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第三章 建构主义

3第三章 建构主义


第一方模式:只考虑一个行为体的利益。规范引导 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有效言语行为条件的 限制,如威胁和警告等。规范在这种模式中具有强 制特性。 第二方模式:涉及的是规范在讨价还价过程中的作 用。其特征是各方的战略行为,即承认决策的相互 依赖,由于讨价还价可能包括了强迫行为,规则和 规范可能但不一定在这种模式的选择中比重很突出。 因此为了达成协定,行为体一方常常违背另一方的 意志。 在第三方模式中,出现了道德观,如公正和平等。 第三方为了调解和解决提交的问题,运用即存的规 则来解决争论。上述三种方式是根据规则和规范的 推论方式而不是行为体的数目来区分的。

2、温特建构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温特看来,国际体系的行动者和结构是相互建 构的。一方面是行动者通过互动创造了结构,没 有互动的实践,结构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另一方 面,社会实践生产和再生产了主体间性的意义, 反过来,主体间性的意义同样也建构了行动者。 国家在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不同角色,他们根据 这些角色类型再现自我和他者。国家通过自然选 择和文化选择的方式所建立起来的主题间性理解, 塑造了不同的体系结构。因此无政府状态的逻辑 并非只有一种,即不会存在单一的逻辑:新现实 主义的自助和权力政治。无政府状态可以有多种 类型的逻辑。

温特抽象出了三种无政府“文化”的理想类型: 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 在霍布斯的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相互定位是 “敌人”角色,是你死我活,敌人没有生存和自 由的权利。 在洛克的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相互定位是“竞 争对手”的角色,竞争对手有着生存和自由的权 利,但没有免于暴力的权利。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对主权的确认就是一个标志。 在康德的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相互定位是“朋 友”。朋友之间相互承担义务:不使用暴力解决 争端,在出现侵略的情况下相互帮助,从而导致 多元安全共同体和集体安全。
第三章 建构主义
——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转向:国际政治 社会学的理论路径
第一节 国际关系研究中建构主义的兴 起
一、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 1、建构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国际关系中
的建构主义一词最早是在1989年由尼古拉 斯•奥努尔(Nicholas Onuf)提出的,而后 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大流派之一。
第二节 建构主义理论概说
一、建构主义的定义 关于建构主义的定义,学术界争论很大。奥努尔、 温特、特德•霍普夫(Ted Hopf)、克拉托齐威尔 (Friedrich Kratochwil)、理查德•普赖斯 (Richard Price)和克里斯琴• 罗斯• 斯密特 (Christian Reus-Smit)、杰佛里• 切克(Jeffrey T.Checkel)、戴尔•科普兰(Dale C.Copeland)、斯 特法鲁•古兹尼(Stefano Guzzini)伊曼纽尔•阿德 勒(Emanuel Adler)、约翰•鲁杰(John Gerard Ruggie)等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得出的 结论差别很大。

温特的三种结构(文化)塑造了行动者的三种身 份认同: 即霍布斯文化的敌人身份 洛克文化的竞争对手身份 康德文化的朋友身份。 温特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是变化的。行动者的 实践导致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国际体系的 结构是可变的,另一方面,结构的变化又是不易 的。在温特看来,这三种文化代表了国际社会的 演变方向。霍布斯文化是主权体系之前的时期, 洛克文化是我们目前所处的现实,康德文化则指 向未来。

二、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局限
1、建构主义强调行动者—结构相互建构过程中的 结构,而忽视行动者(自身)方面也会发生变化。 2、建构主义把焦点集中在主体间性的理解上也使 建构主义者对主体间之外的动因问题不感兴趣。 3、在当今世界政治中,建构主义所说的洛克文化 有时很容易倒退到霍布斯文化状态,建构主义对 此还没有提出合适的解释理由。 4、建构主义强调了主体间关系,但主体与客体之 间是什么关系?建构主义显然回避了这一问题。

思考题:
1、简述建构主义兴起的理论背景。 2、简述建构主义的理论特点。 3、试论述奥努夫、克拉托齐威尔、温特的建
构主义思想。 4、简要评述建构主义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推荐阅读书目:



1、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2、玛莎•费丽莫:《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3、彼得•卡赞斯坦:《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新华出版社2002 年版。 4、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5、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6、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章第六节,复旦 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詹姆斯· 多尔蒂、小罗伯特· 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等译: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四章。 8、彼得· 卡赞斯坦、罗伯特· 基欧汉、斯蒂芬· 克拉斯纳:《世界 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四 部分。

