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
被间日疟原虫寄生红细胞变化: 除环状体外,其余各期红细胞均胀大,颜色变淡,出现较多鲜红色细小 薛氏小点。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1.小滋养体(环状体,ring form)
Ø核一个,深红色偏于一侧; Ø细胞质淡蓝色,细环状, 中间为空泡,红宝石戒指状; Ø虫体直径为红细胞1/3; Ø一个红细胞内只有一个环状体, 被寄生的红细胞无改变。
(二)恶性疟原虫形态
3.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胞质 蓝而略带红色; ➢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 央; ➢疟色素分布核周围。
(二)恶性疟原虫形态
二、生活史
• 以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为例介绍。 • 生活史需人和按蚊两个宿主。
肝细胞:裂体增殖 人
红细胞:裂体增殖 按蚊: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1.在人体内发育
Ⅱ 疟疾的探索
1880年法国医生L averan在恶性疟病 人血液中发现疟疾病 原体即疟原虫,并据 此获1907年诺贝尔 奖。
Ⅱ 疟疾的探索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简历
•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曾任驻阿尔及利 亚的法军军医,后在巴黎Val de Grace医院任军事卫 生学教授,1896年退役,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院继续 从事他的研究。1880年11月6日,在他任阿尔及利亚 君士坦丁陆军医院少校军医时,检查一名重症间歇热 病青年士兵的血涂片,他用显微镜观察到红细胞边缘 有含色素颗粒、呈圆形或新月形的小体;并有一些活 动的丝状体干扰其它细胞。他立刻想到这些丝状体和 圆形小体可能即是疾病的病原体。他是用放大约400 倍的干镜头显微镜,所看到的是在盖玻片下未染色的 新鲜血液内的虫体。
寄生在人的肝细胞和红细胞内。 人体内发育可分为: 红细胞外期(红外期):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无性生殖)。
红细胞内期(红内期):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无性生殖)。 配子体形成期:在红细胞内配子生殖开始阶段(有性生殖)。
1.1 在人肝细胞内(红细胞外期):裂体增殖
子孢子 按蚊叮刺吸血
经皮、血中30分
(按蚊唾液腺)
Ⅱ 疟疾的探索
1897年英国人Ross 阐明疟原虫在按蚊体内 生活周期及通过蚊叮咬 传播,也因此获1902 年诺贝尔奖。
Ⅱ 疟疾的探索
Ronald Ross简历
• 罗斯出生在印度,他看到很多人患疟疾病,当时印度 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疟疾,经验与背景引起罗斯关 心疟疾。罗斯的兴趣主要是采取措施,预防世界各国 的疟疾流行,他进行了广泛调查,并提出方案,包括 在非洲的苏伊士运河地区,希腊,毛里求斯,塞浦路 斯等。他组织对印度和锡兰种植业开展预防疟疾运动。 当时有人认为造成疟疾是呼吸了沼泽地的不良空气, 罗斯十分怀疑。罗斯发现疟疾似乎与蚊子多有关,蚊 子在水中繁殖,他开始注意蚊子繁殖地与疟疾关系。 罗纳德·罗斯证实了当时最大的流行病之一——疟疾是 由蚊传播的,为成功地防治疟疾奠定了基础,为从事 疟疾的研究倾注了毕生心血,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恶性疟原虫形态
1.环状体
➢核1~2个,红色; ➢环纤细,直径约红细胞1/5; ➢一个红细胞内可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原虫寄生,虫体常位于
红细胞边缘。
(二)恶性疟原虫形态
(二)恶性疟原虫形态
2.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胞质 蓝色; ➢核致密,深红色,位于中 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布核周 围。
1.2 在人红细胞内的发育:
大滋养体
裂殖子 侵入红细胞 环状体 48小时
裂殖体 红细胞内期
新红细胞 吞噬细胞吞噬
裂殖子
几代裂体增殖后 侵入新红细胞
雌、雄配子体
配子体形成 (有性生殖开始)
红细胞内期小结:
➢配子体如不被按蚊吸入,在人体内经30~60天即变 性被清除。
➢裂殖子侵入红细胞过程:
a.裂殖子通过特异部位识别和附着于红细胞膜表 面受体。 b.红细胞膜在环绕裂殖子处凹入形成纳虫空泡。 c.裂殖子入侵完成后纳虫空泡密封。
检查时取外周血涂成薄血膜,染色后细胞核呈红色,细胞质呈 蓝色,疟色素(代谢产物)不着色呈原来棕黄色。
珠蛋白
氨基酸
合成虫体蛋白
血红蛋白分解
血红素
疟色素
制成薄血膜片后用姬姆萨或瑞氏染液染 色,镜检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薄血膜中间日疟原虫各期形态:
小滋养体(环状体) 大滋养体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疟疾一次典型发作包括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三个连续 阶段。
Ø当经过几代红内期裂体增殖后血中原虫密度达到发 热阈值时才会出现: 间日疟原虫为10~500个/µl血, 恶性疟原虫为500~1300个/µl血。
Ø疟疾发作周期性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Ø发作周期: 间日疟原虫与卵形疟原虫为48小时 隔日发作
目前,仍有15个省、市、自治区近3亿人 受到威胁。
Ⅱ 疟疾的探索
疟疾是古老的疾病,四千多年前甲骨文中已有 “疟”字,3000多年殷商时代已有疟疾流行记载。 古代医书如《皇帝内经》曾对疟疾症状作了详尽论 述。 古代认为疟疾是由于感染山峦毒气而引起,称之为 “瘴气”。
国外有些人也认为疟疾是由恶浊空气引起,如 意大利人称mal aria。
复发
6M
1.潜伏期
指疟原虫侵入人体到疟疾发作的时期,包括疟原虫 红外期发育时间和红内期经几代裂体增殖使原虫达 到一定数量引起疟疾发作。
