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案例:爱,撑起一片蓝天案例描述:今天上语文课,我们实行小组合作,比赛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在课间,由于罗焕延所在组的一个成员马文彬因为上课开小差,小组被扣掉一面小红旗。
罗焕延当时很生气,趁我在黑板上写字时,就拿了马文彬的尺子,并哭着骂马文彬,还出手打马文彬。
当我转过头来看到这一幕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责怪罗焕延:“你怎么又欺负同学了?快把尺子还给他!”我当时想把尺子从他手夺回,但他就是不给,还很委屈的样子,很想向我解释,却又被我说回去了!后来,为了正常教学,我安抚了他几下,他竟然置之不理,嘴里还嘟哝着“就是因为你,我们才被擦红旗的!我就不还你尺子,我也不想比赛了……”为了不影响班级的正常教学,我就没有再去安抚他,他就独自一人在发脾气,一节课都没有安静下来。
案例分析:一、家庭教育的方式。
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成员之间的彼此影响,孩子的行为问题并非单纯就是他一个人的行为问题,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情感态度,对孩子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通过和家长的沟通,我才知道罗焕延是爸爸妈妈在路边捡来的孩子,由于出生的时候患了病,亲生父母没钱治疗就抛弃了他,他的养父母看着他可怜,带去医院进行治疗,治疗好了之后养父母就把他收留下来。
由于罗焕延的养父母工作时间繁忙,没有时间照看,就把他寄托在阿姨家。
俗话说:“3岁看大”,3岁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3岁前第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而他没有及时感受到父母的爱,而且阿姨要照看的孩子较多,没有对罗焕延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和熏陶,加上他在童年时代没有充分地玩,导致现在的行为怪异。
因为调皮、性格古怪,母亲对他在家的表现也很不满意,每次都以暴力来纠正孩子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正因为这样,孩子出现了更偏激的行为。
二、教师同伴的疏远(爱)。
由于他经常与同伴发生冲突或出现攻击性行为,于是逐渐在教师心中成了“问题儿童”,当他拿别人东西时,我会下意识的想到把他手中的东西拿回来,以至孩子做出叛逆行为。
同时由罗焕延平时的霸道、蛮横,小朋友们都对其敬而远之。
久而久之,罗焕延感到孤立无援,成为同伴心目中的“坏孩子”,没有人愿意与他交朋友,逐渐地被同伴所孤立或抛弃。
小朋友不喜欢和他玩,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跟他一起坐。
所以他的这种“友好(爱)”的表达方式,并不为同伴所认同或接受,于是同伴们逐渐疏远了她,还有的小朋友还故意躲着她。
教育措施及实施过程: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就可以“对症下药”。
根据罗焕延的性格特点,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制定以下纠正措施:一、家校配合,和培训机构共同协商,共同教育。
我采用家访、面谈、电访、家联手册等各种交流形式,向家长敞开自己的思想,告诉她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忙,但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能疏忽。
二年级也是孩子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阶段,父母的关爱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要,希望你们能抽出时间来多陪陪他,多喝孩子谈谈心。
如果我们不能解决问题,可以争取外援:找专门的咨询机构,和我们一起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罗焕延的父母也十分支持,他们表示一定配合学校的教育。
于是,我和罗焕延的父母时刻保持电话联系。
由于罗焕延的情况特殊,我们在学校面对的是集体教学,在对孩子行为纠正上难免会有所疏忽,我们想去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并寻找有效解决的方法。
于是,我和罗焕延爸爸去顺德找了“金色雨林培训机构”咨询,并和老师制定了一套适合罗焕延的方法。
在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我及时地给她们反馈罗焕延在校的点滴进步,以便及时鼓励、表扬,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和金色雨林共同配合,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以便教育效果的更好达成。
二、协调关系,提高能力。
多年的教育工作告诉我罗焕延是个自尊心较强,但又缺乏自信的孩子。
他希望被同伴所接受,只是他不懂如何用什么方法与人交流。
所以每当遇到无法与别人交流时,他会用拳头来代替说话。
当他想与小朋友一起玩同一物品时,他不会礼貌地征询别人的同意,只会一把上前去抢夺。
所以要处理好这类事,首先要努力提高她的各方面交往技巧,如: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礼貌用语等。
比如在平日里我允许孩子从家中带些零食与同伴一起分享,前提是你如果喜欢某样东西,必须要征得别人的同意;零食要相互交换分享,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学会用礼貌用语,提高孩子的交往技巧。
还有在区域活动时,我也十分注重孩子的德育教育。
游戏时懂得互相谦让,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在区域活动请孩子们自己管理,促进孩子在每个活动中注重自己的礼貌用语、对人礼节、与人谦让等,并请罗焕延也做小裁判,使他也从中体会礼貌。
三、控制情绪,正确诱导。
在面对上述情况时,更重要的是要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教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
当罗焕延在抢夺别人的东西时,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解释、申辩的机会,让他说明产生此行为的原因,只有深入了解冲突产生的真正原因,才能做到公正、公平。
四、共同努力,建立自信。
为了让罗焕延在别人的心目中建立新的印象,逐步提高他的自信心,协调好他与同伴之间的关系。
在活动中,我会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当小领导的机会,同时提出适当的要求,即;自己先表现好才能当值日生,帮老师管纪律、分点心等。
对他既有约束力,又让他发挥作用,使他的每一份精力都发挥实效。
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中,我就让他担任卫生小组长。
让他学会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位小朋友,友好地提示组员搞好个人卫生。
记得有一次,他发现组员曾嘉俊没有摆好桌椅,就出去玩了。
他把曾嘉俊叫回来摆桌椅,但是曾嘉俊当时没有理他,于是,罗焕延自己就帮助他把桌子摆好。
这一幕被我发现了,我当即表扬了他,他反应过来,不好意思地脸红了。
于是,我把曾嘉俊叫到面前来,教导他以后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再出去玩,对于罗焕延的友好提醒也一定要记住在付出行动。
这样帮助罗焕延树立了自信,也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更加充满热情。
结果与思考:通过一年半的家校配合,罗焕延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现在的焕延,已经很少看到他打人了,而且平时她也会把家中的零食带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同学们也愿意和他一起游戏。
罗焕延也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伴也认可了他,成绩各方面得到了同学们和老师的认可,他也自信了许多。
罗焕延的转变让我深深体会到“爱”的无形力量。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一块未经雕琢没有成型的玉。
在他们幼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引导,加上有效地“爱”教育,那么他们就会闪闪发光。
老师以爱、以耐心来关注、了解他们的内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同时又以一颗宽容的爱心来对待孩子。
以老师的“爱”换得孩子的“爱”,这不是教育的最好回报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感恩教育案例感恩背景:感恩是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需求。
感恩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它是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深藏于我们内心的优秀品质;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一份铭心之谢……而人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样事物都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还是朋友的关爱,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我们无时无刻不沉浸在恩惠的海洋中。
所以感恩应该年年、月月、时时、刻刻。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达到和谐相处;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
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
但这种基本情感的形成需要从小培养,作为教师的我们当然也肩负着这个责任。
感恩内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父母之恩。
“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
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等。
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二)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
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三)祖国之恩。
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芦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感恩——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
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式式的犯罪。
感恩——承担责任在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
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
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感恩——学会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一)信息筛选——知恩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
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
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