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测产验收报告格式

水稻测产验收报告格式

澄迈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范片测产验收报告
2011年7月10日,县农技中心组织专家对金江镇茂坡洋水稻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
范片进行了田间现场测产验收。

专家组对示范片考察后,随即抽取了10个田块,按照农业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
收办法(试行)》进行了实割测产,10点平均产量为531.34公斤∕亩。

(见附表示) 验收专家组认为,金江镇茂坡洋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范活动通过推广优良组合冈优
177和ⅱ优128,采取合理希植、集中培训、田头指导、配方施肥、病虫害预防为主等技术措
施,增产效果显著,为提高我县水稻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将起到积
极带动作用。

建议在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基础上,加大该项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

澄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组长:曾令发 2011年7月11日
附表
2011年澄迈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范片实割测产数据表
备注:实割时间为2011年7月10日,干谷按青谷8.5折算。

篇二:水稻测产方法
水稻测产方法
理论测产:
(一)取样方法:
十亩高产攻关田:按照对角线取样法取5个样点;
百亩高产示范方:以20亩为一个测产单元,共分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按3点取样,共
15点;
万亩高产示范片:以500亩为一个测产单元,共20个单元,每单元随机取3点,共60
点。

每点量取21行,测量行距;量取21株,测定株距,计算每平方米穴数;顺序选取20
穴,计算每穴穗数,推算亩有效穗数。

取2~3穴调查穗粒数、结实率。

千粒重按该品种前3
年平均值或区试千粒重计算。

(二)产量计算:
理论产量(公斤)=亩有效穗(穗)×穗粒数(粒)×结实率(%)×千粒重(克)×
10×85%
实收测产:
(一)取样方法:在理论测产的单元中随机选取3亩以上地块进行实收称重。

如果用水
稻联合收割机收获,收割前由专家组对联合收割机进行清仓检查;田间落粒不计算重量。

(二)测产含水率和空瘪率:随机抽取实收数量的1/10左右进行称重、去杂,测定杂质
率(%);取去杂后的稻谷1-6 公斤测定水分和空瘪率,烘干到含水量20%以下,剔出空瘪粒,测定空瘪率(%);用谷
物水分速测仪测定含水率,重复10次取平均值(%)。

(三)计算公式:
实收产量(公斤)=亩鲜稻谷重(公斤)×(1-杂质率)×(1-空瘪率)×(1-含水
率)÷(1-14.5%)篇三:水稻测产表
2010年楚粳水稻良种推广面积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年月日
2010年楚粳新品种(系)推广测产统计表
楚粳系列品种在本县市适宜种植面积(万亩):
填表单位(盖章)
年月日
2010年水稻新品种“楚粳24号”实收产量对比统计表
全县(市)种植面积(亩):
2010年水稻新品种“楚粳26号”实收产量对比统计表
全县(市)种植面积(亩):
2010年水稻新品种“楚粳27号”实收产量对比统计表
全县(市)种植面积(亩):篇四:水稻测产操作规程
水稻理论测产操作规程
水稻理论测产是指在水稻成熟以后快要收割前,按一定规则,选取一定面积的区块计量有效穗数,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稻穗进行取样并计量实粒数和结实率,测得干谷粒的千粒重,进而计算出每亩产量。

因收割损耗等原因,水稻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不一定完全重合,一般地,实际产量为理论产量的80%—100%。

根据栽培方式及田块形状大小等不同因素,理论测产取样的方式也不同,取样时应遵循代表性和适量性原则。

一、需准备的器材和资料
1、相关表格
主要包括水稻理论测产数据记载表和水稻理论测产数据统计表。

表格的电子文档为excel表格,其中记载表能根据录入的原始数据自动计算出各关键指标数据,包括最后得出理论产量,分为抛秧和插秧两种模式。

2、测圈(测规)
测圈一般为金属材质正圆形圈,面积1㎡或1.111㎡(即半径为0.564m或0.595m,周长为3544.9mm或3736.7mm);测规为可拆卸金属材质量规,半径为0.564m或0.595m(即测量一圈所得面积为1㎡或
1.111㎡)。

测圈一般用于理论测产,测规一般用于实际测产。

3、卷尺
用于测量蔸距、行距和株高、穗长。

4、塑料包装袋
用于盛装取样的稻穗。

5、记号笔
用于在塑料包装袋上作取样标识,该标识应与理论测产数据记载表上的标识一致。

6、中性笔
用于数据记载、书写、演算等。

7、计算器
用于数据计算和统计。

8、空白纸
9、拖鞋、套鞋
二、人员组织
室外工作一般3—5个人为一组,1—2人负责下田取样,1人负责株高、穗长测量,1人负责数据记录,1人负责拍照、搬运等工作。

