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报纸上的那些绝妙标题
作者:刘继兴
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3年第05期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
”读者打开报纸,先看什么,取决于标题。
旧中国的老报人对标题非常重视,有不少神来之笔,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辛辣有力。
上世纪30年代,有一次,时任湖南省代省长的何应钦去岳麓山扫墓。
当时据官方要求,各报必须及时报道这条新闻,并规定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
不料,翌日某报却把标题改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
虽然字数、题意与原标题毫无二致,且更加通俗易懂,但“他妈的”三个字巧妙地表明了文章的指向。
这一语双关的标题令当事人啼笑皆非,广大读者也忍俊不禁。
同样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一天早晨,丰子恺翻开上海的《新闻报》,一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赫然入目。
他不禁大吃一惊,心想:“本人素来与人无冤无仇,何人对我这样破口大骂?”丰子恺怒不可遏。
待他看完全文,却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有人对丰先生的《乡村学校的音乐课》一画发表评论,画中的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先生拉出的二胡声齐声唱歌。
虽然画面上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但读者从他们扬着头、张着嘴的神态中,能体会到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沉浸于音乐带来的欢乐之中。
泰戈尔曾这样称赞过丰子恺的这种画法:“用寥寥数笔,画出人物个性。
人物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看什么;不画耳朵,人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听什么。
艺术所表现的至高境界,就是这样。
”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陪都重庆,物价暴涨,产品偷工减料,连烧饼和油条也不例外。
《新民报》编辑程大千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为一则物价飞涨的新闻拟了一个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
见报后,读者纷纷叫绝。
抗战时期,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东省主席吴铁城、广州市长曾养甫、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均不战而逃,广州沦陷。
香港某报愤慨地将失地事件与这三个人的名字巧妙地嵌在标题之中: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离甫。
此嵌名标题讽刺辛辣,使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投降嘴脸暴露无遗。
解放战争时期,湖南、湖北一带的国民党报纸常刊登贺龙被活捉枪毙的消息。
一次,某报纸又受命刊登这一“新闻”,标题定为“匪首贺龙昨日被活捉枪毙”。
一位编辑实在无奈,便在编排时有意在“被”字的前面加了个“又”字,出报时,标题变成“匪首贺龙昨日又被活捉枪毙”。
仅仅一个“又”字,使谣言不攻自破。
1948年,美国驻中国特使马歇尔奉命回国,被派到南京接替马歇尔职务的是华莱士。
当时南京某报纸以《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为标题报道了这一新闻。
此标题运用“回文”手法,正读反读都一样,巧妙至极,至今为报界称道。
在拟标题方面最有成就的当属老报人张友鸾,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风趣的报人”。
张友鸾在近30年的报界从业经历中,设计标题历来以用心、精致著称。
《新民报》抗战期间刊发了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生活腐化的新闻,张友鸾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因其构思奇巧、语意生动、一针见血而轰动了整个山城。
1943年,张友鸾在成都《新民报》主编社会新闻,当时成都各个学校毕业生大都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
青年学子们深感出路问题严重,怨声载道。
《新民报》社会新闻版“学府风光”一栏登载了四川大学通讯员写的一则消息,说该校厕所管道堵塞,不能使用。
张友鸾当即挥笔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标题:川大出路成问题。
一语双关,警策众人,犀利无比,大为读者称赞。
当时川大校长是国民党高官黄季陆,阅报大怒,但又无法发作,只能悻悻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