开玩笑了,伙计。

我不是不安心,只是为这个世界担忧呀!你想,我们周围都是巨人,上个世纪的巨人!我们永远只能生活在牛顿、爱因斯坦的影子下……你们想想当初,牛顿之后还有爱因斯坦,又有霍金,新人辈出啊!有了新人才会有新思想,才会突破旧框框……要是当初爱因斯坦生活在满是牛顿的社会里,也许就没有什么相对论了……这不是杞人忧天,这是严峻的社会问题……新人,这个时代需要新人……别管我,我没醉……”读完这段话,您是否觉得我们的学生写作思维个性是非常鲜明的呢?是否觉得这种写作思维个性是非常宝贵的呢?二、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

当代中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尽管不很成熟,或许还不很正确,但是体现了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写作教学万万不能忽视的,也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重要内容。

在一篇99年高考优秀作文里,这位考生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人已找不到自我了,一些人的生命中出现了空白,而另一些人的记忆中却又多出了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悲哀吧!”思想个性是创造的重要内涵,在不少“移植名人记忆,享受生活”的想法中,这个学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看法不可不谓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让阅卷老师感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善美。

因此,对于学生这些经过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思想,教师要时刻去发现,大胆去肯定,积极去引导。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作文“千人广面”,其实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的个性思想往往无法表现出来。

三、强调学生写作借鉴要有个性。

高中学生的写作仍然是基础表达阶段,写作方法仍然是借鉴为主。

此外,由于生活范围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在写作中,对他人优秀内容还需要“拿来主义”。

教师都能做到一方面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一方面用好现有写作形式和材料。

但是,无论是对写作内容还是对写作方法的借鉴,我们都应该强调“个性”,即别人的东西能够充分为我所用,我所用的东西带有我的特点。

在一篇谈电脑对学生是否有影响的考场作文《取舍之间》里,作者把逻辑的“三段论”用到文章布局中,阐明观点之前先确定一个大前提,譬如“任何事物都是有得必有失”,“舍弃,总是人们很难做出的选择”,“我们常常沉醉于取的乐趣,却难于割舍”等等。

这种形式上的借鉴,使得论证严密:结构严谨,同时体现出了个性。

至于学生在作文里常常正例反用,反例设用,化用喻例,那又是借鉴写作材料中个性的充分展现。

四、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人们常常批评的“学生腔”是指那些没有思想内涵、形形式单一的作文语言;实际上,那些“学生腔”主要是对生活缺乏深入地思考;阅读贫乏以及对语言没有科学训练所造成的。

因此,除了要注意学生思维个性化、思想个性化和借鉴个性化以外,还要肯定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并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选用独创的词语等等。

请品味一下学生考场精妙的个性语言:“不满足的人们行色匆匆奔向他们心向往之的快乐,从不留意途径之处的风景;而知足的人们则在前行的路上轻轻点开每一处快乐之源,让快乐围绕身旁”;“取,一定要取之有道,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重要什么必要。

”“电脑没有思想感情,人和电脑共处时间长了,大致还不至于把头弄成方的或者脑细胞变成了小芯片。

”最后要强调的是,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教师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到写作个性的培养是与勤奋密不可分的,作为创作主体,只有广泛涉猎和深入思考才能在写作活动中体现出个性。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个性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作者]陈新/安徽省蚌埠一中[内容]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这里所说的“鸣”即倾吐,韩愈分明地告诉人们:倾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写文章尤其如此,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要“言之有物”,这“物”便是“思”,便是“怀”。

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学生写作“言之有物”者固然有之,而“言之无物”者亦大有人在。

要消除学生作文中“言之无物”的现象,方法之一便是促使学生会“鸣”,即学会倾吐。

因此,研究学生写作时的倾吐心理及培养方法,对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时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倾吐,就其实质是基于主体心理平衡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行为举动,或曰精神追求的外化,因而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倾吐属于人的“存在需要”,在中学生写作行为中,尤其体现自我实现和求知与理解需要意识。

历代文人的创作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然而他的伟大的诗歌创作活动却是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当代文豪巴金也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

”当然,中学生作文不同于文人创作,他们写作中“自我实现”等主观心理意识较之文人大为削弱,他们的写作心理也较多地打上了严格的或可称之为机械的教学规范的印记,然就其倾吐心理实质而言,写作中的“存在需要”意识仍然十分强烈,从而显示出中学生作文倾吐心理的独有特色,在写作实践中,时时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

现概述如下。

1.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所谓情绪倾吐,是指写作者受到某一外来事件的突然刺激,或因接受间接知识(阅读等方式)而在内心深处激起的或悲伤抑郁,或兴奋喜悦等种种情绪意念时,从而产生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意识。

