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_人口的性别构成

第5章_人口的性别构成

别比为54。2005年,年厦门市95岁以上人口性别比为14.29 2000年,中国出生性别比为116.92,有七省超过120(正常值为103-
107) 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有何后果? 导致未来婚姻性别比失调——引发婚姻拥挤(marriage squeeze) 婚姻拥挤也称婚姻挤压,指由于婚姻市场上可供选择的男女两性之间
世界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于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之间,这是由双方不同的人口经济态势造成的 具体阐述——
第四节 中国人口性别构成
• 2000年中国平均性别比106.7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 最突出的问题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居高不下,以
及由此所导致的未来婚姻性别比失衡 • 性别比存在一定地区差异,乡村大于镇、镇大于城市。 2000 年城市
第三节 世界人口性别构成
• 世界人口的性别比长期以来一直微幅波动在100上下,保持着自然的平 衡状态。
• 由于部分国家受二战影响而低的性别比逐渐得到恢复, 20世纪中期, 性别比略有上升
• 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上述相对高位己随着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程 度加深而趋于回落,到2050年可望降至99.50,总体变动十分平缓。
出生婴儿性别比 103 以下
103 - 107 107 - 110
地区数 1 1 5
110 - 116
13
116 - 120
4
120以上
7
地区名称
西藏
新疆
贵州、内蒙古、 云南、宁夏、黑龙江 青海、北京、上海、吉林、 山东、天津、山西、辽宁、 河北、浙江、江西、甘肃、重庆
四川、江苏、福建、河南
陕西、广西、湖南、安徽、 湖北、广东、海南
1.1.保持正常性别比的意义 1.2建国后全国平均性别比持续偏高
2.山东省人口性别比的现状特点与成因分析
2.1性别比先升后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少儿组人口性别比偏高 2.3性别比尤其是少儿人口性别比的地区差异明显
3.山东人口性别比后果简析
3.1直接导致婚姻拥挤 3.2间接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3.2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结构的优化
的比例失调并导致部分男性或者部分女性不能按照传统的偏好和习惯 择偶 预计到2020年,中国婚育年龄男性比女性至少多2400多万人
二、维持正常性别比的意义
性别构成是影响人口婚姻和生育状况的一个基本因素,对人口再生 产、人口分布和迁移以及劳动就业结构等其他人口特征均有直接影 响。性别比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结论:维持正常性别比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
“五普” 中国出生性别比省际差异
140 136 132 128 124 120 116 112 108 104 100
西藏 新疆 内蒙贵古州 云南 黑龙宁江夏 青海 北京 上海 山东 吉林 天津 山西 辽宁 河北 浙江 江西 甘肃 重庆 四川 江苏 福建 河南 陕西 广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广东 海南
第二节 影响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因素
一、出生婴儿性别比
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性别比在105上下,古今中外,基本恒定 这种对男性的稳定的生育倾斜,被认为是对出生后男性死亡率高 于女性的一种生物学上的平衡
目前中国在全社会人口构成和素质方面存在六大问题 (1)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 (2)出生缺陷儿童比例偏高 (3)大都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空巢”家庭的比例大增 (4)非家庭型人口流动造成大量留守儿童 (5)家庭型人口流动带来庞大的边缘化城市民工子弟 (6)艾滋病等疾病的蔓延造成人口安全问题严峻
此类迁移通常由贫困地区迁入富裕地区,婚姻迁入尤其如此
一江春水东流去
喀斯特新 娘输出区
新娘之路
后果——出现光棍村、 和尚屯、非法贩卖人口
四、其他社会经济因素
• 医疗卫生条件 • 产业结构
山东省煤炭采选业和油气采选业从业人员的性别比分别为464.69 和200.61;大同、石嘴山、攀枝花、铜陵均为高性别比地区
资料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等.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主要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6月;山东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办 公室.山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6月
山东省人口性别比的现状特点与对策研究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1.建国后全国人口性别比概况
建国后五次人口普查山东省人口性别比 与全国水平对比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山东省性别比 98.87 101.17 102.88 103.47 102.53
全国性别比 105.99 105.46 106.30 106.60 106.74
差额