第四节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析
建构主义作为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一支新军,
已经引起了国际关系理论界的重视,在美 国一些著名的大学设立了这方面的课程, 初步形成了与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三 足鼎立的局面,沃尔特把它描述为解释为 国际政治的三大理论之一。
一、建构主义对国际政治学发展的贡 献
1、以新的国际政治本体论解读主流理论的基本概 念和命题。如权力、利益、无政府和安全等概念 在建构主义的话语内获得了新的意义 2、国际政治研究议题的变化。建构主义则从文化、 规范和认同方面来理解国际政治。同时建构主义 把目光更多地从国家转移到个人和组织行为体, 突出社会力量(第三种力量或第三部门)在塑造 国际规范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作用,以国家为中心 的国际政治越来越具有世界政治的色彩。 3、建构主义还大量扩展了国际政治的研究方向, 促进了学科之间的渗透。

三、建构主义的主要概念和基本理论
1、主要概念:主体间互动、文化、观念、认
同、规范等。 2、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规范理论、认同理论 和安全共同体理论。
第三节 奥努夫、克拉托齐威尔、温特 与建构主义
在国际关系学界,奥努夫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建构 主义的始作俑者,他在1989年出版的《我们创造 的世界》中首先提出了建构主义一词。 一、奥努夫的建构主义思想。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任何社会关系包括国际 关系总是行动者和结构相互建构的过程;言语是 建构的媒介,社会建构总是规范的;规则作为媒 介,可以赋予行动者以不同的机会和利益的非对 称分配。
2、冷战的终结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反思。
现实主义的反思——新古典现实主义:国 际国内的双重视角。 自由主义的反思——终结论和民主和平论 激进主义的反思——新葛兰西主义 反思主义认为,所有上述反思都不够有力!
二、主流理论与反思主义的对话 1、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
视角。 解构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 2、批判理论中的反思主义视角。

建构主义的概念应从以下几方面整体 把握:
1、建构主义关注的焦点是社会本体论。 2、强调行动者或主体的社会建构性质。 3、建构主义既注意因果解释,也注意建构解
释。 4、建构主义的研究战略是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而不是个体主义。(文化结构、观念结构)
二、建构主义的发展谱系
1、建构主义的先驱是国际关系中的反思主义 (reflectvism)。代表人物有理查德•阿什利 (Richard Ashley)、德•代元(Der Derian)、 戴维•坎贝尔(David Campell)、沃克尔 (R.B.J.Walker)、罗伯特•考克斯(Robert Cox)和吉 米•乔治(Jim George)等。(批判与结构) 2、中间立场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温特、卡 赞斯坦和费里莫。 3、欧洲建构主义主要以《欧洲国际关系》、《欧 洲公共政策》和《千禧年》等学术刊物为阵地。

思考:
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范式来思考国际关系现实? 观念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独立于客观事实?—— 客观事实是“死的”东西,是人赋予了其意义?在 人赋予客观事实以意义的过程中,人具有多大的自 由度以独立于客观事实的束缚,来赋予其意义? 中国的哪些外交行为适合用建构主义来解释? ——现状偏好型国家;规则学习者和遵守者;负 责任大国; 中国能够借用建构主义开拓那些外交新领域和新方 向? ——次等强国说服霸权国策略;自我变革(规范 内化);
三、温特与建构主义
1、温特建构主义的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 论》。 1999年,温特经过多年的思考、积累和耕耘,出 版了建构主义的经典之作:《政治的社会理论》 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 上趋于成熟¨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 的地位和学理——得到广泛的承认。《国际政治 的社会理论》〉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社 会理论。第二部分是国际政治。这两部分构成了 温特的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支柱。
2、克拉托齐威尔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的三个假设: 第一个假设是:从公共选择所定义的抽象初始 情况出发,研究规范塑造决定的作用是有益的。 第二个假设是:人的行动一般是由规则支配的。 第三个假设是:既然规则和规范通过推论过程 影响选择,就应该更加关注辩论和诠释。


3、克拉托齐威尔的建构主义三式:

二、克拉托齐威尔的建构主义思想

1、克拉托齐威尔的代表作《规则、统治和决定》。克拉 托齐威尔也和奥努夫一样,探讨了规范和规则对行动者行 为的影响。他指出要想理解国际行为,就必须理解人类的 行为,而理解人类的行为则需要依赖我们的知识概念,知 识概念反过来又是由我们的世界观念构成的。从知识概念 的角度来看,我们所经历和生活的世界可分为三种形象: 物质事实或观察事实的世界——客观事实世界; 意向和意义的世界——意义世界、偏好的世界; 制度事实的世界——规则的世界。 克拉托齐威尔试图从语言学,特别是约翰•瑟尔的语言 行为角度入手,来探讨国际社会的性质。他指出,作为规 则引导的活动,语言为我们研究规范在社会中的功能提供 了出发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