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口径与统计报表的规定为进一步明确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重点,强化统计业务管理,提高统计工作水平,促使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决策提供客观、真实数据,根据《统计法》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2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统计原则(一)人口数字档案唯一性原则确保建立的全员人口数据库人口个案数字档案具有唯一性。
全员人口数据库的入库对象为本省户籍人口和外省籍流动人口。
本省户籍人口全员人口个案数字档案由户籍地人口计生部门(以下简称户籍地)负责建立,现居住地人口计生部门(以下简称现居住地)负责对本省户籍人口个案数字档案进行补充完善和更新。
外省籍流动人口个案数字档案由现居住地负责建立。
确保入库对象的人口数字档案资料不重、不漏。
(二)统计属地唯一性原则确保各类统计对象的统计属地具有唯一性。
本省户籍人口的计划生育情况由户籍地统计上报;外省籍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情况由现居住地统计上报。
现居住地还应统计上报省内流动人口在当地的生育、节育及其它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情况。
(三)统计责任与服务管理责任适当分开的原则坚持统计责任与服务管理责任适当分开的原则。
本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统计则以户籍地为主。
现居住地也要按规定将当地流动人口统计上报。
流入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还要作为常住人口统计上报。
二、统计区域(一)以县(市、区,以下简称县)级行政区域为界作为统计区域。
省内户籍人口在县内流动,视为县内户籍人口的人户分离对象,不作为流动人口。
(二)同一地级以上市的市辖区之间视为同一行政区域。
省内户籍人口在同一地级市辖区跨区居住的仍视为当地户籍人口,不作为流动人口。
(三)东莞市和中山市视同为县级统计区域。
本文所称“本地”均指上述统计区域。
三、统计对象按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的相互对应关系及居住时间将全省统计工作对象区分为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三种类型,具体如下:(一)户籍人口1、指本省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在本地公安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
包括:户口在本地,常住在本地的人。
‚户口在本地,离开户口所在地的人。
ƒ户口待定人员,包括手持户口迁移证、退伍证、转业证、劳改劳教释放证及在任何地方都未办理户籍登记手续而常住本地的人口。
2、全员人口个案数字档案(简称个人卡)由本省户籍地建立;全员人口夫妻数字档案(简称夫妻卡)按下列要求建立:夫妻中女方为本省户籍,由女方户籍地建立;‚夫妻中女方为外省户籍,由本省男方户籍地建立。
(二)流动人口1、根据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县、县级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人员。
但是,下列人员除外: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
2、按流动空间划分的统计类型如下:“省外流动人口”,是指户籍登记地在省外,因工作或生活等原因离开其户籍登记地到本省内居住的人员。
‚“省内跨县(市)流动人口”,是指本省户籍人口因工作或生活等原因跨县(市)居住的人员。
3、按流动时间划分的统计类型如下: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在本地居住一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
4、外省籍流动人口的个人卡由其现居住地建立;外省籍流动人口的夫妻卡由女方现居住地建立。
(三)常住人口1、在本地有长期居住趋势(半年以上)的人口。
包括:常住在本地,户口在本地的人。
‚常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
ƒ户口不在本地,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
④本省户籍人口在同一地级市辖区跨区居住的,视同为现居住地常住人口。
⑤本省婚嫁人口户口未随迁的,女方在男方(或男方在女方)户籍地长期居住,不作为流动人口,视同为现居住地常住人口。
2、常住人口的统计规则如下:户籍地与居住地在同一村(居)委会的,由户籍地统计。
‚本省户籍人口在同一县内跨村(居)委会居住的,由现居住地统计。
ƒ本省户籍人口在同一市辖内跨区居住的,由现居住地统计。
④本省婚嫁人口户口未随迁的,女方在男方(或男方在女方)户籍地长期居住,由现居住地统计。
⑤常住在本地,户籍待定的人,由现居住地统计。
⑥户籍不在本地,在现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由现居住地统计。
⑦离开户籍地所在县半年以上的户籍人口,户籍地不作常住人口统计。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军人以及其它保密单位内的有关人员不作为以上三类人员统计。
四、统计年度和统计要求(一)统计年度1、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报表按自然年度统计,即每年1月1日0时至本年12月31日24时为一个统计年度。
其中半年报表统计时限为每年1月1日0时至本年6月30日24时;月报表统计时限为统计年度内每一个自然月。
2、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一报表为跨年度统计,具体为上年10月1日0时至本年9月30日24时为一个统计年度。
其中半年报表统计时限为上年10月1日0时至本年3月31日24时。
