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术自由与政治统治_寻求学术与政治的和谐之道_袁冬冬

学术自由与政治统治_寻求学术与政治的和谐之道_袁冬冬

第33卷第5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33No.52013年9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2013收稿日期:2013-05-12作者简介:袁冬冬(1986—),男,河南省南阳市人,郑州大学法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俄罗斯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俄罗斯政府与政治。

学术自由与政治统治:寻求学术与政治的和谐之道袁冬冬(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学术思想的产生与传播对政治统治有着“双刃剑”作用,政治统治同样反作用于学术自由。

学术与政治之间始终存在着冲突,但两者之间又分享着诸多核心价值。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一直倡导“学术独立”和“价值中立”原则。

然而,这一追求往往会遭到来自政治系统的挑战,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畅想。

为了促进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和谐,我们应当构建能够促进学术独立与学术自由的民主政治基础,政治体制要进行不断改革以回应来自学术界的批判,另外,我们还要强调学术与政治共同的价值追求,使两者在此基础上达致和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防止学者们对学术自由的滥用,以及因此所导致的学术对政治统治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学术自由;政治统治;和谐中图分类号:D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320(2013)05-0089-06政治的过程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不管是政治组织还是个人都是“经济人”,他们都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行动。

学术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探讨与把握,具有一定的“独立品格”。

然而,它很难做到“价值无涉”,即使学者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仅追求对客观事实与规律的把握,他们也会不期然地站在某一利益主体的立场之上,进而对政治施加影响。

政治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不会对危及政权的学术思想置之不理,时常施加压力于学术研究过程。

与政治权力相比,学者本身的力量较为弱小,学术过程总是显得被动,其通常不是作为政治俘虏的角色而存在,便是作为改进或服务于政治统治的工具而存在。

在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大都将学术自由与政治统治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价值,他们较多地强调为保障学术自由而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忽视了学术本身对政治的负面影响,以及学术与政治之间所具有的核心价值追求。

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和谐之道,对推动学术与政治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术自由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对立与统一(一)学术自由对政治统治的“双刃剑”作用1.学术自由的政治价值“科学的最有趣方面,也就是新思想和重要发现这些构成科学内容方面,从根本上说是由自然界决定,而不是受社会影响的。

”[1]“探讨深奥的实际知识是学术事业不证自明的目的,与它可能对上帝的荣誉和人类的利益所产生的任何影响都毫不相关”,学术研究只负责“忠实于真理”并且绝对忠实于客观事实[2]。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人们探讨深奥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知识能够理解和解决政府、企业、劳动、原料、国际关系、教育、卫生等政治、社会、经济问题[3]。

前者代表着学术对真理的理想追求,属于应然的范畴;后者体现了学术本身所具有的政治价值,属于实然的范畴。

可以说,学术研究不可能远离和脱离政治,当权力欲染指一切学术领域,学术便找不到一块没有权力烙印的净土。

站在整个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史上的每一次巨变,都与新的科学发现或者新的理论创新有着莫大关系,抑或说,每一次政治类南都学坛2013年第5期型的更替都需要学术为其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动力。

从夏朝的“天命”、“天罚”到西周时期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从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到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从根植于中国文化血脉中的“固守传统”到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西方社会同样经历了类似的思想“进化”,从神学世界观的出现到文艺复兴,从君主专制思想的奠定到“社会契约”的兴起,从自由主义意识的兴起到国家干预理论的产生。

上述思想的传播和完善对中西方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学术推动着政治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低级走向高级,由无序走向有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活跃。

从统治者个人利益的角度而言,学术往往能够帮助统治者解决政治统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学术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上能够为政治统治提供所需要的知识。

除此之外,学术还可为政治统治营造出生产繁荣、国家兴盛的局面,形成“盛世景观”,为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开脱”,政治统治因而能够具备更多的合法性,以保证统治者能够实现长久统治。

2.学术自由对政治统治的“负面”影响学术对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有着密切甚至根本性的关联。

因此,不同的利益主体便会为了自身利益,寄希望于利用学术为自身行动赋予更多的合法性基础。

比如,资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广泛宣扬现代民主、平等思潮,以此同传统的君主专制赖以生存的等级制度和神权理论进行对抗,使专制君主统治下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得以维持的基本理念发生动摇;发端于西方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一度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冲击,引起一些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巨大变革。

这是学术对政治统治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

学术研究总是超越于现实的,并会对现实政治提出自己的诉求、期待与批判,因此它会与现实政治发生冲突。

即使在民主社会,也会发生学术自由与政治统治之间的背离。

民主社会之下的政治是选民的政治,对选民负责。

学术虽然难以摆脱普通大众的视野,但是与普通大众的追求之间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因此民主之下的政治未必是学者的政治,无须对学者负责,这样便会造成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紧张关系。

