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规范和提高教师语言

如何规范和提高教师语言

如何规范和提高教师语言
中国的语言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门艺术技巧,我想我们应注意以下艺术技巧:
一、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我让为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杜绝这样些词语的出现,如:“我也不知道
”、“我也不明白”、“我好像也太清楚”等这些不太明确的词语,如果教师都不明白,如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呢!那么学生也就是糊里糊涂地学。

二、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

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三、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

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

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四、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
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

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
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
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五、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六、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

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

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

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

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我认为作为一名年青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语言表达,在平时的课上更要注意,不要在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上来改正,这样是一行的,不是一下两下就能改的了的,一但形成习惯是很难改正的。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做到上课时语言的简明精炼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它要求在备课时能够考虑到每一个环节,需要对所说的每一句话进行仔细地推敲,但是这一点,却又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从课堂教学的效率来说,教师语言的简明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从学生本身的注意力特点来说,简洁的语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通常来说,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总是很短,而且容易被无意注意所左右。

而简明的语言排除了注意对象以外的干扰,给出即时环境的主词,学生一听就明白了,何而不为呢!(来源:六班班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