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免疫学应用
1. T细胞功能测定:
(1) 细胞增殖(转化)试验: 可分为非特异性丝裂原和特异性抗原两类。 * 丝裂原主要有PHA、Con A和PWM; * 抗原刺激物有破伤风类毒素、 PPD和白色 念珠菌等;
淋 巴 细 胞 增 殖 实 验
(2) 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CTL
2. B细胞功能判定
(1) B细胞增殖(转化)试验 (2) 溶血空斑形成试验
体或抗原连接后并不改变抗原抗体的免疫特性, 具有灵敏度高、快速、可定性、定量、定位等优
点。
1.酶免疫技术(enzyme
immunoassay, EIA)
此法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催化作用 的高效性相结合,借助酶作用于底物的显色反应 判定结果。应用酶标测定仪测定光密度( OD )值
可反映抗原含量,灵敏度达 ng/ml 甚至 pg/ml 水平。
缺点:稳定性差,不易保存,存在回复突变的危险
如卡介苗,牛痘,麻疹等
死疫苗与活疫苗的区别
区别要点 制剂 接种剂量及次数 死疫苗 死病原体、强毒株 量大,2-3次 活疫苗 活病原体、弱毒株 或无毒株 量小,多为1次
安全性
免疫效果 稳定性 常用疫苗
好
较差,6月-2年 稳定、易保存,有效 期约1年
差,毒力回复危险
2.双向免疫扩散
3.对流免疫电泳
单向免疫扩散(single immunodiffusion)
双向免疫扩散(double immunodiffusion)
单扩与双 扩原理
(三)免疫标记技术
用荧光素、酶、放射性核素或化学发光物质等标
记抗体或抗原,进行抗原 -抗体反应的检测,是目
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免疫学检测技术。标记物与抗
能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对过低的免疫应答起促进作用
;对过高的免疫应答起抑制作用。 1、左旋咪唑 2、卡介苗 3、多糖类物质
免疫抑制剂:
是一类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或非生物制剂。
1、肾上腺皮质激素
2、环磷酰胺 3、环孢霉素A 4、FK-506(他克莫司胶囊) 5、抗人T细胞抗体
6、抗细胞因子抗体
第三节 免疫学诊断
常见的标记物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
磷酸酶(AP)
常用的方法如下: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2)免疫细胞或组织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
or immunohistochemistry,ICC or IHC)
4、湿疹及其他严重皮肤病
我国推荐的儿童免疫程序 年 龄 出生时 1 个月 2 个月 3 个月 4 个月 5 个月 6 个月 8 个月 1. 5~ 2 岁 4 岁 7 岁 12岁 疫 苗 卡介苗, 乙肝疫苗 1 乙肝疫苗 2 三价脊髓灰质炎疫苗 1 三价脊髓灰质炎疫苗 2 ,百白破 1 三价脊髓灰质炎疫苗 3 ,百白破 2 百白破 3 乙肝疫苗 3 麻疹疫苗 百白破 4 三价脊髓灰质炎疫苗 4 卡介苗,麻疹疫苗, 白喉破伤风二联疫苗 卡介苗(农村)
称免疫学预防。
免疫学预防在传染病的控制方面贡献巨 大,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有效控制应归 功于疫苗的广泛接种。
生物制品
指免疫学预防、治疗和诊断用的生物制剂,由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人和动物的免疫血清/细胞 制备而成。 根据输入的物质不同,人工免疫分为: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
人工主动免疫的接种物
疫苗(Vaccine):细菌,病毒,螺旋体,立
克次体和类毒素等抗原性生物制品统称为疫
苗。 理想疫苗的标准:安全;有效;实用
分 类:
1、死疫苗(death vaccine):选用免疫原性强的微 生物标准株经大量培养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
杀死或灭活而制成的预防制剂。如霍乱、伤寒、百
利用免疫学检验方法辅助诊断疾病或对机体免疫 状态进行评估。
一、抗原抗体基本检测方法
根据抗原的性质、结合反应的现象、参与反应的 成分等因素分类:
(一)凝集反应
(二)沉淀反应
(三)免疫标记技术
(一)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细菌或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现象,称
为凝集反应。 1.直接凝集反应:细菌或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直接 反应,可出现细菌或红细胞凝集现象。 2.间接凝集反应:检测针对可溶性Ag的Ab 3.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用于检测特异性抗体。用已知抗原包被固相,加入
待检血清标本,再加酶标记的二抗,加底物观察显 色反应。
间接法图示
2.荧光免疫技术(immunofluorescence,IF)
此法乃用荧光素与抗体连接成荧光抗体,再
与待检标本中抗原反应,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抗原-抗体复合物散发荧光,借此对抗原进行定性 或定位。
日咳、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疫苗。
优点: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易制备,安全,易保存 缺点:不能繁殖,需多次注射,免疫效果差,注射局部 和全身反应明显
2、减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 Vaccine):经过长
期人工传代使病原微生物发生毒力变异而得到的减
毒株或无毒株。
