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市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研究讲解

深圳市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研究讲解

《深圳市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研究报告1研究目的1992年国家体委公布并推广了供省、市体校适用的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仅有田径、游泳等9个项目)。

深圳市从1996年起参考上述标准及湖北省、江西省的选材标准,针对当时深圳市所设运动项目,开展了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每年都给市体校进行选材测试,后来,又发展到对体工大队进队运动员测试。

2004年,为了备战省运动会,体育局领导提出要在全面进行选材测试的基础上,科学地评价运动员的潜力后再引进运动员。

2005年深圳市体育局批准本课题为局管课题。

根据领导提出的要求,深圳市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研究小组,针对目前选材标准项目不全、已有的项目中有些评定标准偏高或偏低,不能适应市、区体校选材等问题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要制定出一套符合深圳市现有运动项目的、能适合深圳市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较科学的选材标准,并编制成电脑软件。

使深圳市今后的运动员科学选材,从区级业余体校到市体校、市体工大队都能使用科学选材标准和软件,以增强我市运动后备人才选拔的科学性,提高成材率。

2研究方法选材标准的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筛选指标、制订单项指标的评分标准、制订各指标权重系数和综合评价方法、标准(初稿)试用和修改等四个阶段。

不同研究阶段,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1)筛选指标阶段:以文献资料法和专家咨询为主。

因为,1992年国家体委公布《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以来,经过前人的大量工作,有一些省制定出了可供参考的标准,因此在广泛搜集全国、各省市已制定的运动员选材标准基础上,可通过专家咨询确定指标。

(2)制订单项指标的评分标准阶段:采用定基比法、百分位数法、离差法、回归分析法等各种统计方法,制订各选材指标不同年龄段的评定标准。

(3)制订各指标权重系数和综合评价方法阶段:采用文献资料法,参考已制定的各种选材标准中的权,由课题组提出初步意见后,再用专家调查法和统计计算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

(4)标准(初稿)的试用和修改阶段:主要采用测试法和统计法。

分别在区体校、市体校、体工大队测试运动员数据,并根据测试数据的评定结果和试用单位教练员反馈的意见,再作必要的修改后定稿。

3研究结果3.1 选材标准的项目与指标在调查研究深圳全市和各区运动项目布局的基础上,本次研究共制订23个大项31个小项的选材标准。

23个大项是:田径、游泳、跳水、花样游泳、体操、艺术体操、射击、射箭、武术套路、太极、散打、举重、摔跤、柔道、赛艇、皮艇、划艇、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手球、曲棍球。

经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课题组先后发出各种调查表262份(回收218份),进行咨询 150 人次。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行了反复认真的讨论,确定了各项目筛选指标的原则是:(1)为了使选材测试指标尽可能地比较全面,统一规定各项目的选材指标都包括六大类:形态、机能、素质、心理、专项、教练员评定。

(2)根据少而精的原则,对每一个选材指标都要经过认真挑选,特别注意指标的三性(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凡选用的指标既要易于测试,又要能准确反映被测者的真实情况。

各运动项目选用的选材指标数控制在15个左右(不超出20个)。

(3)尽可能增加一些实验室测试的、科技含量较高的指标(如:最大摄氧量、无氧功率、血睾酮等)。

(4)对于当前还没法用客观指标测定的一些重要内容,如: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水感,协调性等等,则设计成教练员评定的指标。

(5)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研究制定新的测试指标。

根据以上原则,课题组经过逐项讨论,确定了各项目的选材指标。

包括研究制定了新指标:400米×3间歇跑(详见课题分报告)及用于跳水选材的平衡测试(闭眼站木平衡)等。

3.2 制订单项指标的评分标准3.2.1. 课题组决定:各项目单项评分标准,仍按1990年全国统一制订选材标准时的办法,分为5等(1等为差,2等为合格,3等为中,4等为良好,5等为优秀)。

有一些指标并不是测试值越大越好或越小越好,而是中间值好,太大或太小都不好。

如:身高,在篮球、赛艇选材时是测试值越大越好,而在体操、跳水选材中的身高指标值都是太大或太小都不好,而在中间范围内最好。

又如评定身体结实程度的BMI指数指标也是这样。

这类中间范围内最好的指标,评分标准分5个等级时,是分为:1、3、5、3、1等。

3.2.2. 各指标的评分标准都按性别分男、女,每一岁一个标准,其中摔跤、柔道、举重、散打等项目,每一个年龄内还要分体重级别制定几个不同的选材标准。

3.2.3. 特别注意各指标不同年龄段的评定标准要与该指标的发育趋势一致。

在查阅文献资料中发现,过去制定选材标准的办法,主要是测试一批大样本数据后,计算不同年龄的各指标平均数、标准差,直接用离差法或百分位数法制定标准。

1990年全国运动员科学选材中心组领导制定全国的选材标准《运动员科学选材》时,虽然强调了要用优秀运动员的模式数据为依据,推算制定各个年龄的选材标准,但是,《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中还是有许多不尽合理的地方。

以田径男短跑的身高标准为例,其17岁等级2(合格)的标准大体与全国身高平均数相同,但是,15岁的标准明显低于全国身高平均数,而12岁则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数。

