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动车市场分析

电动车市场分析

中,2010 年电动 车产量排名前四位的省市为天津、江苏、浙江 和广东,其产量分别约占总产量的 32%、 22%、17% 和 7%。从 2010 年全国电动车区 域市场销量比重来看,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山 东、河南、江苏、浙江、河北和安徽,其电动 车销量分别占全国总销量的 12%,12%,10%, 10%,9% 和 8% 左右。


• 供应商议价能力
• 电动自行车的主要零部件的供应商较多,质量 参差不齐,价格高低不等。在供应商的选择方 面,有较大的空间,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 弱。然而,2010 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原材料 价格的不断攀升,电机、电池的价格也在不断 上涨,供应商不断提高价格,电动自行车也被 迫开始提价。
• 需求客户议价能力
• 国内主要电动车产地
• 天津电动自行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十一五”期间,津产自行 车通过实施材料革命、动力革命和品牌革命,打出高端产业新品 牌。随着力神、比克、捷威等大型企业“抱团”发展,天津已成 为国内锂电池的生产基地,其锂电池质量、性能均在国内处于先 进水平。镁合金材料和锂电池的运用使电动车整车的重量大幅减 轻,实现了产品的升级。全国十大电动自行车品牌中,邦德、电 动车行业5第 1 期数据分析报告爱玛均来自天津。 • 江苏省是电动自行车产销大省,生产企业数量最多。2009 年全 国电动自行车总销量为 2369万辆,而江苏总销量为 700 万辆, 占了近 1/3 的份额。江苏无锡锡山区拥有国内最大的电动车产业 集群,拥有电动车品牌 800 多个,形成“中国看江苏、江苏看 无锡”的市场和产业格局。。同时,江苏省市场需求很大。据南 京市车管所介绍,仅在南京市区,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就突破 82 万辆。 • 浙江台州已成为我国豪华电动车的“风向标”,全国约 80% 的 电动车新款都出自台州。台州是我国最大的电动车塑件生产基地, 在电动车零配件研发和生产上具有集群化规模优势。截至2010 年底,台州市电动自行车整车企业有80 多家,各类配件企业 500 多家,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电动车市场状况分析
整体摘要、背景
• 2010 年 1-12 月全国电动摩托车及电动助力的脚踏车 累计出口数量为 1634386 辆,累计出口金额为 394164312 美元。同比数量上升 33.5%,金额上升 69.5 %。主要出口国家为荷兰、美国、孟加拉国和德国等,对 荷兰的出口金额约占出口总金额的 21.52%,出口数量和 出口金额同比 2009 年增长均超过 100% 的国家有孟加拉 国、土耳其、巴西、瑞典。主要出口海关为上海、宁波和 天津。出口货源地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天津。 • 2010 年 3 月 -2011 年 2 月中国制造网电动车行业询 盘量较前一年有显著的提高,其中,2010 年下半年询盘 量较上半年有明显的升高,2010 年 12 月询盘量创下年度 询盘量最高值,12月单月询盘量同比增长了 134.22%。中 国制造网电动车供应商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和江苏三大 电动车生产集中地,三省的供应商总数合计约占供应商总 数的 85%。
• 2010行业面临转型升级,产品价值复归,产 品及品牌的导向作用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特质
• 从整体运行上看,2010 年行业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征,与往年不同的是, 2010 年新产品推出的力度和推广的范围增大,新产品对市场销量的带动 作用越来越强,企业对新产品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种种迹象表明 2010 年产品价值正在回归,产品对市场及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在逐步显现。除 了产品外,品牌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品牌化进程进一步发展, 全国性品牌格局开始分化形成,品牌的定位及品牌内在价值的挖掘成为各 大企业着力的重点。而产品及品牌价值的回归与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行业 转型升级的步伐和进程,在产品价值回归的过程之中,企业开始重视自主 创新产品的构建和打造,在产品的功能性及性能上的调整开始转型为对产 品差异性及适应性的过渡,如产品款式外形、结构布局与市场需求的适应 性,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而推出的产品差异化定位,针对不同区域及消费 习惯而量身定制的风格化产品系列开始成为产品创新的主要方向,而这种 以市场细分为基础的产品创新也成为引导行业产品架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 的重要特质。此外,随着行业品牌化进程的推进和发展,品牌的差异化定 位、品牌特质等品牌元素开始形成,品牌的推广及营销得到充分认识和重 视,并逐渐向品牌整合方向演进,考量品牌价值从过去的单一化销量评估 开始走向品牌的复合化和多元化发展,其中品牌的差异化和品牌的附加值 开始凸显,品牌对行业的影响力和对终端的渗透力不断增强,品牌价值成 为普通消费者选购产品以及考量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参考依据。
电动车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 行业相关政策法规
• 2010年11月12日,国家标准委通过 其官方网站重申电动自行车必须遵守 “20公里/40公斤”的特性指标。电动 自行车时速禁超 15 公里。《道路交通 安全法》第 58 条规定,电动自行车在 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 过 15 公里。按照该规定,电动自行车 速度即使不超标也不能全速行驶,否则 车主将吃“罚单”。法律规定:超标即 没收销毁,还将究刑责。
• 未来运行趋势
• 2011 行业整体市场规模仍将继续缓慢增长, 未来市场发展依然有较大上升的潜力及空间。 品牌及产品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品牌营销、 产品推广将成为 2011 年行业发展重要的趋势。 行业最终将从工厂时代的产品导向和市场时代 的需求导向向以竞争为导向的综合实力时代过 渡,行业的自主创新和转型调整将向纵深方向 不断延伸和推进。
• 我国是电动自行车生产大国,生产厂家、 品牌数量繁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 品利润微薄,需求客户在品牌的选择上 有较强的自主性,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2011年度中国十大电动车 品牌
1、雅迪 2、比德文 3、绿源 4、英克莱 5、立马

