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中师范大学]华师20年9月课程考试《德育论》作业考核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华师20年9月课程考试《德育论》作业考核试题

【奥鹏】[华中师范大学]华师20年9月课程考试《德育论》作业考核试题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是()
A、主观-发展性
B、主体-发展性
C、客体-发展性
D、主题-发展性
正确答案:B
第2题,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这是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以哪一种理论为指导提出来的。

()
A、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B、活动——动机理论
C、最近发展区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A
第3题,德育能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
B、政治功能
C、经济功能
D、自然性功能
正确答案:C
第4题,()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教育理论,它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基石”。

A、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
B、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C、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
D、理论学习道德教育理论
正确答案:A
第5题,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设计体现了()
A、注重个体德性的发展
B、注重多样性
C、注重实践性
D、注重理论性
正确答案:A
第6题,人类的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所以在各种科学研究中都应该遵循的研究程序是()
A、实践(实验)—理论—实践(检验)—新理论
B、实践(检验)—理论—实践(实验)—新理论
C、实践(实验)—理论—实践(检验)
D、理论—实践(实验)—新理论—实践(检验)
正确答案:A
第7题,德育过程的实质是()
A、将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C、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是一种思想、政治、道德的社会传递和社会继承过程
正确答案:D
第8题,以下哪种当代德育模式认为提倡和加强价值观教育是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A、价值观导向模式
B、情感体验模式
C、行为践履模式
D、心理辅导模式
正确答案:A
第9题,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
正确答案:D
第10题,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作为人格的象征、社会道德的代表,是人格的最后形式而且是最文明部分的是()。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无我
正确答案:C
第11题,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区别表现在()。

A、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动性较强,而道德教育内容则比较稳定
B、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
C、在政治教育中,具有政治权力优势地位者(如国家、政党、政治集团的领导人)就是教育者;而在道德教育中,只有道德上合格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者
D、政治教育中有不平等,甚至欺骗、蒙蔽等特征,可以是不道德的或非道德的;而道德教育则以道德上人格平等为特征,不允许以不道德的手段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正确答案:A,B,C,D
第12题,现代德育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A、计划性
B、民主性
C、开放性
D、科学性
正确答案:B,C,D
第13题,学校德育功利化的运行模式是一种客体化模式,是因为()。

A、从德育目的上看,学校德育功利化以学生“听话”、“服从”为最高目标
B、从德育过程上看,学校德育功利化是唯理性的
C、从德育课程上看,学校德育功利化的课程为单一的认知性课程
D、从德育方法上看,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在本质上是灌输和强制的
正确答案:A,B,C,D
第14题,柯尔伯格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指出,儿童这一道德发展的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A、发展的阶段是有一定顺序的
B、道德的发展源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源于主体和社会道德情景的相互作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个体道德的发展水平可有不同
C、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
D、逻辑思维的阶段和道德推理的阶段是平行的
正确答案:A,B,C,D
第15题,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特征是()
A、教育内容系统性
B、重视通过活动交往来获得相应的价值观念
C、养成行为习惯
D、陶冶情操
正确答案:B,C
第16题,德育的文化功能,是指德育对精神文化的()。

A、传递
B、保存
C、改造
D、创新
正确答案:A,B,C,D
第17题,人的价值包括()
A、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B、尊重真理
C、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
D、热爱知识
正确答案:A,C
第18题,各国德育内容的发展共同趋势体现在()。

A、对“全球伦理”的确认
B、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
C、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
D、注重国情和国策教育,注重劳动教育和公民教育
正确答案:A,B,C,D
第19题,杜威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教师的工作应以促进儿童的生长为中心
B、“教师是一名向导和指导者”
C、“教师是领导者”
D、教师还是一位学习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正确答案:A,B,C,D
第20题,灌输的弊端表现在()。

A、灌输教育存在着道德立场上的错误
B、灌输教育蔑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C、灌输教育存在着方法上的弊端
D、灌输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主体性道德人格
正确答案:A,B,C
第21题,灌输教育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其本身就是道德的。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第22题,在学校生活中,“惩罚”归根结底是一个伦理概念,它暗含对某种行为方式的否定,认定某种行为方式是不合乎道德的。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第23题,相对于贯穿一切时代的德育过程,现代德育过程具有特殊性。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第24题,原始的集体主义、平等、民主等道德原则局限于一定的氏族、部落之中。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第25题,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第26题,东方国家采取间接道德教育模式的较多,德育内容是间接呈示的;而西方国家采取直接德育模式的较多,强调德育内容呈示的隐蔽性。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第27题,德育的目的在于育德,这是德育区别于智育、体育、美育的主要标志。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第28题,研究证明,社会环境和教育虽不能改变儿童个体道德的发展的顺序,却可以加速或延缓这种发展。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第29题,德育对象是德育过程中所有因素作用的焦点。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第30题,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可能无意中由于良好的品德言行对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就称这一个社会成员为教育者,或为品德良好的(或高尚的)人。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第31题,自我教育法,就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第32题,德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德育有其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从多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发展阶段的成果,包括德育思想、内容、原则、方法等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第33题,柯尔伯格认为教师必须既是一个“道德哲学家”,又是一个“道德心理学家”。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第34题,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第35题,德育评价是整个德育过程必不可少的反馈阶段。

德育评价的核心是品德评价,但并不仅仅是品德评价。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第36题,道德只存在于阶级社会,它必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第37题,道德的本质就是人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

它是物质功利对精神道义的超越,是可能对现实的超越。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第38题,《论语》最早提出了进行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包括三纲领和八条目。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第39题,惩罚是对学生不良品德作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和改正的方法。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第40题,政治觉悟的提高,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道德的发展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它们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