优点:一次接种即可获得长久免疫力,类似自然状态 下的轻型或隐性感染。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 ELISA
是酶免疫测定中应用最广的技术,用于测定可溶 性抗原或抗体。
优点: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稳定性强,可自动 化检测,从而被广泛用于检测多种病原体抗原或 抗体、血液及其他体液中微量蛋白成分、细胞因 子等。
ELISA分类
双抗体夹心法:
用于检测特异性抗原。该试验所用的包被抗体与酶 标抗体应分别针对不同抗原决定基,或其中之一用 多克隆抗体,且相互间应无交叉反应。 间接法:
人工主动免疫 输入的物质 免疫力产生快慢 免疫力维持时间 抗原(疫苗、类毒 素等) 较慢,约1~4周 较长,约半年~数年 人工被动免疫 抗体、活化的淋巴 细胞、细胞因子等 快,立即发挥作用 较短,2~3周 传染性疾病的治疗 或紧急预防
主要用途
预防传染性疾病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百白破:百日咳杆菌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4、新型疫苗
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纯化/提纯
合成疫苗: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抗原肽→载体、佐剂
基因工程疫苗:DNA重组技术
人工被动免疫的接种物
1、抗毒素(antitoxin)
是用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大型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 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主要用于某些外毒素所致疾病的
各种凝集反应示意图
(二)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血清蛋白、外毒素、细菌滤液等)与
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出现肉眼可见
的沉淀物的现象称为沉淀反应。 该反应多用半固体琼脂凝胶作为介质进行琼脂扩散 或免疫扩散,即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中扩散,
在比例合适处相遇即形成可见的白色沉淀。
(二)沉淀反应
1.单向免疫扩散
荧光免疫技术图示
3.放射免疫测定法(radioimmunoassay,
RIA)
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或抗体进行免疫学检
测。该法兼有放射性核素的高灵敏度和抗原-抗体
反应的特异性,检测灵敏度达 pg 水平。常用于标
记的放射性核素为 125I 和 131I ,分为液相和固相两 种方法。
该法常用于测定微量物质,如胰岛素、生长
激素、甲状腺素、孕酮等激素,吗啡、地高辛、
IgE等。
4.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将发光物质(如吖啶酯、鲁米诺等)标记抗 原或抗体,发光物质在反应剂(如过氧化阴离子
)激发下发射光子,通过自动发光分析仪测定光
子产量,可反映待检样品中抗体或抗原含量。 该法灵敏度高,常用于检测血清超微量活性 物质(甲状腺素等激素)。
较好,3-5年 不稳定,难保存, 4℃冰箱保存数周
霍乱、伤寒、百日咳、 卡介苗、腮腺炎、 流脑、狂犬病、甲肝 麻疹、脊髓灰质炎、 及乙肝等疫苗 风疹及水痘等疫苗
3、类毒素(Toxid):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 理,使其毒性减弱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类毒素注入机
体后可诱导产生抗毒素,从而中和外毒素的毒性。
第二节 免疫学治疗
针对机体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人为地增强或 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 1、免疫增强疗法 主要用于治疗感染、肿瘤、 免疫缺陷等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 2、免疫抑制疗法 主要用于治疗超敏反应、自 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炎症等。
免疫增强剂:免疫调节剂
指能增强、促进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或非生 物制剂。 特点:对机体正常免疫功能无影响,对异常免疫功
荧光免疫技术分类
(1)直接荧光法:荧光素直接标记抗体,对标本进 行检测。该法优点是特异性高,缺点是检查任一
抗原均须制备相应荧光抗体。
(2)间接荧光法:用一抗与标本中抗原结合,再用
荧光素标记的二抗进行检测。该法优点是敏感度
比直接法高,制备一种荧光素标记的二抗即可用
于多种抗原的检测,但非特异性反应亦增强。
熟悉死疫苗与活疫苗的特点及应用; 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常用类型及免
疫学治疗。
前
言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包括两个方面:
(1)应用免疫学理论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规
律;
(2)应用免疫学的原理预防、治疗、诊断疾病。
本章主要介绍免疫学在疾病的预防、治疗、诊断方
面的应用。
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
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式包括:
治疗和紧急预防。使用时注意超敏反应,用前做皮试。
2、人免疫球蛋白:胎盘球蛋白和血浆丙种球蛋白
分别由健康产妇胎盘血和正常人血浆中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