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下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下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下的意识形态
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是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挑战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因此,我们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
从思想内涵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包含话语的“权利”和“权力”两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利”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中的“资格”与“资质”。

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起着引领性和主导性的思想理论,具有绝对的资格和资质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发挥领导性的作用。

从根本而言,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文化和政治两个维度,从而表现为文化领导权和政治领导权两种不同的形式。

文化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文化形态、思想理论等形式在人民群众中获得广泛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认同,是话语权自下而上构建的方式;政治领导权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舆论宣传等形式,自上而下地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统一的政治导向与政治共识。

二、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选择,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的思想资源和构筑基石。

国家形象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题中之义。

梳理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成果,不难发现这些理论成果始终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进行价值重组,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面展现了并正在努力展现当代中国改革、创业、发展的良好形象。

(一)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
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的第一形象。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价值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而且也影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实践反复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展现的是实现大变的中国,是蒸蒸日上的中国,是富有希望的中国。

(二)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形象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一个时代境遇和特征就是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态势,各种主义、道路、模式纷繁复杂,争奇斗艳。

在这特殊的国际背景下,坚持和维护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这个国家革命和建设的成败,而适合本国情况和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来寻找、创造和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了独立自主、不结盟、不称霸等外交政策思路,将坚定的原则性与务实的外交艺术完美结合起来,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使不少国家对中国由过去的“畏而远之”转变为“敬而近之”,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又一理论成果。

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
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

这门课的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深层次的改变,再次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

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学说、社会理想以及革命成果,马克思主义就是来自于实践,形成于实践,并且也是发展自实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通过大众文化传播的方式深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才能获得广泛的价值认同与文化认同。

因此,在政治意识形态向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化和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中,就必须经过社会文化共同体的联合及其话语方式的转化与传播。

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转化为符合时代特色,具有思想内涵,为民众所接受并认同的价值理念与思想观念。

而在此转化与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既要具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特征,还要具有权威性、思想性、真实性和正确性等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必须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并且按照实践这一客观存在的标准,来不断修正。

根据具体实践的需求,不断完善及发展。

所以,马克思主义不会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幻想,也不会是僵化的教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