➢ 间日疟短潜伏期株为11~25天, 长潜伏期株为6~12个月或更长。
➢ 恶性疟潜伏期为7~27天。
2.疟疾发作:
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破坏红细胞,裂殖子、原虫代谢 产物、红细胞碎片散入血流,刺激巨噬细胞产生内源性热 原质,与剩余原虫代谢产物一起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枢,引起周期性寒热发作的症状。
速发型子孢子
裂体增殖 迟发型子孢子
休眠6~12月
初发 裂殖体 复发
肝细胞破裂
裂殖子 (成千上万)
巨噬细胞吞噬 侵入红细胞
红外期裂殖体
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子孢子有两种类型:
速发型子孢子和迟发型子孢子。 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速发型子孢子继续发育完成红外期 裂体增殖,而迟发型子孢子经过休眠期(数月至年余)后, 才发育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 经休眠期的子孢子称休眠子。 迟发型子孢子与疟疾的复发有关 。 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休眠子。
1935年 2万人(死亡/害怕/迁逃)
1950年 1000人
“要往思茅走,先把棺材买到手 想去芒市坝,先把家中老婆嫁”
解放后,协作防治,思茅市,1996年以来,疟疾发病率控制在
0.05%↓国家重点旅游点之一。
Ⅰ疟疾的流行
Ø解放军进军西南时,有的连队因疟疾减员80~90%. Ø修建滇缅铁路时,有的路段因疟疾暴发, 50%民工死亡.
疟原虫
(Plasmodium)
Ⅰ疟疾的流行
Ø疟疾是世界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 生虫病之一,对人类危害极大。
Ø分布在102个国家和地区,热带、亚 热带为主。
年发病人数 3-5亿/年 年死亡人数 约100万/年
Ⅰ疟疾的流行
解放前,南方(云南、海南、贵州等) 山区疟疾发病人数 在90%↑。 1918年 4万人 1925年 10万人(人丁兴旺/成倍增加)
5.雌配子体:
➢圆形,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核小而致密,深红色,多 位于虫体一侧; ➢胞质蓝色; ➢疟色素分散。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雌配子体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6.雄配子体:
➢圆形,核大而疏松,淡红 色,多位于虫体中央; ➢胞质蓝而略带红色; ➢疟色素分散。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红细胞变化同大滋养体期。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成熟裂殖体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成熟裂殖体最终会胀破 红细胞,裂殖子散出,继 续侵入新的红细胞。
p经数代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进入新的红细 胞后不再进行裂体增殖,核增大不再分裂,胞质增多而 无伪足,发育为雌雄配子体,进入有性生殖阶段。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疟原虫对红细胞有选择性寄生:
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网织红细胞, 三日疟原虫:较衰老红细胞, 恶性疟原虫:各发育时期的红细胞。
2.蚊体内发育: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配子生殖
蚊胃 雌配子
雄配子
合子
动合子
穿过胃壁 胃基底膜下卵囊孢子增殖子孢子
蚊唾液腺内
最适条件下疟原虫在按蚊体内发育成熟所需时间: 间日疟原虫:9~10天; 恶性疟原虫:10~12天。
Ø核开始分裂,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Ø胞质增多,虫体变圆,胞质内空泡 消失,疟色素开始集中; Ø红细胞变化同大滋养体期。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未成熟裂殖体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未成熟裂殖体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4.成熟裂殖体
➢核经反复分裂为12~24个,最后胞 质随之分裂。每个核周围都有胞质包 裹,成为许多椭圆形裂殖子; ➢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疟色素集 中成堆常位于中央;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环状体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2.大滋养体
Ø核变大,胞质增多,形态不规则。 Ø虫体内出现散在细小杆状棕黄色烟丝 状疟色素。 Ø被寄生红细胞胀大,色淡,出现红色 细小薛氏小点。
薛氏小点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大滋养体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大滋养体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3.未成熟裂殖体
Ⅲ 疟原虫概述
疟原虫生活史复杂,既有有性生殖又有无性生 殖,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
➢疟原虫寄生在人的红细胞和肝细胞内。 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称疟疾(malaria),俗称“打摆子”, “冷热病”。表现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并有贫血、脾肿 大等症状。
➢疟原虫由按蚊叮咬吸血传播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