6、捷安特 7、爱玛 8、新日 9、千喜 10、澳柯玛
电动车行业市场需求
• 替代产品威胁
• • • 电动自行车主要由电机和控制器,蓄电池和充电器四大电气部件与车体构成。 电机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电子元器件成本的不断下降,无刷直流 电机将成为现在电动自行车的发展主流。纳米电机、程序电机、感应电机、电 机锁、碟刹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电动车的档次和安全性能。 控制器的发展:有实力的企业已经在把集成电子和数码技术应用在控制器、电 机阀控、充电控制等部件上,智能型电动自行车将是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电池的发展:铅酸电池历史悠久,发展迅速,从性能价格比看,近期内还能被 电动车市场采用的。但由于铅酸电池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自身重量大、充电速 度慢、使用寿命短而成为电动自行车的致命弱点。MH-Ni 电池是一种绿色电 池,比 Cod-Ni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存贮能力,其比能量可达到 95 Who/kg,比 功率 :900 W/kg,循环寿命超过 1 000 次。但它存在的记忆效应和充电动车 行业17第 1 期数据分析报告电发热等间题尚待改进。锂离子电池是最新发展起 来的高能量可充式电池。其比能量大、自放电率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 无环境污染。将是未来车用理想电池。 新型材料的应用:高科技含量的复合材料及高强度轻合金材料将更多地应用于 电动自行车的制造。在成功应用铝合金材料的同时,采用钛合金、铬钼钢等轻 质、高强度材料和碳纤维及其他高分子复合材料。加大电动自行车强度,使电 动自行车更轻、更快、行驶得更远。 电动自行车的产品款式可分为简便型和豪华型。简便型的向着更轻巧方便方向 发展,豪华型的向着舒适功能化发展。市场需求巨大,两种款式的电动车都在 高速发展的成长期。
• 潜在进入者
• 电动自行车是电动车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随着技术的不 断进步,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观念的提升,目前电动车 已经不仅仅是车型、价格和店面圈地等这些表面现象的竞争, 而是悄悄展开了产品内在品质和服务的竞争。国内的电动自 行车行业方面,一方面,行业现有的品牌中有许多原来就是 从事电动自行车产业的,或者从事电动车相关配件的生产, 或者是销售电动自行车的大经销商,在经营原有产品的同时 又看中整车制造的利润,然后也建立起自己的电动车整车品 牌。另一方面,由自行车行业转型进入电动自行车行业。此 外,原来从事完全与电动自行车不相关的产业,但也有些企 业看中电动车较高利润而进入。世界电动自行车行业方面, 随着世界各国积极鼓励电动自行车的使用,美国通用公司和 克莱斯勒公司前总裁现都潜心于研究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 德国的奔驰公司和日本的本田、铃木、雅玛哈等世界知名的 汽车、摩托车公司和松下(松下和丰田合作搞电动汽车)、 三洋等世界知名企业都在投入巨资研发电动自行车的基础上, 现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电动车行业主要竞争因素分析 市场环境
• 行业内企业竞争
• 我国电动自行车发展大致经历了 3 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6-1999),市场刚刚起步,产品竞争程度低,利润 高;第二阶段(2000-2004),进入门槛低,大批企业进 入,品牌数量激增,经销商数量激增,价格战开始;第三 阶段(2004 至今)技术优化,优秀品牌繁荣发展,竞争日 益激烈,进入品牌、服务全方位的竞争。截至 2004 年 9 月,全国通过电动自行车生产许可证审查的企业有979家。 电动车品牌已经超过2000个。主要生产企业集中在江苏、 浙江、上海和天津。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不均衡,北方气候 条件影响,电动自行车发展缓慢。西南地区对车辆爬坡性 能要求较高,部分地区居民购买力较弱。上海、浙江、江 苏竞争激烈。随着厂商和经销商数量的增加,产品价格不 断下降,利润下跌。目前电动自行车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 的价格战转向品牌、质量、信誉、服务等综合因素的竞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