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声(一)——介绍两种不同的音色一、教学内容:《我的太阳》、《老人河》、《伏尔加船夫曲》二、教学目标:1、感受作品的风格特点,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2、能分辨人声类别,在聆听中感受歌曲艺术特点及歌曲的主题思想。
3、能够参与演唱活动中的即兴表演。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聆听乐曲,加深对乐曲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
2、通过参与歌曲的即兴表演,从而体会歌曲表达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视听结合法、讨论实践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钢琴。
3、出示课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思考:画面给你情绪上的感受是什么?师: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品表现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忍辱负重,却饥寒交迫。
因此,他们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
踏平世界的不平路,对着太阳唱起歌。
师:你会用什么音色来表达这幅画面?(二、)欣赏歌曲1、初听歌曲(1)播放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并结合油画欣赏歌曲。
思考: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力度、情绪、速度、旋律)(2)生自由回答。
(3)从中引出劳动号子动机:5 3 6 3 0 |(4)唱一唱:感受力度上的变化。
(学生演唱)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分段欣赏1、思考:a力度如何?b你从音乐中想到了什么?(播放音乐A)生聆听,分析回答。
2、思考:a力度、旋律有何变化?b纤夫们的内心又有何变化?(播放音乐B)生聆听,分析回答。
师:在这一段中,最高最强音上的同音进行,充分显示了他们怎样的决心?生聆听,分析回答。
3、思考:尾声又让你想到了什么?(播放音乐C)生聆听,分析回答。
(设计意图:分段欣赏能让学生对作品有个更深入的体会,从不同的方面去欣赏,从而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思想主题。
)3、讨论分析:(1)从音乐要素上讨论:力度、速度、旋律、音色有何特点?(2)从主题思想上作进一步理解a为何用男低音演唱? b力度ppp -f f -ppp这样处理表现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对作品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4、创作表现,深化主题。
完整欣赏,生边律动边用号子声为歌曲伴奏。
三、课堂小结1、以涅克拉索夫的诗作为结束。
伏尔加河的船夫们受到了画家、作家、歌唱家的共同关注,深刻的揭示了在沙皇统制下的俄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忍辱负重,却饥寒交迫。
因此,他们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踏平世界的不平路,对着太阳唱起歌。
2、总结男高音和男低音的特点天籁之声——歌曲的三种演唱方法备课时间:2010年10月25日备课人:卜英玲执教人:卜英玲总课时:3课时,本课为第2课时。
课型:综合课设计思路:《天籁之声》是一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欣赏、感知与体验,既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又能引领学生走进多彩的音乐世界,从而去探究与音乐相关联的更多更深奥的知识。
本课是在课本第三单元内容的基础上的拓展与延伸,我把它归纳成“音色、三种演唱方法、三种演唱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为第二课时,也是三节课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它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符合处于变声前期的七年级学生爱唱歌但又不会用方法唱歌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面向全体学生,精心筛选音乐资料,运用多种音乐活动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模式:合作创美式教学内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我的太阳》等歌曲了解歌曲的三种演唱方法及特点;能通过聆听来分辨歌曲的演唱方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演唱方法来演唱红色经典老歌《绒花》。
2、过程与方法:在聆听中感受歌曲三种演唱方法的艺术特点,在演唱中体验三种演唱方法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重视音乐学习,不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参与演唱活动中的即兴表演,陶冶情操,引导学生重视音乐学习,不断提高音乐鉴赏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了解歌曲的三种演唱方法2、能听辨出歌曲的演唱方法教学难点:启发引导学生正确体验歌曲的三种演唱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视听结合法、讨论实践法、小组合作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学具准备:音乐宝典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前播放李谷一演唱的经典老歌《绒花》的视频,学生在歌声中坐好,准备上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音色分为哪几种?(三种:男声、女声、童声)2、世界三大男高音分别是哪国的谁?(意大利的帕瓦罗蒂、西班牙的卡雷拉斯、西班牙的多明戈,见音乐课本25页。
