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孢菇的种植技术视频

双孢菇的种植技术视频

双孢菇的种植技术视频一、生长发育条件(1)营养蘑菇是一种腐生真菌,依靠蘑菇菌丝细胞分泌的胞外酶和有益微生物将培养料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成可利用的营养物质而生长发育。

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碳源、氮源、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生长素等。

这些碳源和氮源广泛存在于农作物的秸杆和畜禽粪肥、饼肥、以及含氮化肥如尿素、硫铵中。

(2)温度温度是蘑菇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蘑菇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3℃,最适温度为22—25℃,致死温度为34—35℃。

子实体发育的温度范围为4—23℃,最适温度为16℃左右。

温度高于19℃,子实体生长快,个体小,重量轻,肉质疏松,菌柄细长,易产生薄皮菇、开伞菇,品质差。

温度低于12℃,子实体生长慢,个体大,肉厚,出菇少,产量不高。

当温度降低到5℃以下时,子实体基本停止生长。

(3)水分水分是蘑菇的重要组成部分。

蘑菇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

培养料含水量要求控制在62—63%之间。

若含水量高,培养料因水多而透气性差,会产生嫌气发酵,培养料就会发黑、发粘、变酸变臭,理化性质差,容易出现线状菌丝,菌丝生活力下降;若含水量低,培养料会造成“干发酵”,使发酵后的培养料变成碎屑状,播种后菌丝生长缓慢,绒毛菌丝多,不易形成子实体。

菌丝生长阶段,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一般覆土层的含水量在17%—18%左右。

出菇阶段,特别是当子实体长到黄豆大小时,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0%,覆土层含水量要求达到饱和状态,一般含水量在20%左右。

(4)空气蘑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

菌丝生长阶段,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0.1%—0.5%之间,不能超过0.5%。

出菇阶段,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要下降为0.03%—0.1%时,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5%时,就会抑制子实体分化。

因此,出菇以后,菇房内要加大通风量,有利于蘑菇的生长。

(5)酸碱度(PH)蘑菇菌丝体在PH为5—8之间都可以生长,最适PH是7左右。

偏碱性的培养料对菌丝体生长有利,另外,偏碱的培养料可抑制杂菌的生长。

因此,播种时培养料的PH应调节在7.5—8之间,覆土层的PH值调节在7.5—8之间。

(6)光线除原基形成时需要微弱光刺激外,蘑菇整个生长过程都不需要光线。

光线暗,子实体洁白。

光线过亮或直射光太强会使菇体表面发黄变褐,菌柄细长,菌盖歪斜,使蘑菇品质下降。

二、蘑菇培养料的堆制发酵(1)培养料配方堆肥是蘑菇生存基础,堆肥质量直接关系到生产成败和产量高低。

根据堆肥原料组成,可分为粪草肥和合成堆肥两大类。

粪草肥由畜粪和稻草或麦草堆制而成,又称厩肥;合成堆肥是用稻草或麦草和化学肥料堆制而成,又称人造堆肥。

目前国内使用最广的堆肥是在粪草培养料中添加少量化学肥料,称为半合成堆肥。

以下所介绍的是国内外常用的蘑菇堆肥配方。

①干猪、牛粪58%,石膏1%,稻草或麦秸40%,过磷酸钙1%。

②稻草或麦秸1000公斤,禽粪100公斤,尿素12—15公斤,石膏粉10—20公斤。

③稻、麦草2000公斤,鸡粪500公斤,尿素30公斤,石膏5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

④稻草或麦秸1000公斤,豆饼粉30公斤,尿素3公斤,硫酸铵10公斤,米糠100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碳酸钙20公斤。

