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试题四及答案

测试题四及答案

第三讲图片图表型、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题型综述对图片图表型、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解答时要注意“四要、四不要”:一要认真审题,紧扣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不要草率作答。

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

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

只要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三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

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辐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四要注意行文的规范。

高考阅读评分是将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

答题时不要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让阅卷老师在茫茫字海中寻找要点,而要力求做到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规范化。

题型一图片图表型非选择题【题型特征】历史图片图表型试题是以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

该类型试题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

从命题形式来看,在高考中这类题目主要是利用图片和数据统计表两种载体进行命制。

【解题技法】图片图表型材料解析题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审,一是审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是审注,注的内容是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立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

第二步: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

第三步:联,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

【高考例析】例题一 (2010年高考山东卷)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

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左:图一秦朝形势图右:图二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公路分布图(局部)(1)据图一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材料2: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

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

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

(2)据图二和材料2,说明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的主要作用。

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实战演练】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材料2: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3:据载,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除宰相。

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这八日中送呈皇帝的奏章共1660件,涉及3391件政事。

请回答:(1)依据材料1,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

(2)结合材料1、2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发展的一种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上述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说明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呈现什么特点?(2)仔细观察上图,美国为什么认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真好”?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墨西哥经济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材料3:(3)比较材料3中图片,请说出欧元的设计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元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题型二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题型特征】混合型材料解析题是将文字材料、数字图表型材料和图形材料结合起来的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阅读多种类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将信息处理、再认再现史实和准确表述结合起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题型分三种形式:以文补图型、以图补文型、图文互补型。

【解题技法】(1)浏览各类材料和试题设问,确定知识定位。

(2)依托试题设问,精读各类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构思答题,根据设问中不同的试题类型,立足材料,依托所学知识,条理作答。

【高考例析】例题二 (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卷)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茶叶与世界贸易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

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

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

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

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

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

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主题二、茶叶与民族企业(2)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实战演练】3.交通工具的变迁折射出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材料2: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形成了以临清、德州、济宁为代表的运河城镇区间贸易和以登州、胶州为代表的沿海城镇区间贸易两个封闭的系统。

19世纪下半叶,随着铁路的兴建和新河道的疏浚通航,全省初步形成了以三河(黄河、小清河、卫运河)、二路(胶济铁路、津浦铁路)为框架的商路网络。

新商路一方面将彼此隔绝的地区连接在了一起,另一方面又使沿路许多市镇成为新的集散市场……由于青岛、烟台通商口岸新设施的建成,以及轮船运输业的兴起,出现了“水陆货物皆转移于青岛,而胶洲商务乃至一落千丈”,登州港口“仅余断港绝潦,为贩夫佣妇洗菜浣衣之所”的现象。

……成丰年间,黄河北徙截断运河,致使河道淤塞,(3)根据材料2指出,近代山东商业布局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2010年广州市一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演进,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这种变动在新旧社会形态更替,或某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重大变化时期更为明显。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据《史记·商君列传》材料2: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材料材料4: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

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据陈功《家庭革命》(1)据材料1,指出商鞅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家庭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3)根据材料3的表格,概括1982年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4)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第四讲开放探究型、综合型非选择题题型综述开放探究型、综合型非选择题,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命题特点和主体设计思想,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以当前人类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切入点进行考查。

题型灵活,图文并茂,除文字材料外,还给出图表、数据、公式、漫画等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各学科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能力,以及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跨度大,且试题分值较高,是拉开学生考分档次的题,所以一定要重视。

题型一开放探究型非选择题【题型特征】开放探究型试题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是高考逐渐加大考查力度的重要题型之一。

它主要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景,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然后由学生说明该课程研究的意义,最后由学生提供研究该课题的方法等。

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评判方法采用分层次、采意式。

【解题技法】步骤一:阅读材料,明确主题。

充分挖掘材料所蕴涵的有效信息,通过材料把握该问题的主题,分析答题的侧重点。

步骤二:结合试题创设的探究情景,确定将要探究的问题的主题,条理作答。

【高考例析】例题一 (2010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文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2: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

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

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

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

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材料3: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