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课文1《小蝌蚪找妈妈》本文是一篇经典的科普童话,对于课文的主要情节,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基本上能够读懂。
那么,这样一篇课文,其语文教学的价值何在?如何通过文本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这是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深入研读文本,把握文本特点的基础上,教师没有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于情节的分析上,而是确定了“以读代讲,以读促练”的方法,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分角色朗读、练习讲故事上。
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水平逐步提升,从读正确、读流利到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再到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真正得到了训练,实现了从材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这种转变,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也应当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
课文2《我是什么》从课堂中学习表现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文中语句的生动形象,用词的准确。
这样的教学策略,才是让学生真正学习语文,才不会“荒了自家的园子”。
如对第2自然段中“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又叫我“雪””这一片段的教学,我并没有着力于介绍水究竟是如何变成。
雨、冰雹、雪。
的,而是引导学生关注“落、打、飘”这3个动词,借助课文插图和多媒体动画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体会这个动词表达上的准确,并适时进行拓展迁移的训练,让学生也进行说话练习。
课文3《植物妈妈有办法》反观本课的教学,有两点成功之处。
一是落实了“读”这一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纵观教学过程,从初读时的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再到精读时关键词语的理解和朗读指导,再到回归整体时的趣味朗读,教师一步一个台阶,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趣。
虽然是读,但是不同的环节要求各不相同,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较好地落实了“读背”这一教学目标。
二是突破了“说”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已经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创设介绍的情境,鼓励学生扮演植物妈妈,用第一人称的语气来介绍,这种角色的转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真正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从课堂教学酌情况来看,情境的创设贴近儿童的心理,成功地激发了孩子们的表达欲望,每一位孩子都跃跃欲试,想一展身手,真正把口语交际的“要我说”转变为材“我要说”。
说的愿望有了,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我会说”,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说,教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亲自解说,即“授之以鱼”,还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了说的方法,即”授之以渔”,提高了学生说的能力。
从整节课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乐说、会说、文明说,无论是说的能力,还是听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与提高。
语文园地一本次语文园地的教学创设了多种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识字加油站”中创设带小朋友们去野外考察大自然的情境。
二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习惯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因此学生才能调动自己积极的情绪乐于学习。
在教学中还成功突破了“字词句运用”中体会不同动词的意思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进行空洞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朗读,思考,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出示图片给予学生直观体会,同伴合作进行表演,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真正体会到了不同动词的表达效果,感受到了用词的准确性,语感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识字1《场景歌》教学本课,最大的难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量词的使用和表达效果。
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进行空洞的理论的解释,而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时时刻刻将量词的使用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带领学生去朗读、比较,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解惑的欲望。
如教学“一艘军舰”和“一条帆船”,同样是表示船为什么使用的词语不同呢?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后得出结论。
“艘”一般用来表示体型较大的船只,而“条”则表示小船。
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更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策略随处可见。
此外,在课后的巩固训练中,教师巧妙地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再次体会量词的使用,将学生的思维推向纵深处,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识字2《树之歌》本课教学,教师紧紧扣住文体特点,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以读代讲,将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并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从初读时的读正确读通顺,到精读时的读出节奏和韵味,再到回归整体时的读出趣味,熟读背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琅琅的书声时时回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充分的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文本特点,创设多种朗读情境,让学生乐读、会读,读出情趣,读出味道,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朗读水平、理解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此外,在本课的识字写字指导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课生字以木字旁居多的特点,鼓励学生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进行归类识字,既提高了识字的量,又提升了识字的能力。
如果能够放手让学生开展以“寻找有趣的形声字”的主题活动,无疑会更好地激发出学生探究更多关于中国汉字无限奥妙的乐趣。
识字3《拍手歌》儿童具有“泛灵论”的特性,在孩子们的眼中,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动物然更是如此。
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去参加动物森林联欢会这一情境,并始终围绕这一情境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其中,最终一起唱着欢快的《拍手歌》前往。
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真正把自己当做是动物的好朋友,带着认真准备节目的积极情感去学习,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此外,在本课的生字学习中,教师通过出示汉字古今变化演变图,带领学生体会汉字的演变过程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了汉字文化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汉字学习的兴趣。
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孩子们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探究兴趣,在拓展识字环节更是主动思考交流,说出了许多带“隹”字和“鸟”字的汉字。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认识汉字,更让学生体会到汉字学习的乐趣,渗透汉字背后的传统文化,针对此种情况,教师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识字4《田家四季歌》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农家四季的主要农事活动和生活场景,从中体会农民的辛苦和快乐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作单纯的讲解,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紧扣文本内容,反复朗读课文、观察课文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恰当出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资料,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了农民的苦与乐。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效地发挥了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的确如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并教给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他们一定会不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成为爱学会学的子。
语文园地二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是本次语文园地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行示范指导和细致的讲解,并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做,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并学习这种方法。
虽然现在教学中教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并不代表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和示范作用。
在学习部首查字法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细致讲解和亲自示范,学生才能够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掌握这种方法,并在自己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体,而不是放任自流,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缺少学习的方法,自我控制和约束力较差,教师就更要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了。
课文4《曹冲称象》本文是一个故事类文本,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能从这个故事类文本中学到什么呢?是记住这个故事,认识曹冲这个孩子,还是学习曹冲称象方法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或者是品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提升朗读和表达能力?毫无疑问,我们所进行的是语文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语文能力。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把重点定位在指导学兰朗读、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表达和讲故事训练上。
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对于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曹冲的机智聪明教师并没有过多讲解,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自读交流中理解体会。
而对于朗读指导、重点词语的品析比较、有条理地说话这些语文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则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真正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课文5《玲玲的画》课文中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时,教师以玲玲的画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然后从玲玲画画这件事进行思考爸爸是怎样帮助玲玲把画弄脏这件事变成好事的?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展开联想,体会爸爸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让学生懂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但遗憾的是,教师更多地关注教,缺少对学生需求的关注,这种教学表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有些被动。
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需求安排教学,让学生更乐于学。
课文6《一封信》此篇课文,对于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存在相当的难度。
首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而且改编自外国文章,其语言风格和叙事结构不同于母语课文,给教和学都增加了不少难度其次,文本的情节跳转较快,从露西将第一封信“揉成一团”到重新写第二封信,缺少合理的铺垫与过渡,让读者感觉生硬牵强。
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露西在回答妈妈的问题时会说。
我写得不好。
,而且。
把纸揉成一团。
?妈妈为什么连露西写的信都没有看,就说“我们一起重新写吧”?虽然这是作者的故意留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思考体会,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体会这样的心理留白难度实在太大,而且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意义也不大。
在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之后,教师还是紧扣语文教学的规律,将教学的语文训练点放在理清露西第二封信所写的内容上,通过问题提示、交流汇报、重点指导、梳理总结,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变换人物说话的能力,以期发挥本课的语文教学价值。
课文7《妈妈睡了》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充满感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文本。
教学这样的文本,教师往往容易走情感路线,过度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将语文课上成品德教育课,从而架空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生学习之后,情感是被激发了,知道要爱家人了,可是语文能力的训练落空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没有了,正所谓“肥了别人的田地,荒了自家的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