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层制和新公共管理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科层制和新公共管理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量接近教职工和学生,直接为教工和学生服务,让低层次的基层学
术组织(学系或研究所)能更加灵活和富有创造性,便于建立跨系 、跨学科的研究机构。
14
11
2.建设弹性化的组织结构。弹性化组织结构是一种相对简单、高 度分化的组织结构,决策权与控制权充分下放,发挥组织成员的 跨越功能和组织间的协调能力。我国高等学校是一个政治组织、 行政组织、学术组织等的结合体,每一种组织都有自己的价值追 求,这也必然产生矛盾。灵活有弹性的结构有助于不同价值观念 和不同的组织追求之间矛盾的妥协。因此,多方面的价值观念和 价值追求,会促使高校组织结构向更有弹性的方面发展。高校的 结构越是有改进和回旋的余地,其调和矛盾的能力就越强。这种 弹性化的组织结构能对几种不同的需求同时作出较好的反应,在 出现未曾预料到的情况以后也能够立即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且使 不同行动方案都有用武之地。
18
新公共管理于教育管理的应用
对社会多元治理的回应 对教育管理改革目标的契合 对教育绩效问题的根本解决
19
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的教育改革
(一)适度分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政府应放宽对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行对教育的宏观 调控和学校的自我管理。
(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参与教育管理事务
8
2.权力集中,授权分权不足。从权力纵向分配看,如决 策权、人事权、专业设置权、经费分配权等诸多管理权 力主要集中在学校一级手中,管理的重心尚未下移到学 院。面对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学院和系只能成为上级 命令的执行者,其个性和特色受到遏制,无法依据自身 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校、院、系三 级职、责、权处于相对分离的状况,学校一统到底的格 局并未打破。组织成员的工作都是由上级部署,就不能 充分调动所有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抑制了基层组织 活力及创造性的发挥。
理方式。
5
2
特征
其架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 • 专业分工 组织内每个单位、职员有固定的职务分配,明确每 一个人的权力和责任。


层级体制
组织内职员的地位,依照等级划分。下层对上层负 责,服从上层命令,受上层监督。上级对属下的指示
与监督,不能超过规定职能的范围。
3
• 依法办事
特征
• 官僚制的组织活动是“由一些固定不变的抽象规则体系来控制的,这个体系包括了在各种特定情形中对规 则的应用。”法律和规章制度是组织的最高权威,任何组织成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处理事务一 切须按法规所定的条文范围引用,不得渗入个人因素,用以维持统一的标准。 • 非人性化 • “理想的官员要以严格排除私人感情的精神去处理公务,没有憎恨和热爱,也因此不受感情的影响。”官
10
三、高校组织结构优化策略
1.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结构组织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利和 信息的出发点,通过减少管理失真,使组织的行动力变得灵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组

