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贾皓冰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南京市 211106【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不仅需要技巧,而且需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和敏感性。

文章提出了四种常用的文化翻译技巧,以期在翻译中注意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关键词】文化翻译添词音译“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

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可见文化的范畴很广,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语言根植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文化与语言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而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翻译是将一种文化环境里产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里,因此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必然受文化的影响,被文化所改变。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言活动,文化的方方面面会根据当时的文化接受状态以不同的程度作用于翻译过程。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操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通过语际转换实现的一种互动行为和文化交流,它具有文化、交际、语言等多重属性,译者不能将文本孤立于文化之外。

在这个政治经济多极化的世界背景之下,人们积极追求文化多元化,懂得尊重某一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地方,人们不只是简单求同存异,还懂得接受欣赏异于本族文化的他文化的特色,这是这个时代很大的进步。

因此作为译者,要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翻译中的各种因素,尊重读者的知情权。

译文要体现原文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让本族语的读者真正接触到其他文化的不同之处。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要熟知两种语言,熟知两种文化,认清文化交流的使命,慎重进行翻译。

比如很多年来,就直译和意译问题人们就一直有争论。

有的认为直译最能忠实于原文,有的认为意译才能体现原文的韵味,也有的译者将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

笔者并不想在这里探讨这个问题,因为无论是哪一种意见,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翻译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文学翻译更是如此。

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笔者提供几种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添词初学翻译的人,大多过于拘泥,既不敢变换词性和句型,更不敢添词减字。

翻译既是一门艺术,就不可能逐字翻译。

为了能准确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思,在翻译过程中技巧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前面提到的添词和减词的运用。

笔者在这里主要是从添词的角度以汉译英为例阐述翻译中技巧的运用。

一千多年前,著名的翻译大师玄奘在翻译从印度取回来的佛经时,常常加几个词,将原本深奥难懂的佛经翻译成我们汉人能诵能记能懂的汉语。

清朝末期的翻译先辈严复在《天演论》中说:“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引后补,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据此,我们知道,添词不是无中生有,画蛇添足,而是有所根据,有其目的。

比如说成语的翻译,首先必须彻底了解成语的含义,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成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它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

添词也只是成语翻译技巧之一,譬如“坐山观虎斗”,如果直译为sit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to watch the tigers fight.这样意思不够清楚,外国人也很难理解,如果换成: watch both sides go for each other 则意思就清楚多了。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用英语表达出来就是:A fence needs the support of three stakes,an able fellow needs the help of three other people.这里“needs the support of”是用来解释篱笆和桩的关系,而needs the help of及three other people也是起解释作用的。

再看一例:他对她百依百顺,什么都听她的。

She had him eating out of her hand and obeying her every wish and command.这里“wish and command”是把“什么”具体化了。

二.音译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具有强大的包容和吸63收的能力,能不断吸收其他语言中的活跃的词汇,以充实壮大自己,比如说较常见的音译法和移译法。

由于西方经济和科技的强大,西方文化当前处于强势,有许多先进的科技名词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这时我们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用音译来表示,如:Coca Cola(可口可乐),coffee(咖啡),chocolate(巧克力), clone(克隆)等。

移译是指在翻译时把原文全部或部分原封不动地移入到译文中,常见的有:VCD播放机,BP机,X光,KTV包房,IT产业,IP电话等等。

由于汉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很多汉语词汇也进入了西方语言之中。

如: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功夫(kungfu)、kowtow(磕头)、jiaozi(饺子)、toufu(豆腐)、hotpot(火锅)等等,这些词汇原本并不存在于英文之中,通过翻译,这些具有异国情调的词汇逐渐为目的语国的人们接受和使用,而且其中一些甚至被收入英语词典,作为正式词汇而成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些原本只在某一文化中存在的词语或者表达方式通过翻译不断充实其它民族的语言,并使其他语言形象、生动、有趣。

三.表达的变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负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会因为历史、地域、民族、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充满了矛盾。

如在You are a lucky dog!中缺乏相应知识背景的人就不会明白“lucky dog”指的是“幸运儿”的意思,在中文中“狗”经常与不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像“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思维定式和社会心态,即使对同一事物,也经常会有不同的视角与观点,这一切迫使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应该摆脱原文表层的束缚,在语言转换时对其不同的文化意义及其形象作相应的变通,以符合汉语的文化特点及语言规范。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用不同喻体或方式表达相似概念或语义的现象,譬如:A cat on hot bricks (热砖上的猫),汉语则说“热锅上的蚂蚁”; 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脑袋)汉语则说“笑掉大牙”,等等。

再比如:“煞风景”若译成to kill the scenery将无人理解,最好还是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译成“be a wet blank”更能为人接受。

“拍马屁”译为“lick sb’s boots”比“pack the horse’s buttock”更妥当。

再让我们看一段译文:大伯笑呵呵地对我说:“我们北方人都喜欢睡炕,你也将就点吧,俗话说入乡随俗嘛!”Uncle said to me smilingly,“We northerners like to sleep on kangs. You’ll have to put up with it. As the proverb goes,“Do as the Romans do.”英美读者读完这个译文,一定会感到惊讶: 这位农村大伯怎么也知道“Do as the Romans do.”这条谚语呢?这里译为“Do as the local people do.”更好。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互相了解不断地增多,各国的语言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丰富,与此同时人们更渴望的是求同存异,在保留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也能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这就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要求译者表达时能做出相应的变通。

四.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差异对习语产生的影响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

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

宗教信仰的差异在习语上也有明显的反映。

在西方,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而《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而且还积淀在人们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中,潜在而长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英语中有许多习语就来源于《圣经》,例如,old Adam“人类的始祖,人类原始的罪恶本性”,as wise 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有智慧,极有智慧”, apple of one’s eyes“眼中的瞳人,掌上明珠"。

loaves and fishes“世俗利益,物质利益”,not to know a man from Adam “素不相识”。

汉语从佛教中吸取及借用了大量的俗语,而汉民族信奉佛教的人多,与此有关的有“借花献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又如汉语中的一些成语: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均出自神话传说。

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

而英语中也有很多习语源于《荷马史诗》、神话传说及经典名著。

如like a Trojan英勇顽强,Achille’s heel致命弱点, King stork专制君主、无道暴君,I’m not Hamlet.我决不犹豫。

这些都是在翻译中应当注意的。

五.结束语对文学翻译而言,其最终目的是使译语读者也得到原语文本的艺术享受,感受其独特的艺术意境和精神内涵。

译语读者是文学翻译传播的目的地之一,也是文学翻译最初产生的动因之一,所以不考虑译文读者与译文交流的文学翻译是不现实的,也将是不成功的。

译文的读者千差万别,他们有着各自的视野与审美要求,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体验的加深,时代的64变迁,译文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会发生变异。

译者面对译文读者,更多地要考虑现时译文读者群体的需求与接受水平,因为现时译文读者和译者共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一般更能产生共鸣,译文也更容易被接受,无数优秀译作的广泛的社会影响证明了这一点。

翻译的本质在于交流,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承认若干个标准的共时性存在,并认识到它们是一个各自具有特定功能而又互相补充的标准系统。

只要不背离原作,同时符合译入语要求,译者可根据作者意图、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等因素,在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纷争,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给文化翻译一条出路。

【参考书目】[1] 杜争鸣.《翻译与创作》:钩沉百年文学翻译的启示 [J]. 中国翻译,2000[2] 孙慧怡. 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吴锋针. 中西文化习俗“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一期[4]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作者简介】贾皓冰,女,助教,1981年2月生,现任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教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