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信业发展及前景研究

中国电信业发展及前景研究

中国电信业发展及前景研究姓名:邵知春班级:经济学一班学号:20130114136摘要: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多次大规模重组, 其目标是逐步引入竞争, 最终实现产业的有效竞争。

本文以通过回顾电信发展历史,列举目前电信市场上的一些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现状,以目前电信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为依据,分析国内电信市场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带来的问题和形成的原因,结合目前电信市场竞争的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解决目前困扰电信市场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问题。

关键词:电信业不正当竞争垄断管理体制(一)中国电信业的发展1.1 第一阶段:一统天下(1994—1998年)从1949年11月1日邮电部成立以来到 1998年实现政企分开之前,中国电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独立运作具有充分竞争性的企业,而是下属于邮电部的一个部门,一般称之为电信总局。

在这一阶段,虽然有在1994年由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以及广电部成立的中国联通,但和当时的中国电信相比根本无法撼动其垄断地位。

所以说,在这一阶段的中国电信在各方面都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或者说根本没有竞争,因为当时的中国电信是一个完全由国家领导隶属于邮电部的政府单位(老百姓一般称之为电信局)。

1.2 第二阶段:群雄混战(1999— 2001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电信一家独大的局面在1998到1999年这两年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98年邮电分家,将当时的邮电部拆分形成了两个独立的部门,组建信息产业部,负责电信行业的监管,而中国电信的前身电信总局也由于政企分开成为了一个标准意义上的企业: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接着,在1999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准中国电信改革方案。

根据该方案的要求,信息产业部决定组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1999年4月,信息产业部下达《关于组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指导意见的通知》。

1999年6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筹备组成立。

这是继1998年以来信息产业部政企分开、全国邮电分营、无线寻呼剥离并划归中国联通之后,全国电信部门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

同期,电信、移动、联通、卫通、小网通、吉通、铁通等一些列电信运营商先后成立,形成了群雄混战的局面。

在这一阶段,虽然陆续出现多家电信企业,的确形成了对中国电信的竞争局面,但由于中国电信在网络与接入资源、用户资源上的霸主地位,从根本上尚未撼动中国电信的竞争优势。

不过,从这一阶段开始中国电信的竞争优势面临了来自各方面的剧烈挑战。

1.3 第三阶段:南北分治(2002— 2008年6月) 2002年电信南北分拆,中国电信集团被拆分成南电信、北网通两大运营商。

2002年5月,国务院对电信进行了南北拆分重组,将北方九省一市划给中国网通,南方21省市划给元中国电信,从而成立了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这一事件严重影响了中国电信的竞争优势,使中国电信迅速丧失了电信业霸主的地位,在用户数和营业收入上都让位于在这几年间迅速崛起的中国移动。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信竞争优势可以概括为:在南方地区的用户资源、网络资源、产品等领域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这些竞争优势正在逐步被其他竞争企业减弱。

1.4 第四阶段:三雄鼎立(2008年6 月到现在) 2008年6月,六大通信运营商整合为电信集团、联通集团、移动集团。

原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合并形成新联通;中国联通的C网业务部门并入中国电信,原中国卫通并入中国电信;原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

这样,三大运营商都形成了包含固定、移动、宽带三大业务的全业务体系,形成各自网络和业务都覆盖全国的三雄鼎立局面。

(二)目前电信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状况1、互联互通存在严重障碍自我国推动电信改革引进竞争以来,互联互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大大小小的互联互通事件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演。

而且,随着电信主管部门对互联互通事件的处罚力度加大,限制互联互通的方式也开始向越来越隐蔽、越来越不容易调查取证的方向发展,从最初的砍电缆、人为中断网间通信,逐步发展到发话或落地拦截、不定时修改局数据、不采用统一的网间互联信令、人为限制增加网间互联电路等。

信息产业部虽然对互联互通三令五申但运营商仍然愿意设置互联互通障碍,甚至愿意在互联互通方面铤而走险,以破坏通信设施的方式限制网间互联互通。

2、价格战不断升级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电信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随处可见。

“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一家运营商刚刚向市场推出一项价格优惠促销措施,另一家运营商往往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紧紧跟进。

恶性价格战愈演愈烈。

价格战使得电信市场的政府定价形成一纸空文。

运营商之间零和博弈的不合作竞争使运营商互相攻击,导致电信业走进了恶性竞争的泥潭。

3、运营商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也使消费者市场预期心理过高。

由于存在博弈关系,运营商之间广告大战,甚至在媒体上互相攻击,笔者所在城市的移动联通两家运营商在当地媒体连续刊登声明互相指责,聊城冠县甚至因为运营商之间的媒体大战演变成为员工之间的争斗,网通公司、电信公司也分别在自己网站上对其他运营商瓜分其长途市场的行为进行攻击。

各地的通信管理局、公平交易局甚至纪检委都能收到运营商对竞争对手的申诉,使得运营商之间反目成仇,矛盾激化。

另外不正当竞争扭曲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致使消费者对价格预期心理过高,造成行业的经营环境恶化。

价格战容易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误以为“打价格战的企业才是好企业,不打价格战的就是暴利的垄断企业”。

