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包装系统设计

包装系统设计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初衷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产品设计的成败。以上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观,一个是"物一物"一个则是"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FOLD”沙发不俗的外观可以容纳更多的使用者,满足更多种坐姿,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产品的系统化特征
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各类产品都能通过工业化手段,以机械化分工作业的可互换式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和制造,每一件产品都是一个系统化过程的具体体现。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融汇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而这种依存和制约的关系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人文的变化等将会更加明显,产品的系统化特征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个的方法-----------设计师之间以及产品之间不存在交流及
共通。
集的方法-----------注重协同、合作、交流,通过缜密的计
划寻找共同之处,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产品系统三因素:
1要素。产品系统:产品实体,关联事物
产品实体:部件,元件,构件。关联事物:功能,形态,色彩,美学
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指本来就存在的由自然组成的系统)、人工系统(指经过人的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创造而出现或组成的系统);
按学科领域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
按范围划分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
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
按状态划分有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近平衡系统、远平衡系统等等。
第2章产品系统设计概述
1937年,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系统的分类:
①自然系统②人工系统a.人造系统b.社会系统c.科学理论系统
2.1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可以理解为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也可以理解为是由具有有机关系的若干事物为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而构成的集合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所体现出的“个体——个体”和“个体——整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就可以视为一个系统。
3.最优化。就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组合以取得最好的功能效果,即要选择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最优化是系统论设计思
想和方法的终极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在实际条件的限制下,为系统确定最优目标,并且运用一定的数学分析方法去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案。
第3章产品系统设计要素解析
产品实质上是功能的载体,用户实际购买的是产品的功能。
2并行模式不排斥其他模式。
2.6产品系统的属性
系统设计的思想,其核心是把设计对象以及有关的设计问题,如设计程序和管理、设计信息资料的分类整理、设计目标的拟定、人机一环境一系统的功能分配与动作协调规划等视为系统,然后用系统论和系统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所谓系统的方法,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于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对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五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查对象,以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产品系列化的构成形式A、品牌系列B、成套系列C、单元系列
产品系列化的实际意义A、商业意义B、生产意义刚性生产方式柔性生产方式
产品商品化:没有进行流通、产生交易的产品不能称之为商品,产品只有在流通过程中才能产生价值并实现其使用价值。产品的使用价值在用户的使用中得以体现,用户的使用形成了第一手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是产品进行再设计和再生产的依据。由此可见,市场对于产品的作用无处不在,所以产品必须进入市场进行流通,转化为商品,这体现了产品商品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产品的设计生产涉及不同的系统,最主要的是生产和销售系统,假如这两个系统相分离,将严重制约产品设计与生产的良性发展。
1、绪论
2、产品系统设计概述
3、产品系统设计要素解析
4、产品系统设计方法
5、创新设计方法
6、当今产品系统设计的发展方向
产品与产品系统
1、产品即劳动产品的简称,主要是指人们有目的的生产劳动所创造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
2、按其用途划分,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产品的品种、性能、质量等也会不同,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
学习产品系统设计的目的:将产品系统构成中的技术构成要素、人因构成要素、材质构成要素、结构构成要素、机能构成要素、界面构成要素融合在一件或一类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中。