室内工作人员不限,一般1人负责数据记录和计算,多人负责测量和计数。

三、测产步骤
1、取样
根据田块形状和大小,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块,进行5点或3点取样。

用测圈垂直向下套取禾苗,当场计数测圈内的总穗数;如果田块为严格按一定距离栽插的插秧田,则可不用测圈或测规,测量蔸距、行距和10蔸穗数即可。

每个取样点拔取1—3蔸作为样品。

2、测量
可在田边测量株高、穗长等指标。

株高为稻株的地上部分高度,即株底到穗顶的长度,
不包括根部高度;穗长为稻穗最下部第一个枝梗分叉处到穗顶的长度。

实粒数不少于5粒的
稻穗为有效穗,其相应株为有效株,只测量有效株的株高和穗长。

3、装袋
测量过株高和穗长以后,将稻穗用手掐断装入塑料包装袋中,一丘田块一个袋(同一丘
田块多次取样的稻穗装入同一个袋中),并在袋上用记号笔作好标识,该标识应与数据记载表
上的标识一致。

每袋注意系好袋口,多袋又可混装入一个袋中以方便携带。

4、计数
计量所有有效穗的总粒数、实粒数、空粒数,计量过的稻穗继续装入原包装袋中以便测
量千粒重。

由电子文档表格自动计算或人工计算出亩有效穗数、平均实粒数、结实率等指标。

相关公式如下:
亩有效穗数=取样穗数之和/取样面积之和*666.6667 亩有效穗数=6666667/(平均蔸距*平均行距)*蔸平穗数
平均实粒数=样品实粒数之和/样品穗数之和
结实率=样品实粒数之和/样品总粒数之和*100% 单位:取样面积㎡,蔸距cm,行距cm。

5、测量千粒重
将稻穗脱粒,用水浮去空秕谷,然后选取全部或部分(一般不少于1000粒)晒干或烘干,
用天平称取重量,计算得出千粒重。

其公式
(转载于:水稻测产验收报告格式)
为:
千粒重=样品重量/样品粒数*1000 单位:千粒重g,样品重量g。

6、计算理论产量
公式为:
理论产量(kg/mu)=亩有效穗数*平均实粒数*千粒重*1000000。

7、实际测产
用测规画出一个圈,收割圈中水稻,晒干或烘干稻谷再进行称重,然后计算出实际产量。

其公式为:
实际产量(kg/mu)=取样稻谷重量/取样面积*666.6667 单位:取样稻谷重量kg,取样
面积㎡。

为增加测产准确度,也可用皮尺量取较大面积田块收割进行测产,公式同上;或者整田
收割称重得出实际产量。

篇五:水稻测产方法培训材料
水稻测产方法培训材料
测产前对田间水稻长势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了解。

1、理论测产
一是取样方法。

选取区域内分布均匀、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理论测产。

每块田对角线3
点取样。

移栽稻每点量取21行,测量行距;量取21株,测定株距,计算每亩穴数;顺序选
取20穴计算穗数。

取平均穗数左右的稻株2~3穴(不少于50穗)调查穗粒数、结实粒。


粒重以品种区试平均千粒重计算。

二是计算公式。

亩产(公斤)=有效穗(万/亩)×穗粒
数(粒)×结实率(%)×千粒重(克)×10-6×85% 2、实收测产
一是取样方法。

选取区域内分布均匀、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实收测产。

随机选择3个片,
在每个片随机选取3块田进行实收测产,每块田实收1亩以上。

收割前对收割机进行清仓检
查;田间落粒不计算重量。

二是田间实收。

用机械收获后装袋并称重,计算总重量(单位:公斤,用w表示);对实收面积进行测量(单位:平方米,用s表示);随机抽取实收数量的1/10左右进行称重、去杂,测定杂质含量(单位:%,用i表示);取去杂后的稻谷1公斤测定水分和空瘪率,烘干到含水量20%以下,剔出空瘪粒,测定空瘪率(单位:%,用e表示);用谷物水分速测仪测定含水率,重复10次取平均值(单位:%,用m表示)。

三是计算公式。

y=(666.7÷s)×w×(1-i)×(1-e)×[(1-m)÷(1-mo)] ;平均产量=∑y÷9;mo为标准干重含水率:粳稻=1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