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


第二节
狭义:
心 身 疾 病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
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
广义: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 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包括了狭义的
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
图7-1
心身疾病示意图
二、躯体疾病的心理问题
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
喘。他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动力特征,决定了心 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 后来的一些心理动力学学者修正这种理论。
目前认为,包含3个要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 官的脆弱易感倾向、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即: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 变化,作用在相应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患素质的患者
(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反应特点
(1)焦虑期:发病1-2天,死亡恐惧,焦虑不安, 惊恐发作。 (2)否认期:发病2天后,尤其3-4天,大约50% 的患者出现否认。有利于心身适应。 ( 3 )抑郁期:发病第 5 天, 30% 患者出现抑郁, 为将来担忧。 (4)再焦虑期:离开监护病房,担心不安全。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矫正A型行为 运用支持疗法帮助度过急性心肌梗塞的危机期 运用行为矫正疗法(如自我管理方法)帮助戒烟、戒 酒、控制体重、增进体育锻炼 运用行为矫正疗法矫正依赖行为 应激管理干预(运用认知重建、放松训练等)
第四节
癌症心身问题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
(一)心理社
C 型人格: Temoshok & Fox ( 1984) 对 150 例恶性 黑色素瘤患者进行调查,提出癌症病人具有 C 型人 格,即:内向、被动、过分追求完美、克己忍让、 回避矛盾、不善于情绪表达(内心痛苦不向外表 达)、压抑情感、悲观、无助。这种人格特点的形 成与童年经历有关。 C型人格特征(压抑、屈服、 克制)的人其癌症发病率较高,高出对照组 3 倍以 上。
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 心理学检查: 综合分析:
1、病史采集:
除与临床各科病史采集相同外,还应注意收集
病人心理社会方面的有关材料,例如心理发展 史、个性或行为特点、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程 度等,从中初步寻找与心身疾病发生发展有关 的一些因素。
2.心理学检查:
对于初步疑为心身疾病者,应结合病史材料, 采用交谈、座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直至 使用必要的心理生物学检查方法,对其进行 较系统的医学心理学检查。
一、与冠心病发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① 人格特征:A型行为类型 ② 心理应激(职业压力):发达国家、都市化和工业 化、城市居民、生活事件、脑力劳动者 ③ 情绪因素:焦虑、愤怒、恐惧、悲痛、惊喜
④ 不良生活方式与不良行为:吸烟、酗酒、过度饮食
导致肥胖、高脂肪/高盐饮食、运动不足等。 ⑤ 缺少社会支持
二、冠心病病人的临床心理问题
在以往的心身疾病研究中,比较注重“心-身”的联系。 而实际上,也应关注身 - 心反应。“身心反应”不但影响病人 的社会生活功能,又可以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原因。 1. 躯 体 疾 病 引 起 患 者的心理反应 : 躯体疾病是心理应激源 , 病人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 2.躯体疾病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心理
3. 躯体疾病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影响 : 原发性心理障碍(红斑狼
(二)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
应对策略问题
合理化
否认
情绪障碍
焦虑
抑郁
恐惧
敌对
行为问题
退化和依赖
习得性失助
生活质量下降
返家抑郁
自我梗塞
丧失生活乐趣
三、冠心病病人的心理行为干预
心理干预的目标是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减轻心理应激,矫正 A 型行为,改善情绪状态, 提高治疗遵从性和生活质量,帮助建立有效的 社会支持体系,指导改变不良行为。
疮引起的躁狂发作);继发性社会后果(孤僻,不合群)
三、心身疾病发病机理
1.心理动力理论:
2.心理生理学理论:
3.学习理论:
1、心理动力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早期, Alexander 提出经典心身疾病,共 7种: 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
其中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
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被认为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 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义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机制。 心理生理学研究也重视不同种类的心理社会因素 可能产生的不同心身反应过程。
3、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 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 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 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
医学心理学
(medical psychology)
临床心身问题(心身疾病)
第一节
临床疾病的心身问题
一、临床疾病的心身作用类型
心理因素直接影响躯体功能:心理应激(“我感到有 压力”)会对其身体的心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 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心理因素间接影响躯体功能: “我感到有压力”,所 以“我需要一支烟” ,吸烟这种行为会对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的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心理与躯体变化相伴出现:抑郁与溃疡病 躯体疾病伴随心理症状:癌症病人的焦虑、抑郁 躯体疾病过程结束后遗留心理问题:幻肢痛
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四、心身疾病诊断要点
1.确定躯体症状。这种症状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或器质性病变基础。
2.寻找心理社会因素并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联系。
可能发现某些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 症状发作在时间上或逻辑上有密切联系。 3.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
六、心身疾病诊断程序
3.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程序中收集的材料,结合心身疾病的 基本理论,对是否心身疾病、何种心身疾病、
由哪些心理社会因素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和可能
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作出恰当的估计。
七、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心理干预目标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消除心理学病因:
消除生物学症状 :
心、身同治原则
第三节
冠心病心身问题
而致病的。例如,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
是“被压抑的哭喊”,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帮助;生 活环境中对爱情的强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随胃的过 度活动,具易患素质者就可能引起胃溃疡。
2、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理生理学关注:有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 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 的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