简短点评学生回答,教师导言:帕瓦罗蒂被誉为“世界首席男高音”、“高音C之王”,卡雷拉斯被称为“歌剧之王”,多明戈被誉为“甜蜜的男高音”,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把歌曲演绎得那么优美动听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音乐世界,聆听天籁之声,探索其中的奥秘。
课件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知(一)、介绍美声唱法(课件展示:三大男高音同台演唱《我的太阳》)1、欣赏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演唱会上演唱的《我的太阳》。
(播放前教师简介歌曲背景与内容。
)2、学生谈听歌感受。
从音色、发声位置、音乐情绪等方面谈,引出美声唱法及其特点。
3、课件展示:(1)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
它要求歌者用半分力量来演唱。
高音时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来,即所谓“头声”(也有的称作脑后音。
)。
(2)美声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宽厚饱满、晶莹透明、结实华丽,在服饰上男生多穿燕尾西装,女生多穿蓬蓬长裙。
(3)【历史渊源】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
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
近年来我国年青选手纷纷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如戴玉强、廖昌永、殷秀梅、王霞、幺红等,更进一步说明运用美声唱法来解释和表达外国声乐作品的艺术水准已达到相当水平。
(二)、介绍民族唱法1、提问:你听过(或会唱)哪些民歌?(这道题可回答歌曲名,也可适当拓展为学生演唱片段)2、根据学生回答,简单介绍民族唱法。
(分为新、老两种唱法)3、民族唱法是由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
(1)民族(老)唱法的主要特点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音色甜、脆、直、润、水;气息运用灵活,音调多高亢。
演唱时经常使用本民族语言。
以真声为主民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
在服饰上多穿本民族服装。
(A、课件展示《贵州侗族大歌》片段,教师简介歌词大意;B、教师范唱民歌片段。
)(2)民族新唱法:现在很多歌唱演员在演唱时用的是民族新唱法。
它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出来的一种完美的唱法。
这种唱法既有民族唱法的优点,例如咬字吐字清晰,声音甜美,气息灵活;又有美声唱法的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特点。
声音的位置是上前方。
作用:这种唱法使民歌歌唱演员的唱龄延长。
在服饰上多穿类似婚纱的蓬蓬裙。
(课件展示彭丽媛演唱的《世纪春雨》、宋祖英演唱的《大地飞歌》片段)(三)、介绍通俗唱法请几名学生演唱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片段,引出新知识通俗唱法。
然后教师进行讲授。
1、通俗唱法(又名流行唱法)在中国的二十世纪30年代得到广泛的流传。
开始叫流行歌曲唱法,后来称通俗唱法。
2、其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亲切随意。
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
3、通俗唱法声音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声唱,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
强调激情和感染力,演唱时有意借助电声的音响制造气氛,所以很注意话筒的使用方法和电声效果。
通俗唱法以青年为中心,可以说是:写青年,唱青年。
青年唱,青年听。
服装大都时尚、现代、随意、生活化。
4、现代通俗唱法,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是它风格样式国标化;二是它与现代高科技电子技术结合。
近年来相当走红的歌手,比如韩红、刘欢、皓天、郁可唯、周杰伦,林俊杰,陶喆等,其实他们的歌并不是很好唱的。
(课件展示林俊杰演唱的《三国》、周杰伦演唱的《菊花台》片段)三、延伸拓展活动一:三种演唱方法的听辨。
(思考题:一首歌曲,只能用一种方法演唱吗?可不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演唱?如果用不同的方法来演唱,会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以歌曲《绒花》为例,分别播放几位歌手的演唱录音,请学生回答填空选择题。
(播放顺序依次是:韩红、廖昌永、郁可唯、皓天、宋祖英)1、()演唱《绒花》用的是民族唱法2、()演唱《绒花》用的是美声唱法3、()演唱《绒花》用的是通俗唱法活动二:学唱歌曲《绒花》,因为此前已播放多遍,学生耳熟能详,所以这部分用时较少。
(课件播放谭晶演唱的《绒花》)活动三:学生表演。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演唱方法来演唱《绒花》或其它歌曲。
四、课堂小结有一种音乐会让你停下脚步,有一种音乐会引领你前行。
在人们心目中,那接近大自然、深远、宁静有致的歌声袭来,彷佛袭袭的微风拂过一望无际的水面。
细细聆听,心随乐走,有山巅瞭望四周之辽阔,有伸手可触苍天之感动。
让这拥有“天籁”称誉的美妙声音,带着我们美好的思绪共同起程。
(播放水木年华组合演唱的《启程》,学生随录音一起唱,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五月蝉歌》是一首贵州侗族大歌。
歌词大意是:五月鲜花开满坡山上山下唱蝉歌唱得蜕皮离世去只留青山空亮亮蝉儿到死歌才断为给人间留欢乐我们学蝉把歌唱唱出人间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