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学案:热点6 全球治理 凝聚共识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学案:热点6 全球治理 凝聚共识

热点6全球治理凝聚共识热点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当今世界大势和人类走向何处的判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已成为指导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和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行动指南。

作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与完善为己任,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将国家发展与全人类福祉紧紧关联在一起。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既立足本土又放眼全球,推动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之道。

知识链接一、经济层面——加强经济全球化联系,合作共赢1.促进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1)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2)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3)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

(4)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在大多数国家的普遍建立。

(5)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家组织。

2.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扩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3.全球化进程的表现(1)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2)世界联系更为紧密。

(3)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1)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处于优势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

(3)对策: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保持理性,学会防范和规避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世界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的产物和表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区域经济合作蕴含着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思想,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世界经济的活力,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层次迈进。

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成员经济的发展,缩小成员之间的经济差距。

②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和商品的流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

③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良好机遇,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④各个区域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消极影响①由于经济区域集团的排他性,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使南北差距、南南差距加大,国家间的不平衡加剧。

2.中国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都是中国参与的具有实质内容的国际区域合作。

此外,中国还参与了如亚欧会议、中非合作论坛、20国集团等各类具有论坛性质的国际区域合作组织。

三、国际问题——加强国际协作,共抗人类命运风险1.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国际性问题环境污染;人口流动;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毒品泛滥;疾病传播;恐怖活动;经济利益冲突—政治利益冲突—文化价值观的冲突等等。

2.应对措施(1)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合作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2)加强国际协作,建立健全全球性问题预防机制,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

(3)加强国际互信,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推进国际新秩序的构建。

(4)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加强国家的理性判断,正确把握国家发展的机遇与风险,理性规避风险,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

对应训练1.(2020山东青岛三模)1910年,英国某作家认为:由于全球化,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战争行为已经变得“无利可图”,即使对于胜利国来说也得不偿失,因为通过战争掠夺的有限战利品和领土,远远无法抵消商贸信用的毁灭。

他的观点()A.认为全球化抑制了国家间的冲突B.被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是错误的C.符合和平发展是世界潮流的判断D.忽略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2.(2020安徽合肥三模)1972年,世界上最具权威的非官方智囊团——罗马俱乐部发布了《增长的极限》报告,注意到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革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

这一报告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发行。

这主要反映出()A.经济全球化速度日益加快B.科技革命的弊端开始显露C.人类和谐共生意识的增强D.经济危机影响了整个世界3.美国学者斯特恩斯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某种意义上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其复杂程度并未降低。

那些独具特色的传统继续在修正,有时甚至是在逆转看来强有力的同一性力量,而这种同一性力量也在坚持着”。

作者意在强调()A.经济区域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B.科技发展密切了世界经贸往来C.全球化进程与地区认同相互激荡D.反全球化运动导致国际矛盾尖锐4.(2020山西二模)20世纪末,面对亚洲的金融危机,亚太经合组织表现平庸,部分成员对亚太经合组织的期望值明显降低,转而寻求加强本地域的经济合作,纷纷组建次区域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

这表明()A.经济全球化阻力重重B.亚太经合组织趋于瓦解C.区域经济合作遭抵制D.亚太贸易实现了自由化5.(2020山东青岛一模)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

由此可见()A.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B.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C.目的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6.(2020陕西咸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

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

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

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材料二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

……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

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天下共同体”观念的特点,并简述晚清以来“新的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因及意义。

热点6全球治理凝聚共识1.A解析该英国作家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由于国家之间联系的增强,通过战争行为来谋取利益已经变得“无利可图”,说明全球化抑制了国家之间的战争冲突,故选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无论对协约国还是对同盟国,其影响都是巨大的,从而证明英国作家观点的正确性,排除B项;该英国作家认为通过战争行为来谋取本国利益已经变得“无利可图”,但没有涉及通过非战争手段来谋取利益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英国作家对通过战争手段来谋取利益的一些观点,说明他综合考虑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对国家的影响,排除D项。

2.C解析《增长的极限》这篇报告“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发行”说明世界各国人民对科技革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刻认识,这反映出人类和谐共生意识的不断增强,故选C项;《增长的极限》这篇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叙述“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革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速度的日益加快现象和其弊端开始显露,也不是经济危机,排除A、B、D三项。

3.C解析材料“在某种意义上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其复杂程度并未降低”一方面承认世界是一个整体,即全球化,另一方面也承认多样性,即地区的相互认同,故选C 项;材料中的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经济区域化不会阻碍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看出科技的作用,也无法体现反全球化的尖锐矛盾,排除B、D两项。

4.A解析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区域性地区组织,但是该组织在面对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时却“表现平庸”,其成员“转而寻求加强本地域的经济合作”,甚至相继“组建次区域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这种现象表明经济全球化的阻力还是比较大,故选A项;题干中仅是述及部分成员对亚太经合组织的“期望值明显降低”,不能得出该组织“趋于瓦解”,排除B项;题干中亚太经合组织中的部分成员“纷纷组建次区域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说明这些成员还是主张进行区域经济合作,而不是抵制,排除C项;题干意在强调亚太经合组织面对20世纪末的金融危机“表现平庸”,没有涉及该组织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

5.D解析根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关键词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项;新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B项;表格内容反映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根据国际形势的不同有所调整,并非仅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C项。

6.参考答案(1)特点:以中国(自我)为中心;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儒家礼教秩序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缺乏近代主权意识。

内涵:以民族独立为核心;以民族平等观念为准则;追求民主自由;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2)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实行对外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加强;全球化进入新时代,出现环境污染、疾病、恐怖主义等问题;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意义: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