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卷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卷

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0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人的目光。

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

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上发现的是【解析】B。

“南海一号”属于宋代沉船,而珐琅瓷瓶出现在清代,不可能在这条船被发现。

2、《拍案惊奇》总结的社会通则是:“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B。

抑商传统仍然盛行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D。

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解析】D。

《拍案惊奇》是明朝的小说,从选项上看,AC首先排除,BD的表述都正确,但是D看得更接近本质,分析得更深刻,是最佳答案。

3、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这个小镇签署条约: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

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

“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与下列哪位航海家有关?A.哥伦布B.迪亚士C.达·伽马D.麦哲伦【解析】A。

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向西到达美洲的新航路。

4、2006年北京国际汽车(Auto China 2006),于2006年11月19日至27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和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

右图是展览会展示的世界首辆汽车——120岁的奔驰。

与其同一时期出现的是A、火车B、汽轮C、电话D、电脑【解析】C。

1880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只有C符合要求。

AB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D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

5、右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一下由G到I一段曲线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A.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辛亥革命后及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C.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D.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解析】B.在辛亥革命后、尤其是一战期间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所以根据图示比较容易判断为B.6、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苏俄政府随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苏维埃政权遭到了一切苏俄人民的反对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这种状况【解析】D。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起了农民的极端不满,为解决危机,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7、2008年美国总统初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在“改变华盛顿”的竞选口号下一路领先,当年罗斯福总统也是在“新政”旗号下最终入主美国白宫,罗斯福最初竞选总统时面临的形势是A.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使得经济缓慢发展B.胡佛“繁荣就在眼前”增强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C.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美国社会动荡不安D.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新政渐告结束【解析】C。

1932年大选中罗斯福获胜,当时美国正受经济危机困扰,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反而恶化经济危机,AB不正确,D是1939年之后的状况。

8、中国网2008年10月15日载: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北欧小国冰岛近来陷入困境。

过去两周时间里,冰岛最大的三家银行相继宣布破产、冰岛股市出现暴跌、冰岛货币克朗大幅贬值。

由于外债数额巨大,甚至有传言说,冰岛整个国家都有可能面临“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冰岛可以向下列哪个国际组织申请紧急贷款【解析】D。

D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任务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贷款的用途只限于解决短期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故选D。

9、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

这幅对联本质上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解析】B。

1988年农业的丰收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说明B项正确。

农村经济体制开始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A项是在1958年,C项是在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期间,D项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10.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人们衣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开国大典时,有穿着旗袍的妇女参加B.中共八大召开时,有穿着中山装和人民装的代表参加C.中共十三大召开时,有穿着西服和夹克衫的代表参加D.进入2l世纪以后,人们普遍穿起了长袍马褂和超短裙【解析】D。

长袍马褂是鸦片战争后传入的,21世纪人们已经不再穿这种服装了。

11、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解析】A.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②③④12、早在1962年时,美国的卡逊(R. Carson)出版了《静寂的春天》(Scient Spring)一书,书中的标题如“不必要的大破坏”,“再也没有鸟儿叫了”,“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

只不过二十来年,书中的警告,已一一出现在我们身边,历史以充分的理由再次证明A.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B.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C.靠科技人类能克服它 D.环境问题恶化始于美国【解析】A。

20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静寂的春天》预测“不必要的大破坏”,“再也没有鸟儿叫了”,“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说明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两个题,其中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59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

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引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3分)(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3分)(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六五”计划期间,(12分)(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6分)(5)“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知识跨度较大,但涉及的史实都是重要的知识点,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即可。

参考答案:(1)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3分)(2)“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分)(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分)扩大企业自主权。

(3分)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

(3分)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3分)(4)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标准问题。

(3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分)(5)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

(4分)14、阅读下列材料:《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 请回答:(1)俄国、美国、中国的三次改革是指哪三次改革?(6分)(2)这三次改革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在历史上有什么共同作用?(12分)(3)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6分)解析:本题是对历史上俄、美、中三个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考察。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很容易判断这三次改革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俄中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市场”,而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却用到“计划”或“政府调控”。

说明经济手段可以互相借鉴。

参考答案:(1)苏俄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美国1933年实行的罗斯福新政、中国978年的改革开放。

(6分)(2)特点: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部分恢复私有制和商品买卖的办法来发展生产。

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6分)结局:新经济政策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被废除,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成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共同作用:三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分)(3)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

(6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