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第3章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结果:红色者为阳性,黄色或类似铜色为阴性
应用:主要用于大肠埃希菌和产气肠杆菌 的鉴别。本试验常与MR试验一起使用,一般 情况下,前者为阳性的细菌,后者常为阴性, 反之亦然。
5. VP试验
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
葡萄糖 产气杆菌 丙酮酸
脱 羧
葡萄糖 大肠杆菌 丙酮酸
乙酰甲基甲醇
强碱+氧气
双乙酰
红色化合物
结果:培养基呈液化状态为阳性。 应用: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别,如沙雷菌、普 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阴沟杆菌等可液 化明胶,而其他细菌很少液化明胶。有些厌氧 菌如产气荚膜梭菌、脆弱类杆菌等也能液化明 胶。另外多数假单胞菌也能液化明胶。
明胶半固体培养基
明胶酶 22℃培养7d 流动的液体
阳性
阴性
2.吲哚(靛基质)试验 原理:某些细菌具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胨水 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靛基质),当加入吲哚试剂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后则形成红色的玫瑰吲哚。 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 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上述培养基中,于35℃ 培养24~48h,沿试管壁慢慢加入吲哚试剂。 结果:于两者液面接触处出现红色为阳性,无色 为阴性。 应用: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③结果
菌体染成红色(或深紫色),鞭毛染成淡红色 (或淡紫色),染色时间越长,鞭毛越粗。
5.荚膜染色
①原理
荚膜为细菌细胞壁外围的黏液层,不易着色, 必须通过荚膜染色方法或衬托染色
②方法 用有荚膜的细菌培养物涂片,火焰固定,固定 标本后加1%结晶紫染液,室温保持1min后,倒 去染液,然后用20%硫酸铜水溶液冲洗染液,勿 水洗。待干后镜检观察。
结果判定:呈现红色者为阳性,桔黄色为阴性, 桔红色为弱阳性。
应用:常用于肠杆菌科内某些种属的鉴别,如大肠 埃希菌和产气肠杆菌,前者为阳性,后者为阴性。肠 杆菌属和哈夫尼亚菌属为阴性,而沙门菌属、志贺菌 属、枸橼酸杆菌属和变形杆菌属等为阳性。
5. 甲基红试验
甲基红指示 剂呈桔黄色 阴性
产气杆菌
脱羧
2.干燥 最好在室温下自然干燥,
3.固定 涂片干燥后,将标本片在酒精灯上快 速的来回通过三次,共约2s~3s,用反面触及皮 肤觉轻微烫觉即可。 固定目的:①杀死细菌; ②使菌体与玻片粘附 ③菌体蛋白变性易着色。
涂片
干燥
固定
镜检
染色
(二)常用染料
常用染料多为含苯环的有机化合物,
带有色基,与助色基
二、不染色细菌标本的检查
用于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及动力,如霍乱弧菌
菌液
压滴法
盖玻片 载玻片
悬滴法
12/23/2018
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用于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 列、染色性及特殊结构等
(一)制片
1.涂片
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生理盐水置于玻片, 接种环灭菌后,取细菌培养物少许与盐水混匀, 并涂成均匀薄膜涂片。 如用液体材料,如痰、尿液、脓汁等可直接涂片。
黄色的邻硝基酚
结果:呈现亮黄色为阳性 无色为阴性。
4.胆汁七叶苷水解试验
原理:在10%~40%胆汁存在下,测定细菌水解 七叶苷的能力。七叶苷被细菌分解生成的七叶素,七 叶素与培养基中的枸橼酸铁的二价铁离子发生反应形 成黑色化合物。 方法:将被检菌接种于胆汁七叶苷培养基中, 35℃孵育18~24h后,观察结果。 结果:培养基完全变黑为阳性,不变黑为阴性。 应用:主要用于鉴别肠球菌与其他链球菌的区别, 以及肠杆菌科的某些种、某些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 等)的初步鉴别。肠球菌本试验为阳性。
结果: 1为产碱型 2为氧化型
3为发酵型
应用:主要用于肠杆菌科与其他非发酵菌的鉴别。 肠杆菌科、弧菌科细菌为发酵型,非发酵菌为氧化型 或产碱型。也可用于鉴别葡萄球菌(发酵型)与微球 菌(氧化型)。
2.氧化-发酵试验 (O-F试验)
肠微球菌
肠道杆菌
产碱杆菌
3.Β-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试验)
原理:乳糖发酵过程中需要乳糖通透酶和β-半乳糖苷酶 才能快速分解。有些细菌只有半乳糖苷酶,因而只能迟缓发 酵乳糖,所有乳糖快速发酵和迟缓发酵的细菌均可快速水解 邻硝基酚-β-D-半乳糖苷(O-nitrophenyl-β-Dgalactopyranoside,ONPG)而生成黄色的邻硝基酚。用 于迟缓发酵乳糖菌株的快速鉴别。 方法:从克氏双糖铁培养基上取菌,于0.25ml无菌生理 盐水中制成菌悬液,加入一滴甲苯并充分振摇,使酶释放。 将试管置37℃水浴5min,加入0.25ml ONPG试剂,水浴 20min~3h观察结果。
(二)细菌培养方法 3.厌氧培养法
三、生化反应
(一)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1.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原理:不同种类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苷)类 的酶,对各种糖(醇、苷)类的代谢能力不同,其代 谢产物可因菌种而异,有的产酸有的产酸产气,可用 以鉴定细菌种类。