反映在写作中,文章便情感充沛,主观感受丰富。

这类文章大都有感而发,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且较多体现在课外练笔一类的短文中,如某生因家中装电话被无故勒索一百元后,心中大怒,遂“鸣”一篇《人的道德哪里去了》,“鸣”后始觉轻松。

显然,在情绪倾吐心理支配下写就的文章,除少量的主观片面,大多情真意浓,时有精品产生。

所谓理性倾吐,是指写作者面对某一论题,或某一社会生活现象作理性思考,从而产生通过文字表达生活认识及思想感情的一种心理意识。

在这种心理意识支配下写就的文章,往往能对生活作概括性的提炼和总结,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剖析事理,进而表现出创造性的发现能力。

月亮妩媚娇柔,辉洒大地,人见人爱。

但爱思考的同学却不以为然,月亮本无光源,借他人光辉走近人类,巧取赞誉,实不足取。

在深遂的夜空,只有星星,默默地为宇宙散发着光和热,引导人类探究无垠宇宙的奥秘,却从不索取赞誉,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月亮,你害羞吗》因此散发着诱人的创造性魅力。

写作中,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并非截然对立,相反,任何一篇出色的文章,都是情绪倾吐和理性倾吐的完美结合。

情绪倾吐突出“真”,赋于文章以生命;理性倾吐突出“思”,令文章充满思辩气息。

二者的有机统一,使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都达到了完美境界。

2.有意倾吐和无意倾吐有意倾吐,顾名思义,是主体在主观意念支配下的一种目的明确的倾吐行为。

金道行先生在《写作心理探索》一书中把这种倾吐心理分为两类,即“缺乏性”倾吐和“丰富性”倾吐(其依据是克雷奇的动机理论),前者的具体表现如韩愈所言“不平则鸣”,即由主体心理需求和外界供给失衡所引起的补偿意识的外化行为,而后者则是基于一种创造意念而产生的心理行为,两者都是由于“心理不平衡”而产生的“强烈的心理张力”所致。

在中学生写作行为中,这两种心理都表现得极为明显。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写作时,有意识倾吐意识越强,倾吐心理张力越大,写出来的文章就越加丰厚;而有意识倾吐意识淡漠,倾吐心理张力较弱,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显得贫弱无力。

无意倾吐,并非主体无目的的倾吐行为,而是更高层的心理倾吐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主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感受、经验、认识成型后沉积到意识的潜区域,由偶发的因素激活后在文章中闪现出的灵感火花。

这火花是对生活和事理的认识的高度浓缩,因而往往是深遂、隽永的。

可以说,一篇成功的作品,其倾吐心理总是由有意倾吐和无意倾吐交织在一起的。

冰心的《小桔灯》,其有意倾吐是表现小姑娘的勇敢、坚强,其无意倾吐正是作者关于灯的给人光明、希望、鼓舞的潜在认识的外化。

3.直接倾吐和间接倾吐直接倾吐,即直抒胸臆,有啥说啥,无须拐弯抹角。

在这种心理意识制导下写出的文章,文意鲜明,情感充沛。

像前文所举《月亮,你害羞吗》即是。

间接倾吐则不同,它的思维特征是意在此引而言彼,颇类文学表现手法中的比兴,一生写《抗争),不直言艰苦环境中的抗争精神,而是选择深秋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蜜蜂,在太阳出来后,从“我”的手中奋然冲向室外的坚强举动,从而发出感叹“在这渺茫的希望中,它战胜了死亡,获得了新生。

只要有一息尚存,它就要与这艰难的世界抗争到底”,其写作旨意最终得以张扬。

4.主动倾吐和被动倾吐这实际上谈的是主动写作和被动写作的问题。

由中学作文教学的特点所决定,学生的写作行为并非都是在他们的自觉意识下进行,文章的主题也并非都是学生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总结,而往往是由教师的命题规定或受到所给材料的制约。

因而,写作者极可能在两种心理制约下写作。

一种是当命题的主题或所给材料可能提炼的主题与写作者的某种生活经验重合,或在心中引起某种意念上的共鸣,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倾吐意识,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极易闪现创造性思维火花。

另一种是所给命题或所提供的材料激不起学生的写作情绪,也无法在他们心中产生某种共鸣(因写作题材陌生,或生活经验贫乏等),此时,学生就会在被动心理支配下进行写作。

当然,写出的文章语言贫弱,内容空泛,感情真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上所谈,仅为中学生写作中几种常见的倾吐意识及行为,涉及到态度,情绪、方式等方面,在实际作文中,它们往往是相互包容甚或相辅相成的。

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以使其“不吐不快”呢?我认为这既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上的问题,以下简述之。

1.丰富蓄积,有源倾吐倾吐,首先得有东西,否则,别说吐,就是挤恐怕也难以挤出什么来。

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