⑤稻草或麦秸1000公斤,硫酸铵20公斤,尿素10公斤,碳酸钙28公斤。

(2)蘑菇培养料发酵工艺培养料的堆制发酵是蘑菇栽培中最重要而又最难把握的工艺。

优质堆肥是蘑菇栽培取得高产优质的关键。

没有经过高温发酵的堆肥,很难生长蘑菇,可因病虫害蔓延而遭致失败。

过度腐熟的堆肥,因营养大量消耗,即使再补充营养物质,也难以获得理想收成。

蘑菇培养料的发酵方法分为一次发酵法和二次发酵法。

①一次发酵法是培养料在发酵过程中,经过数次翻堆后,将腐熟料直接上床播种。

一次发酵包括予处理、建堆、翻堆几个过程。

培养料予处理建堆前一天,将稻(麦)草切断,用清水或尿水淋透,使麦(稻)草充分吸水,堆放一天。

建堆前7—10天,干粪用清水或尿水淋湿,每100公斤干粪一般加水160—180公斤,充分吸水后建堆发酵。

建堆堆制时,要求一层粪、一层草逐层堆放,到第四层开始浇水,从第四层到第八层逐层加入全部的饼肥、过磷酸钙及石膏和一半量的尿素,堆好10层后,堆高达1.5米左右,四边上下基本垂直,堆顶成龟背形,最上面盖一层粪。

为保持通气状态,在料堆顶部用竹筒从上向下插入2—3个通气孔。

为保温保湿,堆顶要覆盖草毡子,雨天要覆盖薄膜。

堆料时要求培养料的含水量达到饱和成度。

堆料的第二天要测定50厘米以内的料温。

正常情况下料温会升高到70℃左右,如果达不到70℃,查明原因,尽快采取补救措施。

翻堆发酵期间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一次翻堆,目的是为了改善培养料内的通气状况,使培养料发酵均匀,并补充辅助原料,调整培养料的含水量和PH。

第一次翻堆建堆后的第二天,料温开始上升,第三天料堆中心温度达到最高点(74—80℃),在达到此温情况下,建堆6—7天后可进行第一次翻堆。

翻堆前一天在料堆上部先浇水,翻堆时再逐层浇水,堆好后在其周围要有少量水流出来,说明补水到位。

翻堆时要调整料堆草粪内外的位置,排除废气,以改善堆内的空气条件,使堆内的微生物继续生长、繁殖,使培养料更好的转化和分解。

建堆时仍然从第四层至第八层加入余下的尿素。

第一次翻堆2天后,料温最高可达75—80℃。

第二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的5—6天,进行第二次翻堆。

要把里外上下彻底翻好,让氨气散发出去,再重新建堆。

为提高温度和保持湿度料堆可适当窄一些。

第二次翻堆的重点是调整水分,切忌浇水过多,以免造成料堆过湿。

用手紧握培养料,可挤出3—4滴水为宜。

雨天盖塑料布要用木棍支起来,使料里面透气,防止厌气发酵,保持料温在60—65℃。

第三次翻堆:一般第二次翻堆4—5天后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方法同上。

如果有粪块,要充分捣碎后再拌入。

第四次翻堆:在第三次翻堆后4天,进行第四次翻堆。

首先检查料堆的含水量,方法是用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滴1—2滴水正合适,水分不够,用1%的石灰水调节;水分过大,先摊凉片刻,到水分合适时再建堆。

同时配制0.5%敌敌畏,喷洒灭虫。

第五次翻堆:在第四次翻堆后的3—4天,料内温度仍在50℃左右并趋向平稳,进行最后一次翻堆,翻堆时调节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0%—63%,PH7.5—8.0,同时检查培养料内是否有残存的氨气和害虫。

如氨气重用甲醛中和,如有虫用0.5%敌敌畏灭虫。

培养料从堆制到进房,一般翻堆4—5次,每次翻堆间隔时间通常为7-6-5-4-3天。

在堆制过程中,培养料的水分要先湿后干,料堆要先大后小,翻堆间隔时间要先长后短,遵循这一原则,堆温可长期维持在50℃以上。

一次发酵应达到的质量标准:质地疏松,手握成团,一抖即散;草形完整,柔软、疏松、富有弹性,有一定韧性;无粪臭,无酸败或霉味,有浓郁的香味;堆料的颜色为棕褐色(或咖啡色),不呈黑色;堆料的含水量60—63%,手捏时指缝间没有水滴出现,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PH在6.8—7.0左右;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如放线菌、腐殖霉菌等;无害虫及杂菌。