-7.12 -4.29 -3.42 -3.13 -4.21
的张维庆:现在新闻媒体对出生性别比非常关注,中央也很关注, 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总理都讲到这 个问题,要我们重视、关注,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遏制住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 我们将争取在《刑法》修订中,增设有关条款,加大依法打击非 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力度
工作调动
分配录用
132.36
209.98
141.52
家庭迁移中女性占绝对优势
1995-2000年我国三种主要家庭迁移性别比
婚姻迁入
随迁家属
投亲靠友
12.50
66.64
82.19
(‰)
4
3
男 女
2
1
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1995-2000年中国婚姻原因的省际迁移模式
山东省2000年0~14岁人口性别比 山东省2000年平均人口性别比
4.人口转变理论对出生性别比异常的解释 5.对策建议
5.1大力发展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的农村经济 5.2 控制异常出生性别比的产生 5.3 应对未来婚配失调
济南
菏 泽1 3 0
滨州 120
聊城
110
德州
100 90
临沂
青岛 淄博 枣庄
东营
烟台
日照 威海 莱芜
潍坊 济宁 泰安
图2 2000年山东省17市0~14岁人口性别比与平均人口性别比
出生婴儿性别比为 112.8 ,镇为 116.5 ,乡村为 118.1 •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性别比是106.3 •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男性人口占51.5%,女性人口占48.5%,
请计算总人口的性别比是多少?
2008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按出生性别比高低区分的省区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120
115.6 116.9 118.58
115
110.9 111.3
110 108.5
105
100 1982年 1987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化
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令人忧
[2004-7-15央视《新闻会客厅》]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请你思考: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原因何在?
• 传统文化的影响——文化论 • 计划生育政策强化男孩偏好——政策论 •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论 • 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社保论
这是狭小的生育选择空间和便捷的技术辅助手段、以及偏好男孩的 意愿相互挤压和冲突的结果
问题:探讨维持我国正常出生性别构成
第一节 概 述
一、性别比定义及表示方法
性别比是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以每100个女 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
1995年,日本人口中每100个女性对应96个男性
与平均性别比相比,局部的性别比具有更直接的社会经济意义 2000年,智利60-64岁年龄组人口的性别比为85,80岁及以上人口的性
由于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男性死亡率在一般情况下均高于同 年龄的女性,越往高龄,差别越大,因此随年龄增长,同龄人口的性别 比呈连续下降趋势,中年以后尤为明显,这是全世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由此推知,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 人口较为老化者性别比较低,人口较为年轻者,人口性别比都比较高 • 这是发达国家人口性别比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原因
• 战争
俄、美两国在50岁以前性别比十分相似,以后则差别极大。俄罗 斯70~74岁和75~79岁年龄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20岁左右和25 岁左右)的性别比分别仅为38和32; 美国则分别为77和68
总结:影响人口性别构成的因素
1、出生婴儿性别比 2、两性保存几率 3、人口迁移 4、其它社会经济因素
1.辜胜阻:城镇化效应与生育性别偏好,《中国人口科学》 2005年第3 期
2.马瀛通.重新认识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与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问题. 《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3. 顾宝昌,论生育和生育转变:数量、时间和性别,《人口研究》, 1996年第2期
城镇化是维持正常出生性别比的根本途径
二.两性保存几率的差异
三、人口迁移(劳动力迁移和家庭迁移)
劳动力迁移使迁入区性别比上升,迁出区性别比下降
清末民初“闯关东” 大潮性别比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252.44
836.69
486.50
1953年黑龙江省人口平均性别比为119.53,山东仅为98.97
1995-2000年我国三种主要劳动力迁移性别比
务工经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