尽管如此,学者在引领社会、开拓思想方面仍起着重要作用,其对政治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

这也是政治系统主动考虑来自学术的批判、参酌学者意见的主要原因。

当然,我们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学术研究并没有一个终极的真理,如果不够客观地进行学术研究,便会起着一种错误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导向或许对政治统治所产生的影响是致命的。

(二)政治统治对学术自由的推动和禁锢1.政治生活的实践能够推动学术的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术能否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因此,政治的进步离不开理论的推动,而理论的推进也无法独立于政治的实践。

从短期来看,“负面”学术思想的传播会给政治统治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但从长远来看,学术对政治的影响往往是积极的。

因为政治上的失败必然会引发政治经验的积累和学术自身的反思,那些经过试错的思想便能够得到纠正。

比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中,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并得到发展,并逐步用于指导政治实践,但是按照这套理论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此时我们便要反思理论上的不足,进而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术又被不断地推进;再比如,现代的民主宪政制度的建立事实上是一种“试错”的过程,只有将实践中的制度经过抽象为理论,才能够指导未来的实践,再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学术理论才能够不断得到完善与提升。

并且,一旦某一理论能够被官方所认可,它就可以得到更加迅速地发展。

尽管如此,兹纳涅茨教授在细致地解析“知识人的社会角色”时指出:“随着统治阶级权力得到巩固和加强,认为反对派已被击溃,于是证实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就失去了重要性,统治阶层的所有目标必须无保留地被国家的每个成员承认,科学家的任务是研究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而不是提出任何进一步的价值。

”[4]这种保守的观点有助于学术与政治的统一与和谐,但是也为政治干预学术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然而,这一点也在提醒我们,政治对学术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

2.政治统治对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的限制所谓学术自由,是指学术研究主体免于政治、经济、社会与宗教等强制力量的不合理的束缚与控制而自由地探索学术问题,自由地学习他人的学术思想,自由地发表与传播自己的学术成果[3]。

言论是思想的载体,为了保障思想的自由,现代国家往往规定了对言论自由的保障制度,但是言论自由的边界又较为模糊,这便给政治干预学术提供了较大的合法空间。

在一些国家,政府通过对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限制来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固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在不断的继承、扬弃与积累中变化的。

但是,随着政治过程中的阶级·09·2013年第5期袁冬冬:学术自由与政治统治:寻求学术与政治的和谐之道和阶级斗争的发展,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并服务于一定的利益主体。

政治意识形态对学术自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术自由的一元化。

专制是一元思维的母体,一元思维是专制所必须依赖的基础。

在一个专制的社会中,社会价值取向不可能走向多元化,也不允许走多元化。

然而,创新精神的缔造需要以教育多元化为背景,而不是让学生接受一样的知识。

在专制社会,那些与统治阶级保持一致的意识形态能够得到较大的发展,而那些与现行的统治阶级相矛盾的意识形态往往会受到政治的压制。

人们在知识的层面上,只能接受统治者所宣扬的那套知识。

如果有人提出异议或者与意识形态不相容的理论观点,便会被视为“异端邪说”,遭到政治的封杀。

如此,知识的传播与学术的发展便会受到阻碍,学术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便难以得到保障,知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便会受到限制,学术的工具化便会因此而得到凸显。

在不同社会,学术自由所受到的限制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独立的学者阶层,缺少以学术为业的人,再加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十分有限,人们对神灵的尊崇胜过对知识的尊崇,学术没有独立存在的空间,受到神学政治观的深刻影响。

在奴隶制社会,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学术思想,这些思想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与系统的论证,但还是在经过统治阶层的确认与筛选之后成为主流观念。

在封建社会,人的独立性较奴隶社会时期更强,学者阶层也开始出现,然而,只有那些拥有权力的人才能够享受较多的教育资源,进而成为知识精英,“官学一体”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术依然难以脱离政治的影响。

资产阶级复兴之后,民主、人权、平等思想开始在人们的意识中扎根,资产阶级学者利用这些思想武器与专制强权作斗争,为自己争取了很多自由空间,学术开始走向独立。

但是,学术的市场化也为资产阶级的学术独立制造了种种阻碍。

由于学术是建立在资本的基础之上,依赖于资本的支撑才能够成长,学术思想也要围绕着资本的合法性而展开。

从理论上讲,在社会主义社会,学术可以反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受政治的影响最为弱小。

但是,现实中,社会主义民主正处于建设阶段,学术受到政治影响的程度并没有减少。

从具体手段上来讲,统治者可通过对学术资源垄断、建立事前和事后的审查机制、资助那些有利于政治发展的项目来实施其对学术的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