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铁对旅游业发展影响分析

高铁对旅游业发展影响分析

高铁对旅游业发展影响分析
高铁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这已为日本新干线、韩国高铁等发展实践所证明。

我国旅游业初步感受高铁是在“十一五”期间,铁路历经6次大提速,到2007年时速200公里以上线路超过6000公里;进入“十二五”,高铁时速提升到350公里、通车里程进一步增加;
高铁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这已为日本新干线、韩国高铁等发展实践所证明。

我国旅游业初步感受高铁是在“十一五”期间,铁路历经6次大提速,到2007年时速200公里以上线路超过6000公里;进入“十二五”,高铁时速提升到350公里、通车里程进一步增加;按照发展规划,“十三五”期末,我国高铁客运专线将达1.8万公里,占世界总里程的50%。

高铁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不仅是明显的,而且将关乎其走势乃至格局。

归纳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高铁对旅游业有深远的影响,首先是缩短旅行地理距离,扩大旅游总量。

京津高速铁路2008年对天津市旅游产业的增长贡献率为35%,在全国带了一个好头。

目前,全国已形成众多“小时经济圈”、“小时旅游圈”。

规划到2012年前,将建成以北京为中心,到达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的1小时至8小时交通圈。

旅游总量的迅速增长,势将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程。

其次,高铁将改变旅游者的出行方式。

乘坐高铁较乘飞机具有舒适性、途中时间的可靠性等优势,中短程旅行时,旅客会首选高铁。

鉴于游客出行方式的变化,国内旅行的火车+飞机+汽车的交通组合将更多改为火车+汽车。

入境旅游者的飞机+汽车的交通组合也将有许多会改为火车+汽车组合。

高铁对旅游业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促进旅游业向内陆地区扩张,缩小地区旅游发展程度上的差别,例如,全长505公里的郑西高铁是连接我国中西部的第一条高速铁路,时速达到350公里。

它将把郑州至西安两地间列车直达时间由过去的6个多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以内。

这条延展至中西部地区的“金腰带”,将深入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首先受益的是豫陕两省的旅游业,若干年后,高铁向更西北端的甘肃、宁夏、新疆和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发展,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将大大激活我国广阔的西部旅游市场。

我们同时深信,高铁也将推动我国东北地区的旅游业,使更多国内外游客得以领略无限好的北国风光。

面对高铁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界要主动、积极地应对。

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从政策、措施、人力和软件等方面预做准备,同时与相应铁路等部门共同协商,明确方向、制定措施、分工协作,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改进。

旅游协会更可以组织有关旅游业如何迎接高铁时代的研讨会,从思想、理论上做好准备。

高铁对酒店业和旅游景点的影响,应该主要在流量的增减上。

鉴于总量的增加和流速的提高,多数城市的酒店、餐馆、娱乐等行业将受益,但对局部城市,有可能因高铁的高速和准时而对过夜人数产生负面的影响。

例如,在沪宁线上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原来来此的游客最多也只住一晚,通高铁后也可能过夜情况进一步锐减。

这些城市的旅游相关部门要及时应对,阳朔的经验可以借鉴。

在各旅游部门中,最应对高铁预做充分准备的是旅行社业。

高铁的准时性要求司机和导游人员严格把握时间。

鉴于各地高铁的通道情况不一,进出车站的畅通性、捷便性至关重要。

长途和入境旅游的随身行李较重,上下列车、车上存放是一大难题,有时还要上下楼梯。

建议各地与车站商议,根据条件增加行李搬运服务,可否在头等车旅客列车上增设一部分行李存放区,有些车站是否可采用如机场那样的手推行李车,不妨一试。

车站内最好有如国外机场那样的回旋拉线的通道,一旁有服务人员疏导,形成进出车站的良好氛围。

建议各地旅游主管部门组织本地旅行社主动与铁路交通、公安等部门联系、协调这方面的合作。

途中用餐问题也需要有妥善安排。

众所周知,区际间距离有四种形态,即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和人文距离。

高铁的发展,实现了速度、便捷、优质的服务的统一,打破了空间距离,缩短了时间距离,拉近了心理距离,整合了人文距离,淡化了城市间形态边界。

因此,增加了人才流动的可能性,许多人因为有了高铁不再有两地分居的苦恼。

人才相对短缺的地区和旅游单位应该抓住这一时机。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软肋是人才,西北地区也需要更多人才,真希望高铁能缓解那里的人才紧缺状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