学习产品系统设计的任务:利用产品系统及时的将经济、社会、人性、技术、民俗、哲学、文化等社会因素转化为产品系统表达因素,通过产品这一特殊的载体来调节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产品发展方向趋向信息化: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买方在商品的交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买
方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在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的今天,消费者更看重产品内在的附加值。而消费者个性需求的不断提升,直接的结果便是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
a.多功能化b.复合化c.轻薄短小化d.智能化e.精神化
形态本身就是符号系统
形态与识别(这是什么);形态与操作(怎么使用);形态与使用(给使用者留有余地);形态与环境(与所处环境相适应);形态与记忆(形态的亲和力)
形态的表现
在工业设计发展过程中,形态始终是中心话题。
回收者:分解、分类、堆集、运输、防止污染
4、形态要素
形态的概念
形态:一般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c抽象形态
抽象是指抽取并掌握事物及其表象的最基础、最本质的组成部分或性质的一种理性活动。
现实抽象再现:概念形态直观化
形态的意义:形态是产品与功能的中介
产品语义学
研究人造物体形态在使用环境中的象征特性,即在产品形态设计时运用隐喻、暗示及相似性的手法来表达产品的意义。
1.5产品功能设计:具体实现功能目标的设计过程就是功能设计
功能设计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构成形式、结构原理
2、结构要素
产品结构是产品功能的承担者,决定产品功能的实现。
2.1产品结构的多重含义
外部结构
核心结构:核心结构往往是“暗箱"结构
系统结构: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结构
a.分体结构b.系列结构c.网络结构
工业革命以来,各种各样产品的陆续出现逐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很难想象,现代人离开产品将如何生存和发展。出行要有代步工具,吃饭要有餐具和各种食品,穿衣要适应季节、跟随潮流、满足个性。所以,人类要确保持续发展,必须认真研究人与产品、产品与产品系统之间的联系。
产品可以满足人类不同的需求,产品设计是一个过程系统,并从属更大的系统
空间结构:所谓空间结构是指产品在空间上的构成关系,也是产品与周围环绕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产品结构设计要点:a.自由表现与结构制约的关系b.外部结构与核心结构的关系c.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3、人因要素
人因要素包含多层次的含义,不同的设计对象在设计中要考虑不同的人因要素
生产者
营销者
使用者:人机工程学的有效应用是关键
产品生态化:reduce,recycle,reuse
绿色产品的基本特征A.立足于产品和产品的部分可重复使用B.立足于产品和产品的部分可回收翻新多次利用C.产品在使用寿命完结时可安全的进行处理
产品生态化: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是人口、环境、资源问题。人类要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就要促进入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的理念就基于此。产品进入生产环节后就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而70%-80%的产品性能在设计方案形成之初就能确定,所以,对于设计师来说,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未来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和使用寿命等因素。
即客体(要素)、联系(结构)、产出(功能)系统模式
特点:对超常或意外的因素易于控制,对设计过程及结果有预见性,适用于关系单纯而明确的产品设计过程。
投入转换产出(o-R-o模式)
串行模式特点:要素之间具有相关性和依次产生制约性。
并行模式特点:避免了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制约,减少重复和变更,降低成本。
注忘: 1.并行模式不是设计活动的并行,而是相互协作的过程。
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
1.整体性。系统是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整体性是系统论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即把事物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各种对象、事件、过程等都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系统的各层子系统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和目标,它们彼此分工协作,才能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目标。
产品的系统化特征:产品信息化,产品系列化,产品商品化,产品生态化。
产品信息化包括产品制造、发展方向、开发设计的信息化。
产品制造的信息化:工业化是产品制造的基本特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要素成为制约现代制造业的主要因素。信息化使产品生产由工业化向知识化方向转变,使过去产品制造中的生产劳动转变为知识劳动。
1.3功能系统图
功能系统因是产品结构系统的功能抽象表现。
显示设计的出发点体现产品在设计上反映需求功能要求的方式
运载:a.箱体(操作空间、乘坐空间、置物空间)
b.运动系统(动力、传动、制动)
1..4功能整理
使用功能
基本功能
吹风纳凉
附属功能
时钟、照明、遥控
心理功能
豪华、高端、趣味、愉悦
象征功能
地位、阶层、收入、品味
此外还有大系统与小系统、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的相对区别。
个-----------元素
集-----------系统
要素一致、协调,系统才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一个产品既可以是一个系统,也可以是一个元素。
产品系统包括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种,外部系统是指产品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内部系统是指产品要素与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相辅相承,统一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
1.1功能定义
将对象产品和零部件或构成要素的效用加以区分和限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