由表1-1和图1-1可以看得出:无论等级2(合格)还是等级5(优秀)随年龄而增加的标准,与正常青少年的身高生长发育曲线是很不一致的。

因此,这就造成了各年龄段选材标准的难易度不一致。

表1-1 短跑(男)身高标准与全国平均数比较表 (单位:厘米)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当年在制定各指标标准时,没有特别强调:要检查随年龄增大而变化的不同年龄段标准,是否与该指标青少年时期的发育趋势一致。

在2000年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国民体质监测后,特别是深圳市从2000年起每年都对大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质监测,所获得的各指标监测数据,为本次课题年龄 等级2等级52000年全国标准增长值标准增长值平均数增长值12152 6 164 6 149.1 7.9 13 158 4 170 4 157.0 5.7 14 162 2 174 1 162.7 4.1 15 164 4 175 5 166.8 2.4 16 168 2 180 2 169.2 1.0研究提供了将选材标准制定得更符合青少年发育规律的重要依据。

因此,课题组在研究制定和修改标准时特别强调:首先要通过收集文献资料,用各项目优秀运动员的模式数据作为制定标准的依据,其次强调每个指标各年龄组的标准都必须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

以身高为例,首先用2000年全国监测的身高平均数计算出了各年龄的定基比(见表1-2),然后按定基比的计算公式,编写了推算各年龄标准的小程序,只要收集了优秀运动员的身高模式数据,就可用优秀运动员的模式数据×各年龄定基比很方便的制定出各年龄标准。

如:把18岁优秀运动员的身高模式数据定为185,则185×0.811(10岁的定基比)=150.0就是10岁的标准,185×0.841(11岁的定基比)=155.6就是11岁的标准。

这样定出的标准就符合青少年身高发育的规律。

表1-2:男身高定基比表( 2000年全国监测数据)年龄N 平均数标准差年增长值定基比6 6276 115.6 5.9 7.0 67.97 9055 122.6 6.1 5.5 72.08 9087 128.1 6.2 4.8 75.39 9018 132.9 6.6 5.1 78.110 9129 138.0 6.9 5.1 81.111 9010 143.1 7.5 6.0 84.112 9025 149.1 8.8 7.9 87.613 8906 157.0 9.3 5.7 92.214 9005 162.7 8.4 4.1 95.615 9040 166.8 7.1 2.4 98.016 9021 169.2 6.4 1.0 99.417 8910 170.2 6.2 0.0 100.018 9095 170.2 6.3 100.0本次研究中所有各项目的身高,BMI指数等指标,课题组都是收集了我国和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数据后,再用定基比推算出各年龄的选材标准。

以制订乒乓球标准的身高(男)为例。

查到了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身高,王励勤186、马琳176、王涛164、相差达22厘米,经研究确定将成年后身高165定为2等,170定为3等,175为4等,180为5等,然后用定基比方法,由程序计算出男乒乓球身高的标准如表1-3。

由表1-3和图1-2可见,3等的标准几乎与全国平均数一致,而4等、5等标准的年增长值趋势也是和全国身高趋势完全一致的。

表1-3:乒乓球标准身高(男)与2000年全国平均数比较表年龄 1 等 2 等 3 等 4 等 5 等全国身高平均数6 <112.1 ≥112.1 ≥115.5 ≥118.9 ≥122.3 115.67 <118.9 ≥118.9 ≥122.5 ≥126.1 ≥129.7 122.68 <124.2 ≥124.2 ≥127.9 ≥131.7 ≥135.5 128.19 <128.8 ≥128.8 ≥132.7 ≥136.6 ≥140.6 132.910 <133.8 ≥133.8 ≥137.8 ≥141.9 ≥145.9 138.011 <138.7 ≥138.7 ≥142.9 ≥147.1 ≥151.3 143.112 <144.5 ≥144.5 ≥148.9 ≥153.3 ≥157.7 149.113 <152.2 ≥152.2 ≥156.8 ≥161.4 ≥166.0 157.014 <157.7 ≥157.7 ≥162.5 ≥167.3 ≥172.1 162.715 <161.7 ≥161.7 ≥166.6 ≥171.5 ≥176.4 166.8在各项目的形态选材指标中,有一些形态的比例指标,如:下肢长A /身高×100、上肢长/身高×100……,过去制定标准时,由于缺乏普通人群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统计数据,因而,制定得不合理。

以短跑为例:1992年推行的全国统一的田径标准中,男子12~17岁各年龄的下肢长A/身高×100的标准,5等都是57.0,2等都是55.5。

当时是根据优秀运动员的统计数据,“下肢长A/身高×100=56%为下肢较长,57%为下肢明显长”(见《运动员科学选材》73页)。

所以,简单的制定成了各年龄段完全一样的标准。

但是,事实上由于青少年青春发育期先长四肢、后长躯干的“向心律”规律,使得发育期各年龄段下肢长A/身高×100的比例是不同的。

本次研究中,课题组专门测试了1457名中小学生的11项形态指标(身高,体重,上肢长,前臂长,下肢长A,下肢长B,下肢长C,下肢长H,跟踺长,踝围,跪立摸高),经过严格审核,删除了可疑数据后,用1432人的样本计算了各形态指标的平均数、标准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