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天斗地变盐碱为绿洲
我是一个军垦的后代,对爷爷奶奶当年开荒造田,与自然条件做斗争的故事特别感兴趣,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战天斗地变盐碱为绿洲》的故事。
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九旅战士奉命进驻石河子开荒。
当地老乡对解放军说:这里不宜开荒,地里的盐碱太大了。
你们要在这里种庄稼,是打不出粮食的!解放军不信,碱地不能种庄稼。
于是官兵们先在沿山脚下,挖地窝子安营扎塞,盘锅灶生火做饭。
拉开了艰苦卓绝的开荒生产大会战。
没有生产条件自己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生产工具自己动手制作也要干,没有畜力,就用人拉犁、坎土曼刨。
双手打出了血泡,肩膀勒出了血印,战士们全然不顾,开荒不止。
功夫不负吃苦人,当年就开荒170多亩。
还依山发展了畜牧和养禽。
地开出来就得种庄稼,秋天,战士们把地里全部种上小麦。
入冬前灌了一遍冬水,麦苗长得绿油油的。
战士们看在眼里,喜上心头。
心想﹕这下可好了,今年下37斤的种,明年收300斤的麦。
来年再开它千亩、万亩,全都种上小麦,让盐碱地变成生产基地,让麦子堆成金山,让新疆各族人民都能吃上白面馍。
战士们越想劲越足,只等来年的大丰收。
次年春天冬雪融化,小麦返青。
随着地温的升高,麦田里的盐碱一个劲地往上翻。
麦地就像蒙着一层白纸,麦苗一天比一天少,最后,仅省下10%的麦苗还活着。
"有一棵就管一棵,那是咱双手开起来的地里下的种呀!"战士们都是这么说。
到了7月初,麦子成熟了,他用镰刀一棵棵地收回来,一过称,嘿!亩产17斤,还不少哩!产量虽低了点,但战们心里高兴呀!
可是地里的盐碱用什么方法才能排掉呢?指导员号召以班为单位开诸
葛亮会。
拿出洗碱办法来。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个不停,最后一致意见是﹕不能种小麦,就种水稻吧,因为水稻可以压碱!于是,打埂子,平畦子。
把170亩地全部打成8米乘8米的畦子。
忙乎了一个冬天。
种水稻工作全部就绪,只待春天一到就播种水稻。
种水稻的活,那可是个苦活,不能吃苦的人难以承受。
在新疆石河子地区,水稻播种期是四五月份,天气出暖咋寒,灌在畦子里的是天山雪水,早晨站到水里耥稻田,凉水一柞伴有刺骨的疼痛。
一天十多个小时都泡在
碱水里,三天过后,战士们的两条腿都被碱水腐蚀的红肿裂成一道道的血口子,流血流脓,疼痛难忍。
连队卫生员给每个人发凡士林涂在伤口上,起到消毒作用,然后用布一包,照样耥稻田。
疼得麻木了便没有了知觉,就这也没得一个叫苦的,谁都不想下火线,坚持到种子播完,保证了水稻适期播种。
当时,连队的宣传鼓动工作做的也好。
稻田地里红旗招展,彩旗飘飘,表扬稿一篇接着一篇。
广播喇叭喊个不停,把士气鼓得足足的。
稻田地里的劳动热情非常高涨。
年底,一举夺得了大丰收。
就这样年复一年的,战士们把盐碱洗尽了。
昔日的盐碱滩再也不复返了,今日的绿洲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造福了后代。
转眼就到了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
如今,再看看我们的石河子,诗人艾青把她比作是“年轻是城”,因为她的一草一木都是血汗凝成。
她是这样的美丽这样的漂亮,最让我自豪的是:石河子游憩广场上那象征着兵团灵魂的屯垦戍边纪念碑。
一柄高为35.9米的利剑雕塑,寓意王震将军率领从南泥湾走来的三五九旅战士,在荒漠戈壁屯垦戍边。
利剑象征和平和正义,表达了一代代兵团军垦战士铸剑为犁、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纪念碑主体东侧塑成了新疆版图的形状,展现了兵团成立之初,军垦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保家卫国、开荒造田的场景;纪念碑主体西侧塑成石河子版图,上面刻有张仲瀚将军创作的诗词。
整座纪念碑气势宏伟,是对兵团人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纪念,更是对在屯垦戍边实践中凝结而成的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的弘扬。
一代代的军垦人,就在兵团精神的激励下,前进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