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趋势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化学教育研究领域的永恒话题。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给化学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已成为未来化学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
化学实验教学以其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在整个化学教育系统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展望21世纪,我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将出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教学观念上,从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转向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实验既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充分赋于学生动脑、动手的权利。
同时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是化学实验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唯一功能,过分强调实验技能的熟练化,进行专门训练的做法既枯燥,效益又不高。
所以应将实验技能的训练,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化学实验技能,使实验技能的训练成为实验探究活动的结果之一。
化学实验改革还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般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师重视身教,做好示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应人为增添实验的“紧张”气氛。
教师在强调实验
操作要领以后,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同时加强巡视指导,给学生带来鼓励和安全感。
二是注意提高实验成功率,教师精彩的示范并指导学生成功地完成实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
总之,实验教学和其它课堂教学一样,从情感陶冶、示范引导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轻或消除学生实验时的心理障碍。
例如,银镜反应是师生较难做好的实验之一,试管洁净,配制的银氨溶液刚好澄清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规范地示范每一步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很快做出光亮银镜,必然激发学生强烈的感觉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实验完毕,及时引导学生讨论:洗净试管的最佳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化学实验的能动性。
2、教学方法上,从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探究的过程。
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
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中学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
探究是学生的天性,作为对传统实验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在实验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留有探究的余地。
能由学生动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轻易包办;能由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的结论,教师就不急于下结论。
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准备,
包括自拟实验步骤弄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等等。
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所有潜能和创造性都充分表现出来。
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先后顺序。
教材的教学顺序一般是先讲授后做化学实验,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将某些教材的顺序作些调整,即学生先做实验后讲授。
例如,在讲元素的性质和结构的关系这一节时,先组织学生学生做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实验,而课本上的演示则放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进行推理作补充和校正使用。
这样做由于学生事先对递变规律没有印象,只能通过自己所得到的结论进行讨论分析,推理得出,所以学生操作认真,观察细致,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效果。
二是对实验的内容进行局部的变动,有时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高一化学第四章卤化银的性质,内容是向氯化钠、溴化钠、碘化钾三种溶液中各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再分别加入少量硝酸观察现象。
这是个被动的实验。
准备实验时,把它做了形式上的变换,原来的氯化钠、溴化钠、碘化钾再加上碳酸钠四种溶液都未贴标签,只贴上a、b、c、d符号,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找出a、b、b、d各是四种溶液中的哪一种。
这样使原来被动型的实验变成主动性、探究型实验,同学们的兴趣高,通过实验不仅巩固了氯化钠、溴化钠和碘化钾的性质,还学会了x—的检验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3、提倡“绿色实验”、“微型实验”,让化学实验绿色化、经济化,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现代化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化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不断地享受着化学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方便耐用的生活用品、高效安全的化学药物、高质量多性能的化学材料……然而,随着大量化学用品的生产和使用,化学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为此,美国最先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是指设计没有或尽可能小的环境副作用,并且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
它不同于对环境污染所进行的后期治理,注重的是在化工的始端就进行预防污染,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理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份重任,使学生从现在就树立起较强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例如,在讲到由cu和hno3反应制取cu(no3)2时,可以举出三种途径:cu与浓hno3反应;cu与稀hno3反应;cu先灼烧成cuo再与hno3反应,然后再从环保和原子利用率角度分析比较三种途径的优劣,哪一种是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使学生在实验方案的选择上,始终不忘环境保护问题。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绿色化学的理念,理应成为化学课程与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已成为众多化学教师的共识,但由于学生实验准备工作量大,且药品耗用过多,增加实验开支,与目
前实验经费紧张很不相适应。
因此教师应大力改革实验方法,创设一些节省药品,操作简便且现象明显的学生实验。
“微型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
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但其效果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
实践证明,微型化学实验可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非一日之功,但毕竟已经开始,且正在实践之中,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