以手机补贴为例:联通对CDMA实行手机补贴数月来,已使市场产生了对“补贴”的预期心理:“没有补贴就不进网,你有补贴我才进网”。

4、侵犯商业秘密由于受到新增市场的压力和收入增长的压力,各运营商之间利用窃听,录音,收买竞争对手员工的方式获得竞争对手的经营政策信息,往往是这边运营商开会刚刚结束,那边就在研究对策。

另外,竞争各方都在想方设法获得竞争对手的高价值客户资料,进行策反。

有的不惜一切手段挖走对手的核心员工,带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近期为此的起诉案件开始见诸报端。

二、有效竞争(一)有效竞争的含义及其评价标准有效竞争理论:即自由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

所谓有效竞争就是能协调好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的竞争格局, 它能将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结合起来。

随后, 乔治施蒂格勒认为, 如果产业是被称为是有效竞争的, 应该是: 产业内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在每一个重要市场销售相近的产品, 这些企业没有串谋,有效竞争是一个揭示市场实际运作状态的概念, 如果产业市场的一些特定的、可得到的竞争性特征是为了满足合理的公共利益的要求所必须且充分的, 并且这些特征更好的实现代表了更大的公共利益, 如果说该产业市场的这些特征得到了最大程度实现, 那么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处于有效竞争状态的。

(二)有效竞争是中国电信业改革的目标1. 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的不可行性。

完全竞争不仅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且是低劣的, 它没有权力被树立为理想竞争的模范。

完全垄断也是不可取的, 完全垄断有两大弊端, 一是造成低效率, 二是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从现实来看, 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对于当前中国电信业的改革也是不可取的。

一方面, 从历史进程看, 要实现自由竞争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 而且要付出高额成本, 西方发达国家在过去对此道路的探索已经证明其不可行性, 我们没有必要再走一遍, 完全可以采取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现实的发展模式, 这样才能与西方国家竞争; 另一方面, 除特别产业外,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反垄断, 电信产业当然也包括在内。

2. 有效竞争是较理想的目标选择有效竞争使垄断和竞争并存, 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结合, 市场结构和科技能力得以优化, 成为较理想的竞争格局。

电信业自身的特点也决定采取有效竞争。

电信业是一个在技术、经济特征方面相当复杂, 具有多种业务类型的自然垄断性产业; 电信业固定资本沉没性很大, 是个高投入低边际成本的行业。

庞大的电信网络及投资的不可分割性和整体供给的特点, 需要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 但电信业只要网络建好后, 除运营成本外, 其它业务成本趋于零。

因此, 适度竞争不但能实现最大的生产效率, 还能使消费者享受到物美价廉的电信服务, 而电信业全程全网的性质又要求电信行业必须保持适度竞争规模, 以减少互联互通的难度, 便于向用户提供更好的电信服务。

因此, 电信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电信市场的结构应该是一种有限度的竞争。

只有坚持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统一, 使电信市场维持有效竞争的格局, 才能保证行业健康发展, 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三、改革措施(一)、运用行政职能加强政府对电信业的监管。

政府对电信管制可以分为市场管制和行为管制。

市场管制一般包括市场准入管理、资费管理、电信资源管理、电信标准管理等;行为管制一般包括互联互通、服务质量等。

管制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市场、保证公平竞争;保证互联互通、合理分配通信资源;实施公正纠纷裁决和处罚违法违规行为。

在电信市场发展初期,对市场管制和行为管制并重;而在电信市场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后,多重视行为管制。

我国电信市场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初步竞争的发展阶段,电信监管处于由垄断管制向竞争管制过渡阶段。

在这一阶段,要采取管制政策和竞争政策并重的监管政策,既要重视市场管制,也要加大行为管制的力度。

从监管手段来说,依据《电信条例》和其他相关法规制度,采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行业监管。

1、加强政府监管机构建设。

强化以中央为主的监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电信监管体系。

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的同时为企业搞好服务。

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个健康的市场必定是一个法规健全的市场。

法规、行规等都是规范市场的武器。

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制订《电信法》,另一方面要加紧调查研究,针对现实市场,制订和完善各种规则。

特别要注意这些规则应有超前性、引导性。

要遏制不正当竞争,必须进一步研究加大监管惩处力度。

政府电信监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遇到违反价格政策的现象,要予以严厉查处。

除了要与各电信集团公司配合联动治理价格战,还要紧密依靠各地方政府,综合利用社会各种管理资源,与工商、物价、法制等部门联合行动,综合治理。

⑵、监管部门在严肃执法的同时,还要做好服务,与企业建立起新型的政企关系。

要做到管制和服务并行不悖,该严管决不手软,企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热情相助。

这样既体现了监管权威,又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

哪里的监管部门服务到位,政企关系和谐,哪里的市场就相对规范,发展就快一些。

政府要同时做好规则制订者、监管者、引导者几个角色。

尤其是在订好标准、加强监督的同时,要做好正面引导。

光堵不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强化改革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法律环境。

许多国家电信业之所以形成有效竞争格局,主要靠的是完善的政策法规与强有力的政府管制,而这正是我国电信改革的薄弱环节,《电信条例》刚刚实施不久,《电信法》尚未出台,特别是政府管制力量严重不足,全国部、省两级加起来才600多人(美国是1700多人,德国是2000多人),根本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