织结构的扁平化可减少高校组织的层次,减少不必要的中层管理人 员,有利于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同时,还可以使高校决策部门尽
僚制要求职员公私分明,从公务中排除爱、恨等各种个人的感情,尤其是那些非理性的、难以预测的感情
,是保证公平和效率的前提条件。 • 量才用人 • 组织的用人是根据人员的专业技能、资历,不得任意解雇,升迁按个人的工作成就而定。
4
优点
• 依层级节制原理,上下之间的关系可达到指挥运如和命令贯彻;
• 由于分工明确、法令规章完备,工作方面和人员的权责都有明确
1
科层制
定义: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它是由德国社 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提出的,建立在其组织社会学的基 础之上,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 义的结合。
通常情况下,科层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
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 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
新公共管理范式主张向公共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三)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增强教育行政管理绩效 借鉴企业绩效管理理念,教育行政绩效管理首先要求确立明确的教育绩效目标。
谢谢观看!
THANK
YOU!
12
3.划分多样化的组织结构。从高等教育内部分类看,研究型大学 以学术发展和知识创新为目标,以科学研究作为其根本任务。知识 创新既要能充分发挥研究者个体的才能,又需要研究者群体的跨学 科协同研究。因此其组织特征表现为“组织分权”,其组织结构就 应采用具有扁平的具有弹性的结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术自由以及 学术成果的转化。教学型大学以知识传授与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 特征是学校主导,管理垂直,其组织结构需采用直线型和刚性化结 构形式。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知识的应用与社会的发展为目标,强调 教学与研究并重,但由于其学科发展水平不一致,各方面实力不均 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管理重心应放在学院这个中间层次,其组织 结构类型可以采用直线型和矩阵式相结合的方式。
13
内容: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从“理性人” 的假定中获得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和交易 成本理论中获得政府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有效性的依据 ;从成本—效益分析中获得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等。 新公共管理认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 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 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
及它们相互间的权力作用关系。这种分配的模式和作用 关系,即构成权力结构。从权力的性质分析,人们通常 认为,高校的权力包括两种类型,即行政权力和学术权 力。
7
一、高校科层制组织管理呈“金字塔式”的分层等级结构,即按照 管理责任及权限将每个组织机构由低到高排列在不同的层级上,权力逐 级集中,构成一条垂直分叉如金字塔形态的权力线。 二、高校科层制组织结构的弊端分析 1.行政化倾向严重,学术权利弱化。行政系统影响和干预学术系统 的工作,学术权力很大程度上被行政权力所超越和取代,学术人员的权 力不足,直接影响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尤其是涉及专 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建设等学术事务的决策时,忽略教授的作用, 不仅会严重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也是高校学术生产力发展的严 重障碍。
16
主要思想
规模缩减
私有化
新公共管理 具有 五项 核心原则
管理主义
去官僚化
分权
17
简要评述
1 更加关注绩效—激 励的行政模式,以 及建立了绩效导向 型的制度、结构与 管理等行政原则 2 建立了关于政府设 计和行政改革的国 际对话和比较机制 3 经济学、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以及其 他先进概念框架的 综合与启发性的使 用
态面;
• 目标错置,例如:过分重视法规而使人员僵化 ;
• 层级节制削弱上级对下级的影响力; 训练有素
的无能; 永业化使人员丧失斗志; 升迁按年资 事人员忽略服务对象的利益; • 官僚体制是理想的建构故缺实证基础。
9
6
科层制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的管理体制,就其本质而言,它体现为权力在
管理的各阶层和高校内各个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分配,以
科层制和新公共管理理 论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小组成员: 2013级
第二组
公共事业管理
拖动解锁查看
科层制
科层制的定义特 点以及其优缺点
新公共管 科层制 理理论
科层制的定义特点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 以及其优缺点 思想及简要评述
新公共管 应用 理理论
分别阐述两种理论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 在高校管理中的体 思想及简要评述 现及应用
14
特征
其架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 • 专业分工 组织内每个单位、职员有固定的职务分配,明确每 一个人的权力和责任。


层级体制
组织内职员的地位,依照等级划分。下层对上层负 责,服从上层命令,受上层监督。上级对属下的指示
与监督,不能超过规定职能的范围。
15
主要思想
• • • • • •
• • • • • • • •
9
3.信息传递与管理效率低下。过多的层级结构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弊端是信息传递环节多,传递速度
大大减慢,同时也降低了学校的运行速度和工作效率。尤其是当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各科室职责
或科室间关系划分不清晰时,层级越多信息沟通速度就会越慢。此外,过多的层级就需要更多的管 理人员,每一层管理人员在对信息的理解与传达上的偏差,导致信息失真。层级过多影响各层之间 权力责任的划分,导致权力分工不明确。层级过多使得基层教职员工较少有参与组织决策的机会, 既影响学校决策的质量,又容易导致教职工产生挫折感。 4.易产生官本位思想。通常组织中的等级越是森严,权力划分越是明显,其内部官僚气氛就越浓, 成员对权威的崇拜和攫取权力的欲望就越强烈,从而形成对上诚惶诚恐和对下颐指气使的官僚习气 。高等教育组织也是如此。高校内部对层级划分和层级间权利制约较明显的话,就会导致大多数教 职员工不把精力放在如何搞好工作上,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处理好与学校领导及有关上级行政部门 领导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更多职务、职称晋升的机会。
的规定,故不会发生各自为政或事权不清的弊端; • 机关办事完全无人情化的对事不对人(Impersonality),可破除情
面以消营私舞弊;
• 人员的选用都依专长和能力而定,可以使工作效率提升并且使机 关的业务达到高度专业化; • 良好的待遇和工作保障可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提升。
5
缺点
• 过分强调机械性的正式组织层面而忽略组织动
政府角色定位 新公共管理倾向于把决策制定(掌舵)和决策执行(划桨)分离的体制。 专业化管理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必须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如何做和向谁负责。 企业管理方法的引入 新公共管理中的项目预算、业绩评估、战略管理、顾客至上、产出控制 、人力资源开发等主要源于私人部门的管理实践,出现了公私部门管理 在理论和方式上的融合。 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在设定的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 务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并做出系统的绩效评估。 产出控制 用绩效和计划预算取代原有的预算制度。 竞争引入 新公共管理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 以顾客为中心 新公共管理把社会公众视为政府的“顾客”,认为公共组织应以“顾客 满意”为宗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