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师素养和教育实施第三部分教师职业素养第一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后,新《规范》“关爱教为终”。
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素质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忠诚于教育事业,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根本标志;它规定了教师道德行为的总方向和性质,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特征:①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②为人师表具有突出的严谨性;③为人师表具有重要的激励性;④为人师表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六、终身学习第二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
本课程标准专指教育类课程一、基本理念【多选】1、育人为本(目的);2、实践取向(内容);3、终身学习(方向)二、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一)课程目标【多选】1、教育信念与责任:①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主体性;②具有正确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终身学习的意愿;③具有正确的教育观:素质教育、创新意识。
2、教育知识与能力:①具有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②具有教育学生的知识和能力;③具有发展自我的能力3、教育实践与体验:①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②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③具有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
★第三章教师的心理素质第一节教师的心理素质一、教师的素质结构教师素质既是教师职业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完成的必要保证,又是从业者顺利完成相应职业活动的基础二、教师的素质结构划分为: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1、生理素质只要是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2、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是由后天环境所决定,主要表现为文明程度、科学素养和道德修养等。
【单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养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文化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教师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师的科学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视文化科学;二是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多选】教师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追求科学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求实精神【单选】教师的心理素质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层次,起中介和核心作用。
教师心理素质又可1、一般心理素质归纳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一)认知品质: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份。
它包括:①敏锐的观察力;②准确的记忆力;③丰富的想象力;④优良的思维品质;⑤善于分配注意力(二)个性品质:成熟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的个性特征:(1)成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在个性品质中排核心地位,个体能否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自我、对待自我是衡量其自我意识成熟与否的基本标志。
包括:①健全的自我认知;②积极的自我体验;③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知体控”)(2)教师的情感特征:①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②教师应有的情操(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学生的责任感)(3)教师的意志特征(4)教师的动力特征①成就动机: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成就的期待,对自我发展的期待,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以及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等②求知欲(二)适应能力(1)自我定向适应性:是指教师对自己内在的控制、理解和调适等适应过程表现出来的习惯性为倾向,包括:生活适应、生理适应、职业适应和学习适应(2)社会定向适应性:指教师对外在环境的应对和防御等适应过程表现出来的习惯性为倾向,包括:社会环境适应、人际环境适应、应激适应和职业角色适应2、(一)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是个体拥有的对职业活动起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首先,它是教师职业对其从业人员都要求具备的心理品质,排除了置业群体中从业人员之间的个性差异;其次,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是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在个体的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它包含:一是指教师职业对其他从业者所需心理素质要求的总和;二是指个体已经具备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心理素质的总和。
(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1)职业意识【多选】个体的职业意识系统主要包括职业需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气质等①职业需要:者是个体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的潜在动力,是个体工作积极性的心里源泉。
包括三个基本因素:一是从生活需要出发,把教师职业需要视为谋生的手段;二是从发展个性出发,满足个人的职业兴趣,发挥个人所长,特长和才干;三是从承担社会义务出发,把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职业需要②职业价值观:是对职业等级、职业选择、职业报酬以及职业生活基本意义等问题的价值判断,主要体现在对职业评价取向、职业选择原则、职业活动报酬的期望等问题③职业气质:多血质的人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在紧张和危险中不会手忙脚乱,但是他们做事不够细心、耐心④职业知识和技能:Ⅰ【多选】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所属学科知识(生本性知识);相关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
Ⅱ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其中教师的教训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育机智、因材施教能力、教学审美能力第二节教师的自我意识一、教师自我意识极其特点(一)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二)和心理自我外,主要指向自身教育教学的意识,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的意识(三)【多选】教师自我意识的特点:1、教师自我意识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教育性;2、教师自我意识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它不但有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发展;3、教师的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具有主体自觉性和社会期待性教师能否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自我、对待自我是衡量其自我意识成熟与否的基本标志。
成熟教师在自我意识上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从自我认知维度来看,成熟的教师一般能在客观的自我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分析,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价,能比较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地位、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形成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相统一的自我形象。
从自我体验维度看,成熟的教师一般能通过积极的自我感受,形成适度的自爱、自尊和自强等心理品质,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贡献感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的活动之中,对自己现身的职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
从自我控制的纬度看,成熟的教师一般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主要表现在能自觉抑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善于进行自我批评,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适应新的环境(三)提高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途径1、通过他人观察与自我观察相结合来认识和提高自我,其中自我观察是提高自我意识水平的关键2、通过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来认识和提高自我3、通过自身活动结果的反思来认识和提高自我二、自我效能感及作用1、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家班杜拉提出的:认为与一个人拥有的技能无关,但与人们对所拥有的能力能够干什么的判断有关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多选】①对成败的体验与认知归因(归因理论是由维纳提出的)②替代性和想象性经验③评价和劝说④生理与情绪状态3、教育效能感:教师在教育领域中对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和信念三、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一)教师自我意识的培养1、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方法【多选】①交往法,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认识自我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首要途径【单选】②对比法③活动法④反思法(二)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培养1、针对主要来源(对成败体验与认知归因;替代性与想象性体验;评价与劝说;生理与情绪状态)来培养教师的教育效能感2、培养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具体方法:①强化法(斯金纳提出强化理论);②榜样法;③归因训练法(归因训练一般分为两个步骤:诊断和训练。
在训练阶段主要有三种方式:操作、说服、转移)。
;④教学策略训练法第三节教师的人际关系一、教师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1、人际关系的结构:包含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三种成分2、人际关系的反应类型分为三类:一是谦让型(其特征是“朝向他人”,无论遇到何种人,必先想到他喜欢我吗?);二是进取型(其特征是“对抗他人”,想知道别人的力量的大小,或别人对他有无用处);三是分离型(其特征是“分离他人”,常想到的是别人是否会干扰或影响他)3、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尊师爱生师生交往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很大,一般说来,师生交往有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和多向交往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多向交往的教导效果最好三、教师威信及其形成1.教师的威信包括威望和信誉两部分【单选】可以分为仪表威信、知识威信、人格威信仪表威信是最直接地影响着教师威信的形成,教师的知识威信是对学生发生影响的关键2教师威信形成过程【多选】①开始阶段——学生对教师认同感的产生②形成阶段——教师的榜样性和学生的倾向性(教师的榜样性是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要因素,学生的向师性是威信形成的必要条件)③巩固阶段——教师与学生的长期交往和共同活动4、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要因素【多选】①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有很多,而最为主要的是社会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②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因素:Ⅰ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单选】;Ⅱ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威信获得的重要条件;Ⅲ重视第一印象,“自然威信”;Ⅳ教师的仪表和风度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5、区分威信和威严:威信使人亲而近之、威严使人敬而远之第四节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教师的心理问题及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教师的心理问题是指教师在执业活动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管困惑状态。
2、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教师心理成长问题②教师心理障碍问题(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在缺陷)③教师心理变态问题3、教师心理问题的特点:①普遍性②严重性③弥散性4、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认同教师角色,热爱教育工作;有良好核心的人际关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健康的情绪体验与调控;意志坚强,对困难和挫折表现出坚强的心理韧性;具有教育独创性;对教育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二、教师心理问题的矫正【选择题】(一)矫正之本:心理素质培育【单选】1、心理素质培育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2、培养心里素质的方法:①纠正认知偏差②学会控制情绪③完善个性结构(二)矫正之法:咨询辅导咨询辅导的理论: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人的精神疾病主要是本能欲望受到压抑的结果,主要咨询方法是自由联想和疏导宣泄②行为矫正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