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历史回溯共32页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历史回溯共32页


上世纪30 年代初,河北定县,晏阳初(左一)和平民 教育促进会的同事们在一起。
晏阳初——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
教育思想
—— 开办平民学校,教农民识字,只是“定县实验”的第一步。 但是如果农民的经济状况不能得到改善,生计问题不能解决,他 们就会慢慢失去读书识字的兴趣。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愚贫弱私”四大病,提 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文艺教 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 改造方案。
晏阳初——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
晏阳初( 1890—1990 )
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学士,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 硕士。在那个年代,以他这样的海归背景,谋得一 份体面的美差混上个高官显贵并非难事,但他的头 衔却是:平教总会总干事——这是个靠募捐化缘的 公益性的清贫组织。
他成为了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第一步是先调查每村的情况,包括的项目有 每村位置、家数、人数,村长副村长姓名、年龄、 职业,可作平民学校的地点,耕地亩数、主要农 作物、寺庙及宗教信仰人数等等,非常具体详细。 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最后摸清了全县的基本情 况。
——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切合实际的 乡村建设方案。1930年7月晏阳初制定了一个定 县乡村建设“十年计划”方案,其实施的主要内 容及方式贯穿了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晏阳初——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
博士下乡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晏阳初像一个布道者, 他到处演讲宣传,动员人们同他一起去服务中国的农 民,振兴中国的农村,建设一个新中国。他遇到了许 多志同道合者。
陈筑山——曾在16岁考秀才,后前往日本、美国 留学11年,辛亥革命后成为第一届国会议员。辞去了 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校长一职,成为平教总会的平民文 学部主任。
乡村建设运动三杰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掀起一场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久,这 场在历史上引人注目的温和改良运动因抗战爆发中断,又因政治因素被淹没在历史大潮当中。 1949年后,他们在中国大陆的实践经验被带到台湾、东南亚等地,成为全球化下农村建设的 一条出路。 这一乡村建设运动期间,全国出现了数百个乡村建设团体和机构,涌现了一大批乡村建设 的杰出人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
郑锦——曾在日本留学10年,是梁启超的好友,后 来任平教总会的视听教育部主任。
冯锐——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回国后在南京 任东南大学的教授。后辞去南京的教职,任平教总会 生计教育主任。
还有很多……
这些洋博士们,原本都有体面的职位和丰厚的收入, 但他们却甘心情愿放弃这一切,跟着晏阳初奔赴距北 京两百多公里的河北定县,住进农民土屋。
——平民教育运动,成立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教会)
——主持定县乡村建设实验工作
——创建“乡村建设学院”
1943年,在美国举行“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 大会”,晏阳初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世界名人共十 人,被全美纪念委员会膺选为“现代世界具有革命 性贡献的伟人”。
晏阳初——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
为什么选择定县?
县域规模,影响会比较大 ——“集中人力物力于这一县境,工作一二十年, 甚至三十年,应可将这一县建设成为20世纪中国 所需要的典型”
已有基础 ——定县有一位乡绅米迪刚,已经在定县的翟城 村做了不少开化民智的事,比如办新学、创办自 治公所、讲演社、图书馆等。
容易传布 ——定县离北平不远,又处于华北一带的中心, 交通便利,改良的结果容易传布。
卫生教育 ——致力于保健制度的建立:第一级是保健员,负责村 单位的保健卫生工作;第二级是保健所,为区单位卫生 机关,负责约3万人口的区域;第三级是保健院,为全县 卫生之最高机关。
文艺教育 ——在识字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 平民文学、艺术教育和农村戏剧。
——编辑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以及简单易认的认字 教材,并办了《农民报》。建立广播站,成立农民剧团 等等。其中特别注重对农民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
晏阳初——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
四大教育
生计教育 ——生计巡回训练学校,培养“表证农家”,起到示范 带动的作用; ——建立合作组织,成立合作社达130个; ——推广优良品种,棉花为主要经济作物,推广优良棉 花种子,改良猪种和鸡种; ——平教总会与高等学校开展合作,第一个合作单位是 清华学校的农科。
美丽乡村掀起了一波乡村建设的热潮。
美丽中国

宜居
幸福村居

宜业
村庄 村庄布点规划 美丽办 乡
宜游
规 划
人 村 共 美
美好乡村 村
追溯历史,在民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
一批知识精英为乡村建设的理想付出了一生心血,虽然持续不断的外战和 内战使得他们的努力终被蹉跎,但是先辈们的理想并没有被后来人遗忘。
文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力,解决“愚”的问题; 生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力,解决“穷”的问题; 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康力,解决“弱”的问题; 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
晏阳初——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
社会调查
——晏阳初及平教会同仁在定县乡村建设中,十 分重视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晏阳初——定县
梁漱溟——邹平
卢作孚——北碚
晏阳初——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
晏阳初( 1890—1990 )
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1918年毕业,获 学士学位。 1919年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历史学,获硕士学位。 1944~1945年,美国锡拉丘兹等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晏阳初大学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 1923~1949年长期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开始乡村 平民教育实验。1940年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名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1950年离台湾赴美国。 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及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 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及该院理事会主席。晏阳初还曾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 文化组织担任顾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