方法: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0.5%~1%糖(醇、苷) 类(如酚红肉汤pH7.4,微量发酵管) 。将待鉴定的 纯培养细菌接种入培养基中,置35℃孵育箱内孵育18 小时后,观察结果。
②革兰染色法
步骤: 涂片干燥固定 结晶紫初染
1min 1min 水洗 水洗
结果: 革兰阳性菌:紫色
卢戈碘液媒染 95%乙醇脱色
0.5~1min
革兰阴性菌:红色
稀释复红复染
水洗
镜检
12/23/2018
③结果 紫色为革兰阳性菌,红色为革兰阴性菌。
2.抗酸染色
①原理
分枝杆菌细胞壁含脂质较多,其中主要成分为 分枝菌酸,此物具有抗酸性,染色时与石炭酸复 红结合牢固,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作用,因此 抗酸菌能保持复红的颜色,达到染色目的。
碱性染料,结晶紫 碱性复红
酸性染料,伊红,刚果红,石炭酸复红
复合染料,伊红亚甲蓝
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
(三)常用染色方法
单染色法
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排列
复染色法,
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排列,染色性的差异
1.革兰染色法
①原理
最经典 最常用
1)细胞壁结构不同,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致密,肽聚糖层厚;革兰阴性菌结 构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溶解。 2)等电点不同 G+菌的等电点低,G-菌的等电点较高,在相同pH条件下, 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 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不易脱色。 3)化学成分不同 G+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 的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
葡萄糖 乳 糖
丙酮酸 丙酮酸 大肠杆菌
中性产物 PH>5.4 PH<4.5
阳性
甲基红指示 剂呈红色
6.P试验
原理:测定细菌产生乙酰甲基甲醇的能力。某些细菌如 产气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脱羧形 成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条件下,乙酰甲基甲醇被氧化成二 乙酰,进而与培养基中的精氨酸等含胍基的物质结合形成红 色化合物。即V-P试验阳性。 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葡萄糖磷酸盐蛋白胨水中,35℃ 孵育24~48h,加入50g/Lα-萘酚(95%乙醇溶液) 0.6ml,轻轻振摇试管,然后加0.2ml 400g/L KOH,轻 轻振摇试管30s至1min,然后静置观察结果。
V-P阳性
α萘酚 肌酸 肌酐
(二)细菌对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 1.明胶液化试验 原理:某些细菌可产生一种胞外酶-明胶酶,能 使明胶分解为氨基酸,从而失去凝固力,半固体的 明胶培养基成为流动的液体。 方法:将被检菌穿刺接种于明胶培养基,于 22℃培养7d,逐日观察结果。若用35℃孵育,因 明胶在此温度下自行液化,故在观察结果前,先置 4℃冰箱内30min,再看结果。
基础、营养培养基 + 抑制性化学物质
(5)特殊培养基 厌氧培养基细菌L型培养基
3.按培养基形态分类
液体培养基
2-5%琼脂
固体培养基
0.2-0. 5%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
(一)培养基选择
1.血平板
适合于各类细菌生长,用于一般细菌检验标本的分离
丙链
甲链
乙链
2.巧克力平板
适合于嗜血杆菌、奈瑟菌的分离
②方法
萋纳石炭酸复红染色,加温促使菌体着
色5min;流水冲洗,
3%盐酸酒精脱色1~3min;
吕氏美蓝复染30s。
③结果 未脱色细菌呈红色为抗酸性细菌,脱色经复染 呈蓝色的细菌为非抗酸性细菌。
3.荧光染色
4.鞭毛染色
①原理
细菌的鞭毛能被碱性复红酒精饱和溶液着色, 是因为在染色过程中随着酒精的蒸发其染料沉 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着色。碱性复红作为主要 染料,而丹宁酸为媒染剂。
3.中国蓝平板、伊红亚甲蓝平板
弱选择培养基
适合于革兰氏阴性菌的分离
4.麦康凯平板
中度选择培养基
适合于革兰氏阴性菌的分离
5.SS平板
强选择培养基
适合于志贺菌、沙门菌的分离
6.碱性琼脂TCBS琼脂
适合于霍乱弧菌、其他弧菌的分离
7.血液增菌培养基
用于血液、骨髓 和无菌体液中分 离病原菌
8.营养肉汤
结果:能分解糖(醇、苷)产酸的细菌, 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呈酸性反应(如酚红 变为黄色),产气的细菌可在小倒管中 产生气泡,不分解糖则无变化。
应用:对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尤为重要。
1. 糖发酵试验 机理:糖 酸 CO2+H2
酚红
方法:肉汤培养基(pH7.4)+ 葡萄糖 红色培养基
空 白 对 照
痢 疾 杆 菌
第 3章
临床微生物学 检验技术
第一节
一、显微镜 1.普通光学显微镜
细菌形态学检查
λ=0.5μm 分辨率0.25μm
2.暗视野显微镜
背景视野无光 观察活菌、螺旋体的运动
3.相差显微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