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流单证实务》课程标准

《物流单证实务》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物流单证实务》课程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国际货代方向)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

该课程主要介绍进出口货运代理中所涉及到的国际贸易单证、海运单证、空运单证及陆运单证的缮制和审核,讲解国际货代业务流程、单证流转程序和操作要点。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货代单证的制作及流转,熟悉国际货代的基本工作程序,使学生具备货代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毕业后能适应国际货运代理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

二、课时
72课时。

三、学分
4学分。

四、课程目标
(一)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爱国守法,忠于职守;
2.具有正确的择业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诚实守信;
3.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会协调人际关系;
4.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开拓精神。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熟悉国际货运代理业务中涉及的各种单证,包括基本的国际贸易单证、海运、空运、陆运单证;能根据销售合同、信用证的要求制作各种单证;
2.熟悉国际货运代理操作的基本流程;
3.熟悉并掌握国际货运代理单证的流转程序和操作要点;
4. 能按流程规范缮制、审核、核对全套货代单证。

五、课程内容及要求
六、教学实施
(一)教学策略
1.建议以三种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1)课堂一体化教学:包括知识介绍、案例分析、纸质单证填写练习三部分。

其中案例分析应同时兼顾职业基本能力分析和职业发展能力分析,案例选材源自企业实际业务、教材。

纸质单证练习是学生熟练缮制单证的基本训练,必不可少,操作过程是利用课内、外时间完成,教师给出参考答案,可通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抽查、单元测试、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学习评价。

(2)上机操作练习:利用计算机(可以选择利用单证软件,但不受单证软件的制约),制作空白单证并按照相关资料的要求填写单证。

这个过程是对职业基本能力的训练,既是对纸质单证练习所形成的基本能力的巩固,又可使学生适应岗位操作、技能竞赛的要求。

(3)综合模拟实训:利用真实业务、案例或相关软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整套货运代理单证的训练,主要是侧重创造性开展业务活动,建议通过实训周(一周左右)组织实施。

2.对教学模式的说明
教学程序应遵循素质能力形成规律,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三种教学模式的学习任务各有侧重,因而教学过程也应有所区别。

(1)课堂一体化教学是获得单证知识的主要渠道。

在教学设计上建议分成三个层次。

首先,知识介绍,教师应精心准备教学内容,使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课堂讲解应特别强
调准确性、完整性。

其次,利用企业真实案例使学生对所得知识进行转化和巩固,教师应指导学生复习,交给学生有效复习和记忆的策略,加强练习,并及时对练习结果提供反馈和纠正,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第三,通过纸质单证的填写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单证,设计不同的情境或案例,指导学生运用知识来填写单证,以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基本技能。

(2)上机操作练习是巩固和应用知识,初步形成岗位能力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是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后,能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训练操作技能,为适应岗位需求做准备。

(3)综合模拟实训是技能得以巩固和形成的重要手段。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它主要完成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练两个阶段的任务。

通过对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模拟实训,进行各种相关单证的填制、审核等等作业,使业务综合能力得到极大锻炼,进而使学生对制单的技能更加熟练。

(二)教材编写
1.教材编写应以本课程基本要求为依据,组成由学校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人员、有关专家参加的编写团队共同完成。

2.在编写过程中,应充分分析学情,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教材呈现应图文并茂,讲练结合、深入浅出,采用项目教学的编写体例。

3.教材的编写一定要与企业实际接轨,注重应用性。

因此编写团队应做大量的企业调研,采集第一手资料并加以分析、总结和提升。

(三)资源开发与利用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库是《单证实务》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单证实务》课程教学资源库内容丰富,应含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企业实际业务视频、习题库、试题库、教学录像资料、考核评价方法等,为教科研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打造优良的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库的展现形式包括网络课程、教材、相应的单证软件以及有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等等,增加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七、教学评价
1.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学习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学习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意学生在不同
学习阶段的发展。

2.综合评价。

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

根据教学模式的差异和教学程序的推进,本课程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对课堂表现、练习学习、实训学习的总评。

不同教学模式的评价,应有相应的评价目的、评价范围和评价方法。

对学生学习业绩的评价应该灵活采用各种评价方法,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评价方法,如通过开展活动、小组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八、其他
1. 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还可以辅之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技能竞赛活动,如组织单证技能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与学的成效。

2. 建议“双师型”教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即要有一定外贸工作或货代工作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