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
板条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
高碳钢淬火得到呈针状、透镜状、竹 叶状等片状马氏体,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 第一片形成的马氏体较粗大,往往横贯整 个奥氏体晶粒,将奥氏体加以分割,使以 后形成的马氏体大小不断受到限制,因此 片状马氏体的大小不一,分布无规律,有 时按一定方位,呈60°和120°等一定角度 ,或呈闪电状。
珠光体形成温度的不同,决 定了它的层片厚薄就不一样。常 常把它们分为粗片珠光体、细片 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 。由于 珠光体层片间距的不同,它们的 硬度也不一样。
T10 退火 粗片状珠光体
T10 正火 细片状珠光体
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在临界点 以下中温区的转变产物,由鉄素 体和渗碳体组成。贝氏体一般分 为上贝氏体、下贝氏体和颗粒状 贝氏体三类。
粒状贝氏体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马氏体的形态按含碳量高低分 为板条马氏体和片状氏体两种基本 形态。两者无论在金相组织形态、 微细结构、结晶学位向关系还是在 转变方式上都不尽相同。
板条马氏体
低碳钢及低碳合金钢淬火后得到 板条马氏体组织,在一个原来奥氏体 晶粒内形成几个马氏体块,一个马氏 体块又由几个马氏体束所组成,一个 马氏体束又包含有许多马氏体板条。 在一个马氏体块内马氏体的板条几乎 都是平行。
片状马氏体
实际热处理工件金相检验时,马 氏体组织形态就不那么明显和易于鉴 别,因为实际使用要求的马氏体极细 小,某些材料的马氏体难于侵蚀显 示,同时组织成分又不均匀。
45钢
860℃加热,水淬混合马氏体
T10 800℃加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水淬
隐晶马氏体
实验报告要求
1. 实验目的
2.正确地画出片状珠光体、片状马氏体、 板条马氏体及混和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图, 并注明材料、状态、组织、放大倍数以 及腐蚀剂。 3.正确说明上、下贝氏体地组织形态特征, 并分析说明上贝氏体与珠光体、板条马氏 体的区别;下贝氏体与回火马氏体的区别。
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
下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在中温区 的下部转变的产物。在光学显微镜 下,呈针片状,片与片间有较大的夹 角。下贝氏体容易侵蚀呈黑色,类似 回火马氏体。
下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颗粒状贝氏体的形态特征是: 在尖角块状鉄素体的基体上分布着 碳化物和若干孤立的奥氏体小岛。 这些岛状奥氏体由于碳及其它元素 间内部扩散而使其稳定化,最后可 能转变为马氏体、鉄素体或渗碳体 的混合物等。
上贝氏体
上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在中温区上 部形成的,在奥氏体晶界由相互激发的 成核作用形成一组组并排向奥氏体生长 的鉄素体片。而鉄素体也向厚度方向推 移,鉄素体片间的奥氏体由于碳浓度的 增高而析出短杆状碳化物平行于鉄素体 长轴方向。在光学显微镜子下分辨不清 鉄素体片间的渗碳体,而鉄素体片则具 有典型的羽毛状特征。
实验一 珠光体、贝氏体、马氏 体组织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熟悉光学显微镜下珠光体、贝氏 体、马氏体的组织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概述
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组织 都是高温奥氏体过冷到A1以下不同 温度转变得到的产物。由于转变温 度不同,转变的机理也就不同,因 而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也不一样。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共析成分的奥氏体过冷至大约A1~550℃, 分解出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珠光体型组织, 一般认为首先是在奥氏体的晶界附近生成一片 渗碳体,随即在渗碳体薄片的两旁出现两片鉄 素体,而鉄素体旁又生出渗碳体薄片,这些相 间片层状的薄片一起向前长大.一个奥氏体晶 粒内形成若干个珠光体小区域,称为珠光体团. 同一珠光体团内渗碳体和鉄素体大体上相互平 行和连续。