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


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CEQ)于1972提出IPM是 “运用各种综合技术,防治对农作物有潜在危险的多 种害虫,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借助自然控制力量,兼用 各种能控制种群数量的综合方法,如在农业防治法、 利用病原微生物、培育抗性农作物、害虫不育法、使 用引诱剂、大量繁殖和释放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等, 必要时使用杀虫剂。”
一系列不良副作用的日趋严重。促使人们重新总结长期以
来病虫害防治实践的经验,认识到单一依赖药剂防治要解 决害虫问题是有缺陷的,弄不好则适得其反。据不完全统 计,世界上已知对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害螨已近千种。 1946年后20年就有120余种农业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有些 害虫还对很多化学成分相似的药剂产生交互抗性,造成用 量日益增加,抗药性形成更快的恶性循环。
课程内容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原理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方法
我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综 合治理的研究进展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概念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概念的发展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观点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内容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特点
自60年代提出综合防治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发展 很快,并已经为国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所接受,并加强研究 和应用。目前在各类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均不同程度地向 着综合防治这个方向发展。综合防治的对象最初仅指害虫, 其后发展到病虫害,现代综合防治对象的范围扩大到一切危 害 植 物 的 生 物 , 称 为 有 害 生 物 综 合 防 治 (integrated pest control, 简称 IPC), 亦称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简称 IPM) ,或有害生物综合管理。我国自 70 年 代迄今,仍习称综合防治。
(一)关于综合防治概念的发展
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而引进的害虫对农药的 抗性;害虫的自然天敌被大量杀伤,促成害虫再增猖獗和
次要害虫成为主要害虫(3R问题,resistance, resurgence,
residue);毒效持久的农药的残毒积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和家畜、家禽、有益野生生物的伤害等
70年代,IPM充实了“系统理论”的内容,在系 统分析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采用各种尽可能相互协 调的有效防治方法,将害虫种群保持在经济损害水平 以下,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使对农田生态系 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这一概念兼具生 态、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观点。
80年代:引入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着 眼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结合现代信息及数 据处理技术,形成害虫治理的联机系统,使 害虫治理更为科学、有效。 90年代以来,随害虫抗药性、环境保护、 物种多样性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严峻,人们 进一步认为在害虫的综合治理中,应更加强 调生物防治,即利用自然控制力量防治害虫 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调控(ecological regulation)策略,尽量发挥自然的控制作用。
196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生物防治的国际组
织(IOBC)共同提出了“害虫综合防治”(IPC),一直应用于
欧洲,在美国晚了一些时候,也被应用。1972年,经过环
境质量保护会议后,把害虫综合防治改为综合治理(IPM),
从此以后,更多的人应用后一个名词。
目前对IPM的中文名称不一致。常见的有:有害生物
综合防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有害生物协调管理、害虫 综合治理、综合防治、综合治理、害虫管理、有害生物的 保护性管理等。国内一般习惯称综合防治。
(一)关于综合防治概念的发展
1、国外IPM的发展
回顾害虫防治的历史,长期以来害虫防治采用一种或几 种措施,并要求做到消灭害虫。对防治措施应用时,极少考 虑措施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更不用说去注意对生态系统的破 坏和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DDT有机化合物的研制和使用以及随之 而来的六六六等有机氯化合物、有机磷制剂问世,由于它们 的广谱、高效、速效、成本低廉、使用简便以及对短期内能 迅速将发生猖獗为害的害虫及时扑灭的效果,因此在一个时 期内,使人们普遍认为化学防治是解决害虫防治问题的唯一 有效方法。其它传统防治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冲击而 几乎摒弃。这一种情况延续到60年代。

2、中国IPM的发展 (1)早期朴素综合防治阶段(本世纪40年代以前) 绿色植物是其他各种生物生存的基础。古代由于人口密 度较低,农业的集约化程度低,作为作物的植物 不太单一, 优势作物不十分突出,各种以其为食的生物种类亦多,因而 整个农田群落生物多样性较高, 农田生态系统能流通道多, 以作物为食的任何一个物种由于受控于多种生物或非生物因 素的制约而不致于 达到大流行的程度,在这种背景条件下, 人们对为害植物的各种有害生物的防治持“纵容”态度,除 非 必要时不会主动采取防治措施;所采用的防治手段是各种 各样的,作法是遭遇性和经验性的,其中没有 十分“高效” 的措施,因而总体上是使有害生物处于一定密度水平上的综 合防治(虽然没有明确的经济受害水平的概念,但这种做法本 身就使得各种有害生物维持一定的水平)。
(一)关于综合防治概念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自DDT等农药使用后 不到10年,已有13个科的50多种次要害虫上升为主 要害虫,到目前可能已达100多种。我国果园害螨 的再增猖獗,直至目前仍列为重要防治对象就是典 型的例证。农药对土壤、水域、生物、农产品及其 加工品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实 例已比比皆是。 上述种种情况发生的同时,生态学和应用生态 学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应用以及植物保护 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的深入,终于使人们提出了 综合防治这个重要问题。
害虫综合防治的概念最早是由国外昆虫学工作者 Bartlett,B.P(1956)提出的,当时其涵义仅指化学防 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即协调防治。 1961年盖尔(Geier)和贝尔尼(Beirne)等提出了有 害生物综合防治的概念,即评价选用所有可用的方法 ,将其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 数量避免经济损失并将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 低限度。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意大利罗马召开 的害虫综合防治专家会议认为:“综合治理是一种有 害生物科学管理的系统,它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 和有关环境条件,尽可能以协调的方式利用现有的适 当技术和方法,使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经常控制在经济 损害水平以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