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消息传到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时,科研人员________。
骄傲和自豪让这些平时不苟言笑的科学家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
月球背面的陨石坑________ ,而且布满沟壑、峡谷、悬崖,平坦区域极少,这意味着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时,将面临四条主着陆腿着陆时间不一、冲击力分布不均的巨大风险。
因此,最先接触月面的探测器着陆拉杆必须具备极高的拉伸塑性、适中的抗拉强度和稳定的力学响应行为,( )。
科研团队________,历时六年,最终研制出一种新型缓冲吸能拉杆材料——高效吸能合金,填补了我国“地外天体探测器”着陆缓冲材料的空白。
这种合金的塑性可达到80%~110%,能够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吸能特性优于不少现有的金属材料,相关技术水平在国际上也________,未来将在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拍手称快鳞次栉比殚精竭虑名列前茅B.欢呼雀跃鳞次栉比处心积虑出类拔萃C.拍手称快星罗棋布处心积虑出类拔萃D.欢呼雀跃星罗棋布殚精竭虑名列前茅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了关键技术。
B.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为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了关键技术。
C.他们自主研发的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提供的关键技术。
D.他们自主研发了缓冲拉杆,是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的关键技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确保着陆腿能吸收巨大的冲击力,并同时着地,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B.确保探测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同时着地C.确保着陆腿能同时着地,并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保障探测器安全平稳地着陆D.确保探测器能安全平稳地着陆,着陆腿同时着地,从而吸收巨大的冲击力2、下面是某中学写给家长的“成人礼”邀请函草稿,其在格式、内容、得体等方面共有五处问题,请找出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昨日垂髫,今朝成冠,君子淑女,美哉青年。
温文尔雅,意正容端,胸怀家国,立地顶天。
”在这美好的时节里,我校将于2019年1月20日早上9点隆重举行2019届高三年级成人礼,特邀各位家父家母一起见证孩子一生中重要而美好的时刻。
18岁,意味着长大,意味着感恩,意味着责任。
成人礼是满18岁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重要仪式。
在这个重要的成人仪式上,孩子需要您的参与,孩子需要您的见证。
迈过成人门,感谢父母恩,孩子们将惠赠您一份精美礼物。
我们再次诚恳邀请您务必拨冗出席!2019年1月10日XXX中学3、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
请从中国诗人诗作中选材,仿造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沦落的无奈。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描写焚烧椒兰时的情景,以“”形容宫车经过时的情形。
(2)杜鹃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蜀道难》中“”一句渲染蜀道夜晚空寂苍凉的气氛;《琵琶行》中的“”表现了作者被贬江州时内心的孤寂悲愁。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句写出了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戏杨轻抒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像一个人死去了一般。
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
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
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
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
但这又怎么可能呢?看一个人有没有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开始怀旧,是不是喜欢念叨过去的事情。
老邓明白这个理。
但老邓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不喜欢在人面前念叨过去的事情,比如老邓就很少提起过去在戏台上的情形,或者跟那些戏迷的故事。
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他们是长坂坡前的赵子龙,是虎牢关前的吕布,是江东的周瑜……那些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老邓眼前,他们威猛、精神,一抬手,长江风起,一睁眼,河水倒流。
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自古英雄有血性,岂能怕死与贪生?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①老邓认为自己并不老,刚才用铁钳拧园子门锁时,居然一下就拧开了。
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
拧开铁锁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往上蹿起一股让人战粟的激动,浑身那个爽啊,真想大叫一声:啊……老邓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一步一步往台上爬。
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
老邓回头,看见自己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朝珠一样,像时光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
这时候,老邓抬起头,看见了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
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老邓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
那时候,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的,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
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了,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
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至于泥土为什么是青灰色的,老邓有些迷惑。
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棍,那其实是长凳子的腿。
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一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其中一个女人每次演出都来,每次都坐在那个固定的位置,眼睛盯着老邓,眼中水波四起。
现在,那儿人没了,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
夕阳下去了,稀落的青瓦由黄变蓝,变黑。
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
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
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