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设计行业研究

汽车设计行业研究

汽车设计行业研究(一)行业监管1、行业监管体制和行业主管部门本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主要职责为: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规章,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等。

本行业同时受多个自律组织的指导,主要包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的社团组织,是在中国境内从事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及汽车相关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团体在平等自愿基础上依法组成的自律性、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

主要职能是政策研究、信息服务、标准制定、贸易协调、行业自律、会展服务、国际交流、行业培训等,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搭建平台等方面的作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受国资委管理,工作指导单位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要工作包括研究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制定行业标准、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学术交流及教育教学研究、开展全国性的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承担政府委托课题等。

2、行业政策法规本行业服务于汽车行业,与汽车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对本行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政府对汽车及相关行业一直持鼓励发展态度。

(二)行业概况1、汽车设计行业概述汽车设计是基于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客户需求分析,综合考虑汽车所在区域的文化、环境、法律法规、成本、制造、物流运输等因素,运用多种理论和技术手段对汽车产品进行定义、构造、分析、验证,直至保证汽车产品可进行批量化生产的一项系统工程。

汽车设计行业具有智力密集、专业化程度高、涵盖学科范围广等特点,是一个兼具艺术和技术的行业,从业公司需具备从概念草图到实物产品整个过程完整的开发能力。

汽车设计工作内容包括商品企划、造型创意、工程可行性分析、结构设计、性能开发、SE 同步工程、样车试制及管理、样车试验及管理等。

汽车设计服务行业是汽车行业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下游汽车工业行业市场发展情况决定了上游汽车设计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

2、汽车工业行业发展概况(1)全球汽车工业行业发展概况全球汽车工业行业经过不断的革新和发展,目前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由于汽车行业的产业链长、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技术要求高,附加值高,在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2010 年以来,得益于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汽车工业行业逐步回升,2010 年全球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761 万辆和7,489 万辆。

近年来,汽车工业持续发展,2017 年全球汽车产销量已达到9,730 万辆和9,680 万辆,相比于2010 年分别增长25.37%和29.26%,全球汽车行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随着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市场趋于饱和,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逐渐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成为带动汽车市场增长的引擎,全球工业产业重心逐渐向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转移。

2017 年中国汽车产量在全球汽车产量总量的占比为29.82%,超过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家。

(2)我国汽车工业行业发展概况①我国汽车工业市场持续稳步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汽车产量达2,812 万辆,同比增长14.78%,汽车销量达2,803 万辆,同比增长13.99%。

2017 年中国市场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902 万辆和2,912 万辆,同比增长3.20%和3.89%,占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以上。

从2007 年至2017 年,我国汽车产量增长2,014 万辆,复合增长率12.57%,汽车销量增长2,033 万辆,复合增长率12.73%。

我国汽车产销量近几年一直处于全球第一的位置,且逐年增长,同时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较发达国家尚有差距。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6 年美国千人保有量达797 辆,日本达591 辆,德国达572 辆,英国达519 辆,而中国千人保有量为140 辆。

汽车保有量与人均GDP 高度相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 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27,122 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全年人均GDP 为59,660 元,比上年增长6.3%。

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 年美元兑换人民币平均汇率6.7518 计算,2017 年人均GDP 已达到8,836 美元。

未来数年内,在内外部环境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从而拉动汽车行业的需求持续增加、设计外包业务增加,进一步促进我国独立汽车设计公司发展。

②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在能源与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为更好地应对节能减排的需要,我国于本世纪初开始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

经过多年的努力,2008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有了实质性发展。

为指导新能源汽车健康、快速地发展,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2 年6 月,国务院颁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明确了未来8 年内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主要目标,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2015 年5 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总体上指明了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支持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纯电动乘用车科研生产,2016 年5 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

2016 年10 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发布,描绘了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未来15 年发展蓝图: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产品,汽车产业初步实现电动化转型。

2016 年12 月,四部委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进入注重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的实质性提升阶段。

2017 年1 月,《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着力推进相关领域石油消费减量替代,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2017 年9 月28 日发布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落实和执行,确保蓝图目标的实现。

在上述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近五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迅猛发展。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75 万辆,销量为1.76 万辆;2017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9.40 万辆和77.70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58%和53.25%;2013 年至2017 年产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59.53%和157.77%。

在汽车产业格局面临重大变革时,新兴汽车生产企业首先抓住了这一重要机遇。

新兴汽车生产企业对汽车产品、汽车销售模式有独特的思考,新兴汽车生产企业快速成长,2015~2017 年期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中出现了数十家新兴汽车生产企业,并在短时间内申报了众多新能源车型。

2017 年11 月15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第302 批)显示,此次申报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共有87 户企业的209 个型号,其中纯电动产品共83 户企业190 个型号、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共7 户企业11 个型号、燃料电池产品共4 户企业8 个型号。

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因“双积分”政策影响以及新兴汽车生产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迅速加大了在新能源核心技术、智能化方向的研发投入,并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成熟的制造能力、强大的供应商体系,迅速抢占了主流新能源汽车市场。

综上,基于当前的政策要求和市场格局,各类汽车生产企业必将持续推出多款新能源车型产品,从而为独立汽车设计公司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③自主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自主品牌企业。

在这些企业的努力下,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竞争力逐渐提升,市场份额也逐年提高。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7 年我国乘用车市场范围内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再次超过千万辆,共销售1,084.67 万辆,同比增长3.0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88%,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0.69 个百分点。

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分别销售484.97 万辆、420.48 万辆、303.95 万辆、114.45 万辆和45.58 万辆,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9.62%、17.01%、12.30%、4.63%和1.84%。

作为国内独立汽车设计公司最主要的客户,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壮大为独立汽车设计公司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在双方合作过程中,独立汽车设计公司提升了设计质量,简化了设计流程,加快了设计速度,独立汽车设计公司的技术能力有了全面提升,得到了自主品牌企业的认可。

随着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不断增加,新车型的开发需求加大,合作业务会持续增加,国内独立汽车设计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3、汽车设计行业发展概况在汽车工业整个产业链(即汽车研发与设计——汽车制造——汽车销售与服务)中,汽车设计占据着上游核心地位,与汽车工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1)全球汽车设计行业发展概况1885 年,世界第一辆乘用汽车诞生于德国,从此拉开了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序幕。

但当时人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对汽车的机械原理方面的研究,只要求汽车能够平稳开动起来,而在汽车外形设计方面,还没有专业人员进行研究,所以当时汽车外形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摆脱马车型造型的痕迹。

20 世纪20 年代,随着汽车技术的逐步成熟,福特流水线生产模式的推广,汽车快速成为大众化产品,消费者对汽车舒适性和美观性的需求大幅增加,开始有专职的设计人员进入了汽车工业。

哈利厄尔是当时著名的汽车设计师,1927 年他在通用公司成立“色彩艺术部”,对车型进行换代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用汽车公司也逐渐成长为强大的汽车帝国。

在20 世纪30 年代,基于空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发现,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燃料产生能量主要都用于克服空气阻力,此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节能成为消费者对汽车性能的重要需求。

因此,通过降低车身高度来减少空气阻力显得至关重要。

于是,在理论研究和试验验证的共同推进下,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车身外形型式:流线型车身,奠定了汽车外形的基本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