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州市云龙区中考语文试卷

徐州市云龙区中考语文试卷

徐州市云龙区中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读·书 (共2题;共15分)1. (5分) (2017八下·高台期末) 将文字抄写在下面的方格内,要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文章有无机趣,关键在于作者是否有想象的敏感。

2. (10分) (2019八下·卢龙期末)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3)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________,________。

(《关雎》)(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二、读·思 (共8题;共43分)3. (11分) (2017九上·江都期中) 综合性学习与探究。

(1)【活动一:名著推荐阅读】皇帝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和地面平行,候选人员一个个依次跑上前去,有时候跳过横杆,有时候在横杆下面来回爬几遍,这完全要看横杆上升或者下降的情形而定。

有时候皇帝和首相各拿着木棍的一头。

有时候也由首相一个人拿着木棍。

谁表演得最敏捷,跳来爬去的时间最长,就赏赐给他一根蓝丝线。

第二名赏给红丝线;第三名赏给绿丝线。

他们都把这些丝线缠两道围在腰间。

你可以看到朝廷里的大人物几乎没有人不用这种腰带作装饰的。

①这段话出自________(人名)写的名著________②这是发生在哪个国家的故事?如何理解这个游戏的寓意?________(2)【活动二:关注诗词中的物候】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

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4. (10分) (2020八上·庐阳期末) 综合性学习。

互联网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我们的阅读方式也在悄然变化着。

为打造“书香校园”,合肥市某校决定举办“阅读伴我成长”活动,请你一起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全校三个年级阅读情况调查表材料二:1月25日,当代著名作家丁立梅老师来到合肥市庐阳区某中学。

下午三点,在校多功能报告厅,(A)丁立梅老师为孩子们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一场阅读分享会。

校多动能厅里座无虚席,莘莘学子济济一堂,热烈欢迎梅子老师的到来。

梅子老师的分享如寒冬的阵阵梅香,沁人心脾;孩子们求知若渴,热情高涨。

(B)分享会后,增设了孩子们向梅子老师提问。

(1)请根据材料一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2)请为材料二这则新闻拟写标题。

(3)随着网络阅读的流行,出现了一大批诸如“吐槽”“萌萌哒”“我太难了”等网络词话。

小李为了追求新鲜,在作文中经常使用这样的网络语言。

假如你是小李的同学,为了规范语言,维护语言的纯洁性,请对小李随意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进行劝说。

(4)材料二划线(A)(B)两处有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①(A)句语序不当,此句应改为:②(B)句成分残缺,此句应改为:5. (10分) (2017七上·泰州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

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

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

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

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

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

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

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

“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

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

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

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子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

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

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

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

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2015年9期,有删改)(1)文章开头的画线句是________描写,它的作用:________。

(2)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①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什么特点?②从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

”的表达效果。

(3)第③段说“这像极了我的母亲”,结合全文回答:文中的“蒲公英”和我的母亲哪些地方相似?(4)本文第⑤段画曲线的句子与链接材料有相通之处。

请你说出它们写法上的相同点和表达作用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 (2分)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 发蒙B . 启蒙C . 蒙面D . 蒙住7. (2分)(2019·溧水模拟)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小题春日朱熹①胜日寻芳泗水②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①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②泗水,水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春秋时孔子曾在此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对这首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 . 这首诗的首句,点明了天气是“胜日”,地点是“泗水滨”,事情是“寻芳”。

后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B . 这是一首哲理诗,说明春天之所以很容易辨认,是因为春天具有焕然一新的面容和万紫千红的特征的道理。

C . 细究朱熹其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见诗中的“泗水”应暗指孔门,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D . 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和美好景致的春风。

8. (2分)为下边文句选择正确的译文。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A . (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B . (泉水)像北斗七星和蛇爬行一样曲折,有的明亮,有的不明亮,或现或隐。

C . 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有时看得见,有时却看不见。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A . 青青的树木上的翠绿的茎蔓,缠绕着,摇动着,长短不齐地随风飘荡。

B . 青青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C . 青翠的树蔓,覆盖在潭上,点缀着小潭,长短不齐地下垂着。

(3)其岸势犬牙交错,不可知其源。

()A . 小石潭的岸边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着,不可能知道水的来源。

B . 小石潭的岸边有许多狗,牙齿呲忽着,不能再去寻找水源。

C . 溪流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着,不能看到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A . 靠近岸的地方,把潭底的石头取出,做成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

B . 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C . 靠近岸的地方,石底翻卷起来露出水面,露出了水中的石礁、岛屿、石嵁和石岩。

9.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日侍坐,备顾问B . 乞人不屑也C .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D . 无鲜肥滋味之享10. (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峡江寺①飞泉亭记清袁枚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

天台②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

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

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③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