②二次发酵二次发酵是处理培养料的另一种方法。

具有节省时间、发酵彻底、出菇早、产量高等优点。

采用二次发酵技术,蘑菇培养料堆制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前发酵”,堆制方法与一次发酵相同,但堆制时间短,通常只有13天,翻堆3次,需加温一定时间(60℃需6—10小时,48—50℃需4—6天)使培养料进行第二次升温发酵,所以称“二次发酵”。

目前,后发酵技术在菇房条件较好和有栽培经验的栽培地区,已普遍推广应用。

三、播种(1)播种方法蘑菇播种方法经常使用的有四种。

①穴播法每5—7平方厘米用手指或木棍挖一穴,放入红枣大小菌种块,用料将菌种盖住。

一般每瓶麦粒种可播种1平方米。

②条播法在料面开若干宽3—5厘米,深约5厘米的横沟,沟间距10—13厘米,播种后用料覆盖菌种,轻轻拍打,使料种紧密接触。

③撒播法先将菌种量的2/3撒于料面,然后用后或耙将菌种翻入料内,再将剩余的1/3菌种覆盖在料面,用木板轻轻拍实,使菌种和料紧密接触。

④混播法将培养料料层厚的2/3与菌种拌匀,再将培养料整平,轻轻拍实。

(2)播种后管理①控温保湿一般播种后1—3天内,不要打开门窗通风,菇房温度控制在28℃以下,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75%左右,促进菌种萌发。

密闭条件较差的菇房,可用石灰清水(PH8)喷湿的报纸盖在料面保湿,每天掀动报纸数次,以改善通气状况。

7天左右菌丝基本封面后,揭去报纸。

此时,菇房内要进行通风换气,促使菌丝向料内生长。

②撬料通气当菌丝吃料一半时,为增加料内通气,可用三齿钩斜插入料深3/4处,轻轻撬动几次,或从床底部向上顶动几次,把已经开始变硬结块的培养料撬松,加强通风,然后整平料面,促使菌丝向料底继续生长。

③检查发菌情况播种后2—3天如发现菌种不萌发、不吃料或菌丝生长慢、菌丝少或退丝时,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④检查有无杂菌、虫害发生如料面有毛霉或螨等杂菌、害虫,要及时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

四、覆土技术在蘑菇栽培管理中,覆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措施。

其子实体必须覆土之后才会发生,而且是在覆土层中扭结长大的。

覆土的土质、土粒大小、土层厚薄等,都会直接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1)覆土方法常规的覆土方法分覆粗土和细土两次进行。

粗土对理化性状的要求是手能捏扁但不碎,不粘手,没有白心为合适。

有白心、易碎为过干;粘手为过湿。

覆盖在床面的粗土不宜太厚,以不使菌丝裸露为度,然后用木板轻轻拍平。

覆粗土后要及时调整水分,喷水时做到少量多次,每天喷4—6次,2—3天把粗土含水量调到适宜湿度。

覆粗土后的5—6天,当土粒间开始有菌丝上窜,即可覆细土。

细土不用调湿,直接把半干细土覆盖在粗土上,然后再调水分。

细土含水量要比粗土稍干,有利于菌丝在土层间横向发展,提高产量。

整个覆土层厚度不要超过4厘米,过厚容易出现畸形菇和地雷菇;但也不宜过薄,太薄容易出现长脚菇和薄皮菇,容易开伞。

覆土质量将直接影响出菇快慢和产量高低。

不同覆土材料覆土方法也不尽相同。

(2)覆土材料覆土材料可分为两大类,即天然土和改造土。

天然土包括各种田园土、泥炭土、草甸土、河泥和膨化珍珠岩等。

改造土依制作方法不同又可分为合成土和发酵土。

田园土和泥炭土是最常用天然土的覆土材料。

近十多年来,在覆土材料和覆土方法上有许多新的改进,改造土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也有许多改进,有较明显的增产作用,现在应用越来越广泛。

各种改造土尽管配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改造土中不应含有过多的有机质,否则会使菌丝旺发徒长,不能出菇。

下面就几种不同的土质进行简单介绍。

①田园土理想的田园土应具有喷水不板结,湿度大时不发粘,干时不成硬块,表面不形成硬皮、龟裂等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