(二)统计要求1、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每月初采集汇总本辖区内育龄妇女的婚嫁、怀孕、生育、节育等和人口及户籍变动情况,及时填写月信息变更报告单,有条件的同时录入全员人口信息系统,没有条件的须在每月3日前上报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录入,本级不出报表。
2、乡镇(街道),负责审核下级上报的个案信息。
信息系统生成的年度统计报表于次年1月5日前上报县级人口计生局。
3、县级,每年的5月15日和11月15日前将当年度国统表上报国家人口计生委Padis系统;于每年的1月7日将系统生成的年度统计报表上报市级人口计生局。
4、地级以上市,年度统计报表于次年1月10日前上报省人口计生委。
五、统计报表(一)报表类型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报表分为ABC三大类,A类按户籍人口口径统计,B类按流动人口口径统计,C类按常住人口口径统计,并在表名处标注A、B、C类型。
每类报表只须上报全年报表,月报表及半年报表各地自行保管。
国统表1、2按常住人口统计,须上报半年报及全年报表。
1、A类报表细分为A1表和A2表,A1表统计全部户籍人口,A2表统计户籍在本地,但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
2、B类报表细分为B1表和B2表,B1表统计流入居住一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B2统计流入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二)报表格式1、月报表201×年1月至201×年×月人口和计划生育情况统计表(省计育统1表)。
2、(半)全年报表201×年1月至201×年(6)12月人口自然变动及女性初婚情况统计表(省计育统2表)。
‚201×年1月至201×年(6)12月已婚育龄夫妇节育情况统计表(省计育统3表)。
ƒ201×年1月至201×年(6)12月分孩次落实节育措施情况统计表(省计育统4表)。
3、国统表国统表分半年报及全年报,由县级直报国家Padis平台,具体如下:201×年度人口与出生情况(国人口统1表)。
‚201×年度节育情况(国人口统2表)。
六、填报单位及数据来源(一)起始填报单位为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县级及以上人口计生局逐级汇总、上报,直至国家人口计生委。
(二)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填报的数据来源于其所管辖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和有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日常服务管理工作中获取的人口相关信息;或相关部门共享信息。
(三)县级以上人口计生局所填报表的数据,来源于下一级人口计生局(办)上报的报表数据。
(四)上报国家人口计生委报表数据包括省级汇总数据、分市数据、分县数据。
七、统计指标(一)出生人数,统计期内所有统计对象所生育的活产婴儿的总数。
出生胎儿只要脱离母体时有过呼吸、心脏跳动、脐带搏动或随意肌收缩等任何一种生命现象的均列入出生人数统计。
1、户籍人口统计如下:已入户的由户籍地统计。
‚未入户的由女方(随母)统计。
ƒ对于原未入户而之后入户的以及户籍发生迁移的,由入户或迁入地在下月改由现户籍地统计上报。
其中:(1)国统表的统计:跨统计年度发生变动(即9月份才发生变动)的不再改报。
(2)省年度报表的统计:跨统计年度发生变动(即12月份才发生变动)的不再改报。
④本年度发现的确属往年出生漏报(含收养、抱养、送养及前配偶子女),由户籍地计入当年出生并统计上报。
2、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出生统计上报后本年度内将不再改由其它地方统计上报。
其往年出生漏报直接录入全员人口信息系统,不作为当年出生统计。
(二)出生孩次,指婴儿出生时在其家庭所有现存孩子(含收养、抱养、送养及前配偶的子女)中依年龄大小的排列顺序。
具体如下:1、第一胎为双胞胎的,统计一孩、二孩各一人,其它胎次依次类推。
2、对户籍人口往年出生漏报、错报且在本统计年度发现的,录入信息系统时按实际的孩次录入,但统计时按已报孩子数累加孩次补报。
3、再婚夫妇生育子女的孩次,与男方和女方再婚前所生育子女数合并计算。
4、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生育、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生育的子女,与男方和女方家庭现存子女数合计计算,若男方无法查证的,按女方家庭现存子女数统计。
5、收养子女的孩次与收养人家庭现存子女数合计计算。
6、已经上报的子女死亡的,其孩次随之取消,后面的孩次依次前移。
(三)政策内外出生1、办理合法结婚登记手续的夫妻,生育的第一胎子女统计为政策内出生。
未办理合法结婚登记手续生育第一胎子女,在六十日内仍未补办结婚登记的,统计为政策外出生。
2、符合《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关可再生育一胎子女的政策规定,并经当地人口计生部门批准而生育的子女,统计为政策内出生。
不符合再生育条件,或者虽然符合再生育条件,但未经批准怀孕,生育时仍未补办审批手续的,其子女统计为政策外出生。
3、按规定办理了合法收养手续收养的小孩,作政策内统计,否则作政策外统计。
4、外省籍流动人口生育子女的政策属性按其户籍所在地省(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的生育政策确定。
(四)死亡人数,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生命的人数之和。
(五)女性初婚人数,指女性初次登记结婚的人数,由女方户籍地统计。
女性初婚人数包括早婚(指早于20周岁)及晚婚(指晚于23周岁)。
(六)已婚育龄妇女人数,指已婚且年龄在15至49周岁的妇女人数之和,含离婚、丧偶、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生育(含收养等)的妇女。
(七)本期计划生育手术,指统计期内所有统计对象施行各种计划生育手术的例数(往年手术漏报录入系统但不再统计)。
1、男结扎,指输精管结扎及粘(栓)堵手术。
2、女结扎,指输卵管结扎及粘(栓)堵手术,其中全宫切除和双侧卵巢切除统计为女结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