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3
为
▪ 2.研究方法的指导
▪ (1)帮助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教育过 程中的问题
▪ (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 研究
▪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培养专家型教师, 培养专家型学生
▪ 三、教育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一)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 学的关系
▪ 普通心理学为基础,教育心理学的成果可 以丰富和发展普通心理学
▪ 明确地记录和描述每种设计的实施情况, 说明各个关键要求的实施情况如何,以及 这些设计要素整体上能否达到设计者所期 望的目标。
▪ 2.在实施进程中修改设计
▪ 在试验过程中,教师和研究者可能会发现 教育设计中的某些要素无法奏效,这时, 非常重要的是要分析它为什么无法奏效, 并采取措施进行相应的改进。
▪ 亚里士多德 :邻近律、接近律和对比律
▪ 洛克 :“白板说”,强调头脑就像一块白 板,学习是由外部影响而引发的
▪ 夸美纽斯 :儿童学习能力有年龄差异
▪ 卢梭: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经验而发生的, 应该用推理和探究代替权威性的灌输
▪ 裴斯塔洛齐 :利用儿童的自然兴趣和活动 对他们进行教学
▪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 1.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
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与教的心理活动 及其交互作用的基本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 作用
▪ 1.学习的基本理论:
▪ 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 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 内容性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
▪ 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
▪ 实践性知识:关于课堂情境及与之相关的 知识
▪ (三)对于课堂实践的指导意义 ▪ 1. 理论指导:怎样的学习是高效率的学习 ▪ (1)提供不同于传统知识的科学理论 ▪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控制学生的行
以前)
▪ 标志:桑代克《教育心理学》1903 ▪ 发展为:《教育心理学大纲》 ,1913—1914 ▪ 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学派同时存在
▪ 2.发展时期(20年代到50年代末)
▪ 研究领域广泛,不同理论之间分歧明显, 行为主义独占鳌头
▪ 5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加大
▪ 3.成熟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
▪ 发展心理学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重要基础, 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揭示 各年龄阶段的发展机制。
▪ (二)教育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重在提出教学实践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说明应该如何实现有效的课程和教学。 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则重在揭示教育教学条件下 的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为课程和教学 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
▪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定性研 究”。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 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采用观察、访谈、 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 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 质的研究:
▪ 例:英语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 影响
▪ 研究程序(1)对不同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录音, 然后记录录音(2)对录音进行编码,A1教师的 语速、A2教师母语的使用量;维度B:教师的提 问策略,包括两个子维度:B1教师提问的多与少、 B2教师所提问题的类型(B2.1事实性封闭性问题、 B2.2推理性开放型问题);维度C:教师的纠错 方式,包括三个子维度: C1为教师立即直接纠 错、C2教师间接让学生纠错、C3教师不纠错。
▪ 3.从多个侧面分析评价一项教育设计
▪ ①认知层面;②人际互动层面;③群体层 面;④资源层面;⑤机构或学校层面;⑥ 设计方案层面。
▪ 4.确定因变量
▪ ①气氛变量;如学习者的参与度、合作性、 主动性等
▪ ②学习变量:如知识内容、情感态度、策 略等
▪ ③系统变量:可持续性、可推广性
▪ 5.确定自变量 ▪ ①设计方案的实施情境; ▪ ②学习者特征; ▪ ③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和支持; ▪ ④教师发展; ▪ ⑤费用; ▪ ⑥实施路线。
▪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 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 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 学校教育服务。
▪ 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兴未艾 ▪ 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异军突起
▪ 4.深化拓展时期(80年代以后)
▪ 认知心理学影响深刻 ▪ 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 ▪ 建构主义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4.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生的个 别差异与因材施教问题,以及教师的专业 品质和专业发展
▪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 (一)教育职业的重要科学基础
▪ 人是教育研究的主题,是教育职业发展的 基础。
▪ (二)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发展的意义
▪ 教师的知识体系:(1)content knowledge: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matter to be taught.
▪ ①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②引入了与 西方不同的学习理论,如巴甫洛夫的条件 反射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列昂节夫与加里培林等的学习活动理论等。 ③重视人际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④重视 教育心理研究中的方法论及具体方法问题。
▪ 潘菽主持编写了《教育心理学》(1963)。
▪ 3.80年代之后:教育心理学的恢复和迅速 发展
▪ (1)研究者对人本主义、认知派理论以及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了引进和研究;
▪ (2)在教学心理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并 开展了许多教学改革实验;
▪ (3)对计算机等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教 学进行了研究;
▪ (4)对学习策略、学科教学心理、学习动 机、品德形成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教 师的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 6.报告研究结果 ▪ ①设计的目标与要素; ▪ ②实施环境; ▪ ③对每个实施阶段的描述; ▪ ④发现的结果; ▪ ⑤经验教训。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 一、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 孔子:学而时习,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柏拉图:知识都是生来就有的,这些知识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性的学习而日 臻完善。
▪ ①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 ②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 ③学习有哪些规律和条件?
▪ 2.具体学习心理:
▪ 在基本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家 研究具体侧面或领域的学习心理 。
▪ 如不同领域的学习:知识、道德、社会性 发展等
▪ 3.教学心理
▪ 研究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以促进 学习者的学习。
▪ 布鲁纳: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 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 三、教育心理学在中国 ▪ 1.20世纪上半叶:教育心理学的引入与早
期研究
▪ 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 学》
▪ 注重引入、介绍西方的理论 ▪ 进行了一些模仿性的、发展性的研究
▪ 2.1949至“文化大革命”:教育心理学 的改造、发展与曲折
▪ (3)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 (4)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 (5)教育心理学越来越综合化和跨学科化,
▪ (三)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 教育心理学更关注学习的基本规律及其教 学应用,而教育技术学则侧重于处方性的 研究,即具体说明学习和教学的操作性模 式、方法以及资源工具
▪ 程序教学的基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一、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
▪ 量化研究又称为“定量研究”、“量的研 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 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教育心理学
赵玉芳
阅读书目
▪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4
▪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7
▪ 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 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相关杂志
▪ 1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2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 3 心理发展与教育
▪ 二、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 (一)问卷法 ▪ (二)实验法 ▪ (三)观察法 ▪ (四)访谈法
▪ 三、设计型研究:研究方法的新思路 ▪ (一)何谓设计型研究
▪ 设计型研究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 验和改进基于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得出 的教育设计。源自▪ (二)设计型研究的过程
▪ 1、设计的实施
▪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 (1)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突 出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加工、高级思维和 探究性活动;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社会文 化互动。
▪ (2)在研究领域上日益向纵深发展,一方 面关于认知与学习机制的研究与脑科学研 究结合在了一起,成为基础研究的新方向; 另一方面超越人工化的实验室研究,研究 真实社会文化情境中复杂的认知、学习和 人际互动过程,
▪ (2)pedagogical (教育学的,教学法 的)knowledge: knowledge of how to teach.
▪ (3) pedagogical-content knowledge: knowledge of how to teach, what is specific to what is being ta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